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研究的“社会文化转向”——基于出版史的范式更新
发布时间:2021-04-30 22:07
借重20世纪史学理论向社会史和文化史的两次转向,书籍史和出版史研究从仅仅注重书籍生产和物质文化的自身发展逻辑,转而关注书籍与社会经济结构、书籍与人的互动关系,实现研究范式的"社会文化转向"。当前,推动数字出版研究从产业范式转向社会文化研究范式更具客观性和必然性:一是互联网作为新的社会结构性要素,打破了传统产业的固有边界,使数字出版研究必须融入信息化社会经济变迁新结构,实现"社会转向";二是互联网在Web2.0阶段从"传媒"到"人媒"的本质转变,创造了人人参与的文化机制,数字出版研究应将重心放在新的阅读群体如何利用数字文本进行意义建构和权力博弈,是为"文化转向"。站在人类传播史的高度,贯通研究口传、印刷和网络知识生产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出版史和数字出版研究具有内在的范式关联,并能进一步打通整个出版学的方法论。
【文章来源】:现代出版.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构“谷登堡星汉”[J]. 黄旦. 现代出版. 2020(01)
[2]面向数字化的编辑出版学转型——21世纪以来数字出版研究综述[J]. 陈洁,吴申伦. 出版广角. 2019(18)
[3]读屏的社会文化寓意[J]. 于殿利. 现代出版. 2018(06)
[4]从朗读到有声阅读:阅读史视野中的“听书”[J]. 赵丽华. 现代出版. 2018(01)
[5]对象、问题与方法:中国古代出版史研究的范式转换[J]. 何朝晖.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17(02)
[6]从“沉浸式”到“浏览式”阅读的转向[J]. 周宪. 中国社会科学. 2016(11)
[7]互联网是高维媒介:一种社会传播构造的全新范式——关于现阶段传媒发展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辨正[J]. 喻国明. 编辑学刊. 2015(04)
[8]“连接”的演进——互联网进化的基本逻辑[J]. 彭兰. 国际新闻界. 2013(12)
[9]书写人民大众的历史:社会史学的研究传统及其范式转换[J]. 俞金尧. 中国社会科学. 2011(03)
本文编号:3169566
【文章来源】:现代出版.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构“谷登堡星汉”[J]. 黄旦. 现代出版. 2020(01)
[2]面向数字化的编辑出版学转型——21世纪以来数字出版研究综述[J]. 陈洁,吴申伦. 出版广角. 2019(18)
[3]读屏的社会文化寓意[J]. 于殿利. 现代出版. 2018(06)
[4]从朗读到有声阅读:阅读史视野中的“听书”[J]. 赵丽华. 现代出版. 2018(01)
[5]对象、问题与方法:中国古代出版史研究的范式转换[J]. 何朝晖.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17(02)
[6]从“沉浸式”到“浏览式”阅读的转向[J]. 周宪. 中国社会科学. 2016(11)
[7]互联网是高维媒介:一种社会传播构造的全新范式——关于现阶段传媒发展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辨正[J]. 喻国明. 编辑学刊. 2015(04)
[8]“连接”的演进——互联网进化的基本逻辑[J]. 彭兰. 国际新闻界. 2013(12)
[9]书写人民大众的历史:社会史学的研究传统及其范式转换[J]. 俞金尧. 中国社会科学. 2011(03)
本文编号:3169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3169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