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品独创性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21-11-23 15:16
独创性是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基本前提。它的基本概念以及判断标准至今未有定论,在理论和实务上都留下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空间。本文通过对独创性概念起源的探究,试图对作品独创性进行理论梳理,以肯定独创性理论的存在价值,为其发展完善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包括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共五章。第一章“独创性的概述”主要介绍了“独创性”概念的起源,以及独创性的法定界定,对独创性理论在不同国家的运用情况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把握。第二章“独创性的实证分析”,是以美国独创性的判例为视角,以文学理论的发展为线索,分析了独创性判断不同时期的标准变化,并对其变化的文学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第三章“我国独创性现状的考察”,对我国当前立法、司法以及学术界有关独创性的研究和运用进行了考察,分析了独创性理论在我国不受重视的原因及后果;第四章“独创性理论的缺陷”,主要从独创性概念、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出发,寻找其存在价值受质疑的原因;第五章“对独创性理论的应有态度”,论证了独创性理论的存在价值,并为独创性理论的完善提出了些许建议,期望通过增加创造性的可操作性,在公共领域的支撑下,独创性的实际价值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本文...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独创性概述
第一节 "独创性"概念的起源
一、文艺理论中的独创性
二、著作权法中的独创性
第二节 独创性的法定界定
一、版权法系国家对独创性的界定
二、作者权法系国家对独创性的界定
三、两大法系判断标准的比较
第二章 独创性的实证分析——以美国独创性发展演变为视角
第一节 美国关于独创性的判例
一、Burrow-Giles Lithographic Co.v.Sarony
二、Bleistein v.Donaldson Lithographing Co
三、Alfred Bell&Co.v.Catalda Fine Arts,Inc
四、Feist Publication,Inc.v.Rural Telephone Service Company,Inc
第二节 独创性判断的演变
一、两种不同的视角
二、独创性判断的发展演变
第三章 我国独创性现状的考察
第一节 立法对于独创性的规定
第二节 司法实践对独创性的审查
第三节 学术界对独创性的研究
第四章 独创性理论的缺陷
第一节 定义的不确定性
一、是否存在真正的独创性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冲击
第二节 判断标准的模糊性
第三节 独创性和其他理论之间的重合
第五章 对独创性理论的应有态度
第一节 独创性理论的存在价值
第二节 独创性理论的完善
一、增加创造性的可操作性
二、与公共领域的契合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作品独创性判断之客观主义标准[J]. 杨述兴. 电子知识产权. 2007(08)
[2]作品独创性判断之主观主义标准[J]. 杨述兴. 电子知识产权. 2007(07)
[3]如何认识作品独创性[J]. 刘丽娟. 科技与法律. 2006(04)
[4]浅议作品的独创性标准[J]. 赵林青. 理论导刊. 2006(09)
[5]从美国Feist案看汇编作品的法律保护[J]. 顾微微,徐慎莉. 新疆社科论坛. 2006(04)
[6]版权制度的困境[J]. 李雨峰. 比较法研究. 2006(03)
[7]著作权法不保护作品思想原则的合理性分析[J]. 陈小奇,王元建.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6(03)
[8]无人倾听的讲述[J]. 李琛. 电子知识产权. 2006(01)
[9]论作品独创性的判断标准[J]. 史勤艳. 山东审判. 2005(06)
[10]谢绾樵与独创性[J]. 李琛. 电子知识产权. 2005(08)
本文编号:3514148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独创性概述
第一节 "独创性"概念的起源
一、文艺理论中的独创性
二、著作权法中的独创性
第二节 独创性的法定界定
一、版权法系国家对独创性的界定
二、作者权法系国家对独创性的界定
三、两大法系判断标准的比较
第二章 独创性的实证分析——以美国独创性发展演变为视角
第一节 美国关于独创性的判例
一、Burrow-Giles Lithographic Co.v.Sarony
二、Bleistein v.Donaldson Lithographing Co
三、Alfred Bell&Co.v.Catalda Fine Arts,Inc
四、Feist Publication,Inc.v.Rural Telephone Service Company,Inc
第二节 独创性判断的演变
一、两种不同的视角
二、独创性判断的发展演变
第三章 我国独创性现状的考察
第一节 立法对于独创性的规定
第二节 司法实践对独创性的审查
第三节 学术界对独创性的研究
第四章 独创性理论的缺陷
第一节 定义的不确定性
一、是否存在真正的独创性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冲击
第二节 判断标准的模糊性
第三节 独创性和其他理论之间的重合
第五章 对独创性理论的应有态度
第一节 独创性理论的存在价值
第二节 独创性理论的完善
一、增加创造性的可操作性
二、与公共领域的契合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作品独创性判断之客观主义标准[J]. 杨述兴. 电子知识产权. 2007(08)
[2]作品独创性判断之主观主义标准[J]. 杨述兴. 电子知识产权. 2007(07)
[3]如何认识作品独创性[J]. 刘丽娟. 科技与法律. 2006(04)
[4]浅议作品的独创性标准[J]. 赵林青. 理论导刊. 2006(09)
[5]从美国Feist案看汇编作品的法律保护[J]. 顾微微,徐慎莉. 新疆社科论坛. 2006(04)
[6]版权制度的困境[J]. 李雨峰. 比较法研究. 2006(03)
[7]著作权法不保护作品思想原则的合理性分析[J]. 陈小奇,王元建.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6(03)
[8]无人倾听的讲述[J]. 李琛. 电子知识产权. 2006(01)
[9]论作品独创性的判断标准[J]. 史勤艳. 山东审判. 2005(06)
[10]谢绾樵与独创性[J]. 李琛. 电子知识产权. 2005(08)
本文编号:3514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3514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