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络服务提供商版权责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16:04
本文关键词:P2P网络服务提供商版权责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P2P 网络服务提供商 主观认定标准 间接侵权
【摘要】:随着P2P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广泛应用,其给网络社会,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革命,其在给互联网用户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其对版权人权利造成的巨大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我国现行立法司法对间接侵权的相关规定存在缺陷,P2P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行为也得不到有效全面规制,本文希望完善P2P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责任制度,笔者认为这其中对于主观认定的标准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本文着力阐述的部分,希望通过主观标准的完善,从而完善P2P网络服务提供商的侵权责任制度。 第一章P2P软件的概念特点以及发展沿革。首先阐述了P2P概念,分析了P2P具体的技术特点,其所引发的法律问题。并且具体阐明了P2P技术的发展沿革,以此为基础,展开对P2P网络服务提供商版权责任研究。 第二章P2P间接侵权理论研究。首先明确P2P网络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行为性质,其次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版权间接侵权行为主观标准进行认定,对其行为进行分类,并且具体阐述其行为特点。 第三章P2P间接侵权行为的立法以及司法层面的分析。结合以上的论述,先归纳我国现行针对网络服务提供商行为规制的立法以及具体的司法实践,通过此归纳总结,分析我国在立法及司法实践层面存在的缺陷。进而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以及司法判例,从中得到启发,以期完善我国对P2P网络服务提供商的间接侵权责任研究, 第四章P2P网络服务提供商间接侵权的法律规制。以上述的研究成果作为为基础,在保证利益平衡的基础之上,完善我国的P2P网络服务提供商的间接侵权制度,包括完善具体的主观认定标准以及针对非诉层面的完善。文章的创新部分也集中于第四章,笔者以第一章对技术的研究为基础,按照技术特点的不同将P2P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行为进行区分,从而对其主观认定标准进行区分,并且按照“明知”以及“应知”的主观标准进行进一步阐述,这其中无不涉及著作权利益平衡的问题。将技术层面的问题具体阐述为法律层面问题并且进行详述。
【关键词】:P2P 网络服务提供商 主观认定标准 间接侵权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3.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1
- 第一章 P2P软件的概念特点以及发展沿革11-14
- 1.1 P2P软件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影响11-12
- 1.1.1 P2P软件的概念11
- 1.1.2 P2P技术产生所引发的法律问题11-12
- 1.2 P2P技术主要特点12
- 1.2.1 P2P技术功能的对称性12
- 1.2.2 P2P技术具有资源高利用率12
- 1.2.3 P2P软件具有“去中心化”性质12
- 1.3 P2P文件共享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2-14
- 第二章 P2P间接侵权理论研究14-20
- 2.1 P2P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行为是直接行为亦或间接行为分析14-15
- 2.2 P2P网络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行为构成间接侵权亦或共同侵权15-17
- 2.2.1 主观构成要件方面15
- 2.2.2 客观行为方面15-16
- 2.2.3 因果联系方面16
- 2.2.4 承担连带责任方面16-17
- 2.3 版权间接侵权主观意识形态认定17-18
- 2.3.1 故意的认定17
- 2.3.2 过失的认定17-18
- 2.4 版权间接侵权形式分析18-19
- 2.4.1 间接侵权的分类18
- 2.4.2 版权间接侵权分类18-19
- 2.5 版权间接侵权的行为特点19-20
- 2.5.1 间接侵权行为不受“专有权利”的控制19
- 2.5.2 间接侵权以主观过错为构成要件19
- 2.5.3 间接侵权以直接侵权的存在或即将实施为前提19-20
- 第三章 P2P间接侵权行为的立法以及司法层面20-33
- 3.1 国内立法20-22
- 3.1.1 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20-21
- 3.1.2 分析21-22
- 3.2 国内司法判例22-25
- 3.2.1 司法判例22-25
- 3.2.2 总的分析25
- 3.3 外国的立法以及司法判例25-33
- 3.3.1 外国立法相关规定25-29
- 3.3.2 国外司法判例29-33
- 第四章 完善我国P2P网络服务提供商间接侵权的法律规制33-43
- 4.1 明确知识产权利益平衡原则33-35
- 4.1.1 协调公众利益与知识产权权利人利益33-34
- 4.1.2 版权保护和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二者之间平衡34-35
- 4.2 完善P2P网络服务提供商的间接侵权责任35-43
- 4.2.1 完善主观认定标准36-37
- 4.2.2 结合不同技术类别进行分析37-41
- 4.2.3 完善具体的非诉讼解决措施41-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6
- 致谢46-47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英;;浅析知识产权间接侵权与共同侵权的关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03期
2 保爽;;网络下载技术的侵权问题[J];当代经理人;2005年05期
3 曹世华;;论数字时代的版权补偿金制度及其导入[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雷葆华,杨明川;P2P技术的组网模式与业务模式探讨[J];电信技术;2004年11期
5 江波;张金平;;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知道标准判断问题研究 重新认识“红旗标准”[J];法律适用;2009年12期
6 刘明;;基于Web的数码照片共享和检索系统探讨[J];光盘技术;2009年03期
7 冯晓青;;著作权法的利益平衡理论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梅华,王旭东;从Napster的卷土重来看p2p版权及相关问题[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9 张联峰,刘乃安,钱秀槟,张玉清;综述:对等网(P2P)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年12期
10 刘开国;;红旗标准在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中的适用[J];新世纪图书馆;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558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558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