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出版、流通与阅读(1927-1937)
发布时间:2020-08-18 13:44
【摘要】:20世纪30年代,作为思想界的一种学说,马克思主义在国民党执政的环境中,反成为社会的“主干思潮”,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那么,还原当时文化战线上国共围绕马克思著作进行的交锋,进而探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土壤,有助于弄清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深层思想文化因素。本文不以先入为主的观念去强求思潮与其受众之间的联系,而从书籍的出版、流通与阅读这样的传播逻辑去探寻思潮背后的负载,即以书籍史和阅读史的研究方法来探寻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力:不只关注马克思著作的出版数量与种类,还要探讨谁在生产马克思书籍?原因何在?书籍出版后如何到达读者手中?读者如何吸收著作所载信息,以及如何再现学说的意义?论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1927年以前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以中共的成立为界点,分别考察了马克思学说译介及马克思著作中译本的出版情况。第二部分,考察了1927-1937年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情况。其中包括出版的语境、经费来源、印刷装帧,以及翻译群体、出版机构和成书状况。第三部分,探寻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流通网络。着重考察在国民党的查禁之下,马克思著作何以公开或秘密地运载、买卖、传递和保存。第四部分,重现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阅读世界。通过时人笔记、批注、书评,寻找阅读的痕迹和形式,以窥探读者阅读马克思著作后的收获,揭示阅读产生的意义。第五部分,通过描绘马克思学说载体的传播路线,揭示马克思主义从“符号”向“价值趋向”的演变路径。结语,论述马克思主义从学说到思潮的转变。从马克思著作的出版、流通和阅读来看,马克思学说在当时不仅是作为中共的主义而存在的,而且是作为一种可普遍运用的社会科学而大行其道的。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39.29;A811
本文编号:2796286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39.29;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麻星甫;;李达1932年—1937年在北平[J];北京党史;2012年03期
2 李新新;周宇;;中国共产党出版史探赜:土地革命时期[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熊杰;;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译介[J];党史文苑;2011年10期
4 卢毅;;20世纪30年代的“唯物辩证法热”[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03期
5 逄先知;;毛泽东在中央苏区读什么马列著作[J];福建党史月刊;2013年03期
6 林青;钟健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建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史略(续一)[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2年05期
7 钟健英;吴国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建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史略[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2年04期
8 李百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及传播[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刘爱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研究成果综述[J];实事求是;2012年03期
10 衣俊卿;;百年经典著作编译事业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钰鑫;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96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2796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