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物感:书籍设计的中国式现代性品质探究
发布时间:2021-04-07 18:04
当前需要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性,又具有现代性品质的书籍设计,但在具体的书籍设计实践中,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样式的简单拼贴,始终难以创造出一种中国式的现代品质感。文章基于物美学视角,在设计的功能与意义维度之外,提出物感维度,深入剖析设计的现代性品质内涵。从最近几年"最美的书"获奖作品来看,通过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的现代性转化,一种具有中国式柔性物感的书籍设计范式正在生成,并将柔性物感拓展到人与物的居间性层面,柔性物感的中国式现代性品质的探索,凸显出数媒时代纸质书籍的文化意义,蕴含当前人与物关系重塑的设计伦理诉求,在西方理性化设计范式之外提供了中国经验。
【文章来源】:编辑之友. 2020,(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吕敬人设计《怀袖雅物:苏州折扇》
图1 吕敬人设计《怀袖雅物:苏州折扇》包豪斯设计思维下,逐渐产生了冷漠理性的国际主义风格,丧失了设计物的人性意味,而中国式的现代书籍设计,正在逐渐为日益工具理性的社会带来自然性的柔性物感体验,以恢复人对自然物的原始感觉,并从西方冷漠理性的科技化思维设计中解放出来。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海德格尔、哈贝马斯都对现代性危机即现代性分化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而“东方柔性物感的设计可能成为一个克服现代性危机、实现解分化的新方向”。
中国式的柔性物感体验,让人全方位细微地感触自然材质之肌理。杉浦康平提出书籍设计的“五感”说,即全方位以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维度看待书籍设计,其实就是对设计的物感考量,“吕敬人书籍设计40年”展览上制作了“五感”装置艺术。书之视觉,即书外观样式以及人的阅读过程;书的嗅觉,即不同的纸张、印刷工艺、装订材质,气味也不同;书的听觉,即书籍的翻页过程,不同的纸张呈现不同的听感特质。此外还有通感式的听觉,如吕敬人设计的《剪纸的故事》,将裁剪后五颜六色的碎纸屑放入书中,看书时便会有五彩纸屑飘落,让人联想到剪纸的声响。中国式的柔性物感体验主要体现在书籍设计的纸张方面,纸张是书籍的主要承载物,不同纸张有着不同的物感、光泽、肌理、粗糙感、透明度,纸张的模切、激光雕刻、烫印、起凸、 压凹等,不同方式力的作用,会呈现多样的物质特性变化。纸张本身有着极其丰富的物感特性,西方书籍设计主要采用铜版纸、双胶纸等现代印刷纸张,而部分国内书籍设计师探究中国传统纸质媒介物质特性,如宣纸来自传统民间艺人的手工制作,从最初的植物形态,再到宣纸表面上丰富的自然肌理,“千丝万缕的植物茎根层层叠叠,压在不到毫米厚的平面之内,展现既丰富又含而不露的微妙表情,此时的纸张语言则是无声胜有声”。[4]纸张内部的草本植物的纤维,使得宣纸具有一种渗水性和柔性质感。从宣纸的手工制作,到富有自然肌理的内部结构,都与西方书籍设计纸张在物感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西方的书如坚固的建筑,而“东方的书籍则是一种柔软的容器,由宣纸承载信息”。[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敬人人敬·册卌载道:“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40年”展览侧记[J]. 吴勇. 装饰. 2018(09)
[2]中国当代书籍设计的现代性品质构建——以吕敬人和朱赢椿的设计实践为例[J]. 王丽梅. 编辑之友. 2018(03)
[3]人与物居间性展开的几个维度——简论设计研究的哲学基础[J]. 吴兴明. 文艺理论研究. 2014(05)
[4]当代阅读语境下中国书籍设计的传承与发展[J]. 吕敬人. 编辑学刊. 2014(03)
[5]反省“中国风”——论中国式现代性品质的设计基础[J]. 吴兴明. 文艺研究. 2012(10)
[6]从材料语言角度再谈书籍设计的新思路[J]. 康帆. 出版科学. 2012(01)
[7]设计、材料、印装——论书籍设计的三位一体性[J]. 王刚. 编辑之友. 2010(11)
[8]书籍设计中的视触觉——从钱锺书的“通感”到杉浦康平的“五感说”[J]. 周梅. 文艺争鸣. 2010(08)
本文编号:3123934
【文章来源】:编辑之友. 2020,(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吕敬人设计《怀袖雅物:苏州折扇》
图1 吕敬人设计《怀袖雅物:苏州折扇》包豪斯设计思维下,逐渐产生了冷漠理性的国际主义风格,丧失了设计物的人性意味,而中国式的现代书籍设计,正在逐渐为日益工具理性的社会带来自然性的柔性物感体验,以恢复人对自然物的原始感觉,并从西方冷漠理性的科技化思维设计中解放出来。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海德格尔、哈贝马斯都对现代性危机即现代性分化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而“东方柔性物感的设计可能成为一个克服现代性危机、实现解分化的新方向”。
中国式的柔性物感体验,让人全方位细微地感触自然材质之肌理。杉浦康平提出书籍设计的“五感”说,即全方位以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维度看待书籍设计,其实就是对设计的物感考量,“吕敬人书籍设计40年”展览上制作了“五感”装置艺术。书之视觉,即书外观样式以及人的阅读过程;书的嗅觉,即不同的纸张、印刷工艺、装订材质,气味也不同;书的听觉,即书籍的翻页过程,不同的纸张呈现不同的听感特质。此外还有通感式的听觉,如吕敬人设计的《剪纸的故事》,将裁剪后五颜六色的碎纸屑放入书中,看书时便会有五彩纸屑飘落,让人联想到剪纸的声响。中国式的柔性物感体验主要体现在书籍设计的纸张方面,纸张是书籍的主要承载物,不同纸张有着不同的物感、光泽、肌理、粗糙感、透明度,纸张的模切、激光雕刻、烫印、起凸、 压凹等,不同方式力的作用,会呈现多样的物质特性变化。纸张本身有着极其丰富的物感特性,西方书籍设计主要采用铜版纸、双胶纸等现代印刷纸张,而部分国内书籍设计师探究中国传统纸质媒介物质特性,如宣纸来自传统民间艺人的手工制作,从最初的植物形态,再到宣纸表面上丰富的自然肌理,“千丝万缕的植物茎根层层叠叠,压在不到毫米厚的平面之内,展现既丰富又含而不露的微妙表情,此时的纸张语言则是无声胜有声”。[4]纸张内部的草本植物的纤维,使得宣纸具有一种渗水性和柔性质感。从宣纸的手工制作,到富有自然肌理的内部结构,都与西方书籍设计纸张在物感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西方的书如坚固的建筑,而“东方的书籍则是一种柔软的容器,由宣纸承载信息”。[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敬人人敬·册卌载道:“书艺问道——吕敬人书籍设计40年”展览侧记[J]. 吴勇. 装饰. 2018(09)
[2]中国当代书籍设计的现代性品质构建——以吕敬人和朱赢椿的设计实践为例[J]. 王丽梅. 编辑之友. 2018(03)
[3]人与物居间性展开的几个维度——简论设计研究的哲学基础[J]. 吴兴明. 文艺理论研究. 2014(05)
[4]当代阅读语境下中国书籍设计的传承与发展[J]. 吕敬人. 编辑学刊. 2014(03)
[5]反省“中国风”——论中国式现代性品质的设计基础[J]. 吴兴明. 文艺研究. 2012(10)
[6]从材料语言角度再谈书籍设计的新思路[J]. 康帆. 出版科学. 2012(01)
[7]设计、材料、印装——论书籍设计的三位一体性[J]. 王刚. 编辑之友. 2010(11)
[8]书籍设计中的视触觉——从钱锺书的“通感”到杉浦康平的“五感说”[J]. 周梅. 文艺争鸣. 2010(08)
本文编号:3123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3123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