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出版论文 >

“五四后思想革命”中的《莽原》

发布时间:2017-08-17 07:06

  本文关键词:“五四后思想革命”中的《莽原》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周刊 《莽原》周刊 半月刊 转型 独特价值


【摘要】:1920年秋,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把《新青年》迁到上海,原本以《新青年》为阵地的“五四”同人们失去了发表言论的平台。在经过了一段“散兵游勇”的左冲右突之后,那些没有放弃“五四”思想启蒙、争取民主自由精神的文人学者们另立门户,期望重新光大“五四”精神。于是在20年代前半期,北京兴起了许多文化小周刊,形成了又一次思想改革的高潮,被廖久明称为“五四后思想革命”。这次革命的中坚力量是周作人、鲁迅主编的《语丝》和王世杰、陈西滢主编的《现代评论》,《莽原》、《猛进》、《狂飙》等杂志起了补充声援的作用。 《莽原》作为鲁迅先生编辑的第一本期刊,在培养新生力量、丰富“五四”新文学、探索文学与政治的适当距离上所体现的特色,为20年代的报刊界添上了独具个性色彩的一笔。笔者将《莽原》放在当时的舆论大环境下,对它在周刊和半月刊时期的文学实绩加以考察,找出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本文拟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章:介绍《新青年》解散后,继续进行文学与思想革命的最有影响的三本杂志:《语丝》、《现代评论》、《猛进》,通过对其创刊时间、办刊宗旨、主编、创作人员的梳理归纳,找出各自发表文章的特点及异同,总结不同作家团体在面对重大事件时的不同反应,阐述《莽原》创刊前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比较“四大文化周刊”各自的编者、特色,引出《莽原》的独特之处。 第二章:介绍鲁迅创办《莽原》的动机,撰稿人员的组成及风格;通过对所发表的杂文、译文、小说的分析找出周刊的特色:注重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用尖锐犀利的语言直指政府和社会黑暗面。鲁迅在《语丝》风格渐渐灰暗之后,联合一群文坛新生力量创办《莽原》,“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不忌惮地加以批评”,在周刊时期对封建社会进行了狠命地一击,,带领狂飙社成员和安徽作家群走向文学创作的成熟阶段。 第三章:论述《莽原》周刊因《京报》停办附刊而转型成半月刊的变化,随着社会环境和编者心境的变化,其所登文章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前期的狂飙社作家退出主创团体,未名社作家开始占据半壁江山,风格亦由重视讽刺转向务实温和,由政论杂文居多转向抒情散文见长。 第四章:探讨《莽原》转型原因并介绍《莽原》同人的发展去向,总结出《莽原》难以为继的原因;接着通过对《莽原》文学实绩和编辑人员贡献的考察,找到它在文学史的正确定位。这份在1920年代百家争鸣时出现的文学期刊,虽然并没有产生如《语丝》、《现代评论》那样大范围长时间的影响,但它展现出的同人期刊在艰难中苦苦支撑的战斗精神,编辑理念转变所带来的丰富文学成果,无不使后人钦佩景仰。
【关键词】:文化周刊 《莽原》周刊 半月刊 转型 独特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239.29;I206.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4
  • 一、 本文研究对象10-11
  • 二、 研究现状综述11-14
  • 第一章 “五四”运动落潮后的文化周刊14-24
  • 一、 从针砭时政转向重视学理的《语丝》15-18
  • 二、 风格多样、政见不一的《现代评论》18-20
  • 三、 政治性强、文学性弱的政论杂志《猛进》20-24
  • 第二章 《莽原》的横空出世24-34
  • 一、 《莽原》的创刊及编辑创作主体24-28
  • (一) 创刊环境及动机24-25
  • (二) 《莽原》的创作主体25-28
  • 二、 《莽原》周刊的文学风格28-34
  • (一) 杂文的内容28-31
  • (二) 译文的选择31-32
  • (三) 小说的特色32-34
  • 第三章 《莽原》半月刊的转变34-48
  • 一、 主编改变35-36
  • 二、 翻译文章增加36-40
  • 三、 抒情文章增加文学性增强40-48
  • 第四章 《莽原》的转型原因及文学史地位48-58
  • 一、 《莽原》转型的原因48-50
  • 二、 《莽原》同人的去向50-52
  • 三、 《莽原》的独特价值52-54
  • 四、 《莽原》在文学史上的影响54-58
  • 结语58-60
  • 参考文献60-62
  • 附录62-74
  • 后记74-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林;;论周作人《语丝》时期的编辑理念及其实践——兼及《现代评论》的比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林恒青;“新村”与武者小路实笃——作为文学家的社会实践[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赵冰波;鲁迅与高长虹构怨新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钱理群;文本阅读:从《朝花夕拾》到《野草》[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5 廖久明;;莽原社·狂飙社·未名社述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陈漱渝;可以击败的时光老人——悼霁野恩师[J];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08期

7 陈树萍;;他山之石与译者的主体性选择——《莽原》翻译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8 宁瑜;;鲁迅报刊编辑思想研究现状综述[J];青年记者;2010年23期

9 杨克;韦丛芜及其长诗《君山》[J];诗探索;2002年Z1期

10 龚钢,赵妙青;论《朝花夕拾》的文化意蕴[J];山东社会科学;1994年03期



本文编号:6876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6876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5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