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编织意义之网:论作为表达的出版

发布时间:2022-02-20 12:24
  出版的"表达"属性与功能被长期忽视。从意义生产的角度重新认识出版业,不仅有利于出版理论建设,更能为数字时代的出版实践提供指引。本研究表明,出版活动的所有环节都包含着积极的意义生产,是文本表达的重要组成。数字网络技术带来的表达解放,则进一步强化了出版的表达功能。数字时代出版者作为"意义之网"编织者的角色与使命也进一步彰显。出版企业应当从表达的角度重构出版的实践模式,从作品传播者转变为数字表达的建构者、呈现者和阐释者。 

【文章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2020,(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两种出版观:传输与表达
    1.选题策划与意义建构
    2.版本设计与意义呈现
    3.发行营销与意义互动
二、数字时代的表达革命
    1.表达的泛化与遍在
    2.表达的重塑与创新
三、编织意义之网:数字时代的出版使命
    1.数字表达的建构者
    2.数字表达的呈现者
    3.数字表达的阐释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开拓创新——故宫出版社融合发展之路[J]. 刘辉,刘峰.  传媒. 2020(06)
[2]“出位之思”与跨媒介叙事[J]. 龙迪勇.  文艺理论研究. 2019(03)
[3]论徐伯昕与邹韬奋出版事业的合璧——以徐伯昕为中心[J]. 张文彦.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4]跨媒介叙事的兴起与出版业的应对[J]. 于文.  中国出版. 2016(10)
[5]数字叙事与互动数字叙事[J]. 徐丽芳,曾李.  出版科学. 2016(03)
[6]大众文化批判的“症候解读”对当代中国文论重建的启示[J]. 姚文放.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4)
[7]超越“改编模式”:“扩散性文学”的当代特征[J]. 周潞鹭.  文艺理论研究. 2014(05)
[8]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J]. 金宏宇.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6)
[9]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J]. 周明初.  社会科学战线. 2005(02)



本文编号:36350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36350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2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