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历史中的“出版”:主体性问题

发布时间:2021-12-18 02:58
  抗战期间,在延安与生活书店的交往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的逻辑,即当时的知识市场对唯物论辩证法抱有普遍的信仰。对这类知识和掌握这类知识的知识分子的推崇,促成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书店在知识和人事上的一种主动选择。同时,"干部"和"组织"在当时的环境里是一种普遍的观念与实践,它们共同引发一类有很强集体性质的团体与个人的兴起。1938年到1941年之间,生活书店的组织实践,是选择更有效力的制度以保证文化机构主体性的尝试。 

【文章来源】:现代出版.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4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思想史与生活史的联系——“五四”研究的若干思考[J]. 王汎森.  政治思想史. 2010(01)
[2]1920年代末文学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与唯物史观文学论的兴起[J]. 程凯.  文史哲. 2007(03)
[3]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重识“五·四”文学传统[J]. 王晓明.  上海文学. 1993(04)



本文编号:35414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35414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f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