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本土化生存
发布时间:2023-04-25 19:33
伴随着社会转型、受众心理变化、媒介环境变化以及媒体间白热化竞争,党报副刊在不断探索中,已逐步由传统意义上单一的文艺副刊,发展为内涵和外延都更丰富的“大副刊”。本文选取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本土化生存为论题,以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报业变革为背景,深入剖析副刊变革中的“大副刊格局”、文艺副刊衰退等现象及其成因,探讨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特性、差异化优势及核心竞争力,分析其所面临的困境,找寻解决之策,以期为办好民族地区党报副刊提供具有操作价值的思考和意见。 文章分四个部分加以阐述: 第一章主要对报纸副刊发展轨迹及功能嬗变进行了纵向梳理。我国传统副刊经历了从“消闲”到严正(1897-1921)、担当“人民大众的文化论坛”和“进步文化运动的组织者”(1921-1949)、从一元副刊到大副刊概念(1949至今)三个阶段。是“激烈的报业竞争”、“读者心理兴趣所需”、“早期报人图新思变”三大因素催生了第一份报纸副刊《消闲报》。但真正让人们对副刊的性质、功能及其社会作用产生新认识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副刊”——《晨报副镌》、《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第二节 研究动态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关键词的界定
第一章 传统报纸副刊发展轨迹及功能嬗变
第一节 副刊从"消闲"到"严正"(1897—1921)
一、 三大因素促进中国第一份报纸副刊《消闲报》诞生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四大副刊"
第二节 人民大众的文化论坛,进步文化运动的组织者(1921—1949)
第三节 一元化副刊到大副刊概念(1949至今)
一、 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元化副刊
二、 市场化·厚报时代·大副刊现象
第二章 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角色和功能
第一节 市场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省(区)级党委机关报发展简况
一、《内蒙古日报》
二、《新疆日报》
三、《西藏日报》
四、《广西日报》
五、《宁夏日报》
第二节 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特性:党性、民族性、地域性
一、 党性原则是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立足之本
二、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原生矿脉
三、 地域特色是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强大抓手
第三节 市场经济冲击下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阵痛与变革
一、 文学式微
二、 大众文化兴起
三、 报业竞争压力
四、 艰难的市场化探索
第四节 差异化优势+本土化战略=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核心竞争力
一、 坚守民族性,夯实民族民间文化的根基
二、 张扬地域性,赋予民族民间文化独特的个性
三、 以创新的眼光打造民族民间文化的时代精神
第三章 深耕细作稳中求变——以湘西《团结报》"兄弟河"为例作个案分析
第一节 湘西《团结报》简介
第二节 《团结报》文艺副刊"兄弟河"的发展与变迁
一、 "兄弟河"前的副刊性文字
(一) 《湘西新闻》早期副刊文字
(二) 《湘西日报》早期副刊文字
(三) 《团结报》早期副刊文字
二、 "兄弟河"水源源流淌
(一) 1958—1966年,"兄弟河"初步繁荣,彰显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二) 文革期间,"兄弟河"干涸整十年
(三) 70年代末到80年代,副刊异常活跃,营造自由畅快的"表达空间"
(四) 90年代:稳中求变,改革日新
(五) 新世纪大副刊格局
第三节 文艺副刊培养了一批风格迥异的乡土作者
第四节 文化周刊着力挖掘、保护、推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一、 探索阶段:《醉乡》定位"杂",但拓宽了民族地区党报副刊功能
二、 发展阶段:《文化广场》高扬"广场文化"的民间性
三、 成熟阶段:《文化醉乡》凝聚了一批有文化自觉和忧患意识的专业人士
第五节 特色专栏的品牌效应
第四章 新时期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生存困境及发展对策
第一节 民族地区党报的媒介生态环境
一、 政策环境——国家政策的保障与扶持;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历史性机遇
二、 市场环境——低发行量,低广告收入,低覆盖率
三、 受众环境——媒介素养低,读者基数小,年轻读者分流严重
四、 竞争环境——传统电子媒体势头不减;网络手机报新媒体风头正劲
第二节 民族地区党报副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大副刊"同质化
二、 多文摘少原创
三、 通俗异化为媚俗
第三节 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发展对策
一、 坚持党报性质,坚守文化品位
二、 突出民族特色,打好地域品牌
三、 加强版面策划,凸显新闻特性
四、 立足本土,培养草根作者群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专著与教材
二、 论文
本人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后记
本文编号:3800920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第二节 研究动态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关键词的界定
第一章 传统报纸副刊发展轨迹及功能嬗变
第一节 副刊从"消闲"到"严正"(1897—1921)
一、 三大因素促进中国第一份报纸副刊《消闲报》诞生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四大副刊"
第二节 人民大众的文化论坛,进步文化运动的组织者(1921—1949)
第三节 一元化副刊到大副刊概念(1949至今)
一、 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元化副刊
二、 市场化·厚报时代·大副刊现象
第二章 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角色和功能
第一节 市场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省(区)级党委机关报发展简况
一、《内蒙古日报》
二、《新疆日报》
三、《西藏日报》
四、《广西日报》
五、《宁夏日报》
第二节 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特性:党性、民族性、地域性
一、 党性原则是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立足之本
二、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原生矿脉
三、 地域特色是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强大抓手
第三节 市场经济冲击下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阵痛与变革
一、 文学式微
二、 大众文化兴起
三、 报业竞争压力
四、 艰难的市场化探索
第四节 差异化优势+本土化战略=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核心竞争力
一、 坚守民族性,夯实民族民间文化的根基
二、 张扬地域性,赋予民族民间文化独特的个性
三、 以创新的眼光打造民族民间文化的时代精神
第三章 深耕细作稳中求变——以湘西《团结报》"兄弟河"为例作个案分析
第一节 湘西《团结报》简介
第二节 《团结报》文艺副刊"兄弟河"的发展与变迁
一、 "兄弟河"前的副刊性文字
(一) 《湘西新闻》早期副刊文字
(二) 《湘西日报》早期副刊文字
(三) 《团结报》早期副刊文字
二、 "兄弟河"水源源流淌
(一) 1958—1966年,"兄弟河"初步繁荣,彰显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二) 文革期间,"兄弟河"干涸整十年
(三) 70年代末到80年代,副刊异常活跃,营造自由畅快的"表达空间"
(四) 90年代:稳中求变,改革日新
(五) 新世纪大副刊格局
第三节 文艺副刊培养了一批风格迥异的乡土作者
第四节 文化周刊着力挖掘、保护、推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一、 探索阶段:《醉乡》定位"杂",但拓宽了民族地区党报副刊功能
二、 发展阶段:《文化广场》高扬"广场文化"的民间性
三、 成熟阶段:《文化醉乡》凝聚了一批有文化自觉和忧患意识的专业人士
第五节 特色专栏的品牌效应
第四章 新时期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生存困境及发展对策
第一节 民族地区党报的媒介生态环境
一、 政策环境——国家政策的保障与扶持;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历史性机遇
二、 市场环境——低发行量,低广告收入,低覆盖率
三、 受众环境——媒介素养低,读者基数小,年轻读者分流严重
四、 竞争环境——传统电子媒体势头不减;网络手机报新媒体风头正劲
第二节 民族地区党报副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大副刊"同质化
二、 多文摘少原创
三、 通俗异化为媚俗
第三节 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发展对策
一、 坚持党报性质,坚守文化品位
二、 突出民族特色,打好地域品牌
三、 加强版面策划,凸显新闻特性
四、 立足本土,培养草根作者群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专著与教材
二、 论文
本人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后记
本文编号:3800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3800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