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传统与现代的变奏 ——《论语》半月刊及其眼中的民国

发布时间:2022-07-16 18:37
  《论语》半月刊是1932年创办于上海的大众文化期刊。该刊以宣扬“幽默文化”为特色,自称宗旨为“不谈革命”、“经济独立”和“保持个性”。该刊是由林语堂、邵洵美、李青崖、全增嘏、沈有乾、林微因、潘光旦、叶公超等文人群体创办,先后由林语堂、陶亢德、郁达夫、邵洵美、林达祖、李青崖、明耀武等七人担任主编。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的爆发,该刊被迫停刊,所以自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论语》半月刊复刊,直至1949年5月16日停刊,历时10年,共发行177期。该刊不仅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论语同人戒条”,而且突出幽默文化,彻底改变了传统社会将幽默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搞笑形式的偏见;并将刊物定位为市民通俗刊物,选刊全国各阶层作者的作品,读者主要由城市中的市民阶层组成。该刊不仅稿源众多,内容丰富,而且在封面设计、栏目编排等方面都独具匠心;并依托时代印刷厂,将发行、印制和销售融于一体,大大降低了成本。由于价格低廉,销售量非常大,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该刊在政治上虽然标榜“不谈革命”,但仍对国民政府的伦理政治、符号仪式政治和官僚政治展开辛辣的讽刺和批评。但是,这些批评是属于体制内、略带善... 

【文章页数】:19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范围、创新与不足
    四、资料使用情况和相关说明
第一章 《论语》半月刊的发展历程与幽默文化
    第一节 《论语》半月刊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论语》半月刊的发展历程
        一、《论语》半月刊概说
            (一) 刊物的缘起
            (二) 刊名的确定
        二、“论语社同人戒条”
        三、《论语》半月刊的七位主编
            (一) 林语堂主编《论语》半月刊
            (二) 陶亢德主编《论语》半月刊
            (三) 郁达夫主编《论语》半月刊
            (四) 邵洵美主编《论语》半月刊
            (五) 林达祖主编《论语》半月刊
            (六) 李青崖主编《论语》半月刊
            (七) 明耀五主编《论语》半月刊
        四、《论语》半月刊的分期及复刊
            (一) 《论语》半月刊的分期
            (二) 《论语》半月刊的复刊经过
    第三节 《论语》半月刊提倡的幽默文化
        一、《论语》半月刊“幽默”的出现
        二、《论语》半月刊对于“幽默”的理解
            (一) “幽默”一词的由来
            (二) 《论语》半月刊“幽默”的特色
            (三) 《论语》半月刊阐述“幽默”产生的原因
            (四) 《论语》半月刊关于“幽默”功能的论述
        三、《论语》半月刊“幽默”的表达与传播
        四、《论语》半月刊“幽默”的社会反应及其历史文化意蕴
第二章 《论语》半月刊的特色、群体与经营
    第一节 办刊特色与作者群、读者群
        一、办刊特色
            (一) 刊物周期
            (二) 栏目编排
            (三) 封面特色
        二、《论语》半月刊的作者群与稿源分析
            (一) 《论语》半月刊作者群概述
            (二) 《论语》半月刊作者群体的构成分析
            (三) 《论语》半月刊的稿源分析
        三、《论语》半月刊的读者群
            (一) 《论语》半月刊读者群的地域分析
            (二) 《论语》半月刊读者群的层次分析
        四、从作者群、读者群来看《论语》半月刊的“公共空间”
    第二节 《论语》半月刊的经营与发展
        一、《论语》半月刊的发行与销售
            (一) 发行机构:时代图书公司
            (二) 发行方式和销售机构
            (三) 发行量
        二、《论语》半月刊的印制
            (一) 时代印刷厂
            (二) 《论语》半月刊的价格
        三、《论语》半月刊的社会影响
            (一) 《论语》半月刊的社会效应
            (二) 《论语》半月刊的文化效益
            (三) 《论语》半月刊对商业效益的争取
第三章 《论语》半月刊的政治观
    第一节 “尊孔比捧活佛高明”——对南京国民政府加强伦理政治的态度
        一、“孔教到底是中国民族思想”:承认尊孔读经有其历史合理性
        二、“中国确不愧为礼仪之邦”:反讽国民政府提倡的“孝”、“礼”治国
        三、调侃佛教化的戴季陶喝了多少“洗澡水”:讽刺政治大员的宗教活动
    第二节 反对造神运动——对南京国民政府构建符号和仪式政治的态度
        一、“民族扫墓之后,民族即会复活否也”:质疑民族扫墓能够唤起民族精神
        二、“对于总理和党的印象加深刻了多少?”:批评纪念周和植树仪式的程式化
        三、“三民主义烧饼大,五权宪法芝麻多”:解构国民政府的权威政治
    第三节 官僚是“中国的钻地虫”——对南京国民政府官僚政治的态度
        一、是“公宴”还是“私宴”:讽刺公共权力私人化
        二、“官越大越好做,越小越难”:批评官僚政治的等级制度
        三、“上台以后,唯一的工作,便是吸血”:痛恨吏治腐败
        四、“先生,看水稻请在六月来吧”:嘲笑官员素质低
    小结
        一、《论语》半月刊的政治理想
        二、《论语》半月刊政治观的成因及评价
第四章 《论语》半月刊的文化观
    第一节 “吾恨不曾为及门弟子而与之谈天说地耳”——对儒家文化的态度
        一、尊孔即所以贬儒:还原孔子的本来面貌
        二、“孔子姓孔,孟子姓孟”:消解孔子的圣人形象
        三、“孔子是与我们同调的”:将孔子引为同道
    第二节 “中国人本是最艺术的”——对民间文化的态度
        一、“如有关于阴历新年之回忆感想,马上执笔”:关注旧历新年等岁时节令
        二、“过年是一种艺术”:提倡旧历新年等岁时节令
        三、“左右逢源之乐,中西合璧之妙”:拥护阴阳合历
    第三节 “一团矛盾”——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一、“无秩序的民族性”:西方文化较中国文化更具有活力
        二、“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引进和传播西方文化
        三、“洋泾浜英语是真正的活的语言”: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小结
        一、《论语》半月刊的社会文化观
        二、《论语》半月刊社会文化观的成因及评价
第五章 《论语》半月刊的妇女观
    第一节 “态之天生,不可强造”——对城市妇女装扮的主张
        一、“赶快废除高跟鞋”:对妇女时髦穿着的态度
        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妇女装扮应回归传统
    第二节 “把握好分寸”——对男女交往的主张
        一、“女子尚无真正合法地位”:对新型男女关系的态度
        二、“女子贞操是女性生活的中央问题”:妇女应重视贞操
    第三节 “只有结婚,才能给女子以解放”——对城市妇女婚姻和家庭的主张
        一、“只要经济确甚充裕,为侧室亦可”:经济条件是其择偶最重要的标准
        二、“所谓文明结婚而言,便似猴子串戏”:对新式婚姻形式的看法
        三、“理想的爱情是永远不能实现的”:对婚姻的态度
        四、“女人必须会作母亲”:妇女应该回归家庭
    第四节 “做好妻子之外,还应有社会上独立的工作”——对城市妇女教育和职业的主张
        一、“自命不凡的蓝袜子”:苛责城市妇女的教育
        二、“出嫁是女子最称心的职业”:妇女的最终归宿是家庭
    小结
        一、《论语》半月刊妇女观的特点
        二、《论语》半月刊妇女观的成因及评价
结语
    一、舞台:现代传媒视野中的文人群体
        (一) 《论语》半月刊文人群体的政治理想
        (二) 《论语》半月刊文人群体的文化理念
        (三) 《论语》半月刊文人群体的道德观念
        (四) 《论语》半月刊文人群体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二、窗口:现代传媒视野中的民国社会转型
        (一) 传统和现代杂糅的政治文明
        (二) 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迁
    三、夹缝中的代言人:《论语》半月刊的历史定位
        (一) 夹在“左”、“右”之间
        (二) 试图塑造社会权威形象
    四、近代中国传媒的世俗化倾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树节与孙中山崇拜[J]. 陈蕴茜.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2]邵洵美和他的出版事业[J]. 张伟.  中国编辑. 2006(04)
[3]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热”的文化学透视[J]. 吕若涵.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4]黄苗子、郁風夫妇及丁聪谈邵洵美往事[J]. 绡红.  新文学史料. 2006(01)
[5]邵洵美年表[J]. 王京芳.  新文学史料. 2006(01)
[6]林氏刊物与海派文学[J]. 俞王毛.  美与时代. 2005(12)
[7]《论语》半月刊的常与变[J]. 郑建军,韦庆丽.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8]试析抗日救亡运动中九世班禅在内蒙古的宣化活动[J]. 喜饶尼玛,扎西才旦.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9]貌合神离:丰子恺与“论语派”[J]. 徐型.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时间、仪式维度中的“总理纪念周"[J]. 陈蕴茜.  开放时代. 2005(04)



本文编号:3663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3663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e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