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广西教育刊物的源流演变及动因研究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广西教育刊物的源流演变及动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抗战前 教育刊物 源流演变 抗战时期 刊物研究
【摘要】:晚清以降,新式教育与近代报刊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报刊作为近代文明社会的产物,以引导舆论的方式影响着中国的未来走向。新式教育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大成果,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为近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两者交织而形成的教育刊物则兼具二者的社会功能,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与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国内针对抗战时期广西教育事业与新闻事业的解读已较为全面,能够完整的描绘出这一时期教育事业与新闻事业的大体概况,但因其资料较为繁杂且年代久远,大多数研究成果在广度上已有规模,在深度上却仍较为欠缺。而针对教育事业与新闻事业的交汇点——教育刊物的相关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以广西教育刊物为研究蓝本,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等科学方法,以新闻史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结合传播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背景,按时间顺序将教育刊物的发展及特点划分为抗战前(1905-1924)、抗战时期(1937-1944)两个区间,以对刊物的源流演变与相关样貌特征做针对性研究与解读。同时摸清刊物的发展脉络并研究刊物的特征与规律。在完善我国新闻史、教育史相关空白领域的同时,为后继者提供一些较为深入的思路与资料。 第一部分为绪论,综述目前相关领域的国内研究现状,界定清楚核心概念并阐述文章的研究价值、方法及内容。 第二部分梳理抗战前广西教育刊物的源流演变过程。即首先介绍广西本省教育刊物诞生的时间,地点,主创单位及当时的媒介生态环境。并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刊物进行重点解读,同时结合实时社会环境的变化分析刊物的演进特点。 第三部分阐述介绍抗战时期广西教育刊物的发展概况。因省城桂林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以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桂林城。分别从时代、地理、政治、教育、文化、经济六个方面论述这一时期刊物兴盛的背景与环境。其次分别选取有较强代表的三家教育刊物进行重点解读,分析刊物特点并由此延伸总结这一时期广西教育刊物的特点。 第四部分论述这两个时期广西教育刊物发展的内因,刊物演变的规律,教育刊物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对当代教育事业与教育刊物发展的价值与借鉴意义。 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概括并总结全文。将这两个时期广西教育刊物的发展、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意义阐述清楚。
【关键词】:抗战前 教育刊物 源流演变 抗战时期 刊物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39.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1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9
- 二、研究价值9
- 三、核心概念界定9-10
-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10-11
- 第一章 抗战前广西教育刊物的源流演变(1905—1937)11-23
- 第一节 抗战前广西教育刊物的源起(1905—1924)11-12
- 第二节 广西教育刊物的萌芽——《广西教育杂志》研究12-16
- 第三节 新桂系统治时期广西教育持续发展,,教育刊物愈发成熟(1924—1930)16-17
- 第四节 国民基础教育运动与国民基础教育丛讯(1930—1937)17-20
- 第五节 抗战前广西省内教育刊物的演变研究20-23
- 一、刊物形式上的演变20-21
- 二、刊物内容上的演变21-23
- 第二章 抗战时期广西教育刊物的发展动因初探(1937—1944)23-40
- 第一节 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刊物繁盛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23-28
- 一、时代背景23
- 二、地理环境23-24
- 三、政治环境24
- 四、教育环境24-26
- 五、文化环境26
- 六、经济环境26-28
- 第二节 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刊物研究28-40
- 一、桂林本地教育刊物研究——《广西教育通讯》研究28-32
- 二、省部合办教育刊物——《国民教育指导月刊(广西)》研究32-35
- 三、外省迁桂教育刊物研究——《教育与民众》研究35-40
- 第三章 刊物演进的内因、规律、借鉴意义及教育刊物与社会环境研究40-45
- 第一节 抗战前后广西教育刊物演进的内因40-41
- 一、专业教育学者掌握话语权40
- 二、刊物编辑人员专业化40-41
- 第二节 抗战前后广西教育刊物的演进规律41-42
- 第三节 教育刊物与社会环境关联研究42-43
- 第四节 借鉴意义43-45
- 一、教育刊物发展应更趋专业化43-44
- 二、教育刊物发展应与时代语境相结合44
- 三、教育刊物应服务于教学实践44-45
- 结语45
- 参考文献45-47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47-48
- 致谢48-4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郭清;论戊戌政变前康有为对君主专制政制的批判[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2 朱俊;黄遵宪地方自治思想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颜丙震;;“清代帝王多勤政”之原因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刘亚萍;;从甲午诗歌看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张千帆;;走向世界的中国宪政——制度与文化的百年进化[J];北方法学;2008年05期
6 田毅鹏;甲午战争与华夷观念的崩溃[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7期
7 曾绍敏;;浅析刘光第学术思想与变法维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于安东;;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兴起的意义[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何云贵,马韵梅;抗战时期大后方戏剧运动概观[J];重庆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10 廖雅琴;;清末民初妇女民事权利提高的原因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蔡继煌;;为中华腾飞弘扬铁军精神[A];铁军精神研究——新四军成立70周年纪念文集[C];2007年
2 黄明喜;;论中国现代教育的萌生——一种基于教育形态范式的教育史学阐释[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王文娟;;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史研究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丁日初;;师夷与制夷——清末国家现代化的教训[A];近代中国(第一辑)[C];1991年
5 王夏刚;;维新旧梦已成烟——戊戌六君子之死与晚清“自改革”思潮[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建华;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的生成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丽丽;清代科举与诗歌[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代廷杰;探索“探索者”[D];山东大学;2011年
5 郭海燕;汉代平民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丁德昌;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华翔;国际地位与领土主权[D];复旦大学;2011年
8 韩向东;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思想与文学创作[D];吉林大学;2011年
9 曾凡贞;新桂系县政改革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王钰;利益集团与清末自主开放政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U
本文编号:764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chubanfaxing/764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