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党建论文 >

浅论党史文化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5-02-04 14:26

 

  论文摘要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导下,党史文化作为一个新兴概念被学界提出,为我们研究中共党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领域。党史文化的历史形成与科学内涵又是研究者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党的十八提出,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以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一视角对党史文化进行解读,论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论文关键词 党史文化 先进性 党的建设

  一、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视角——探求党史文化的科学内涵

  (一)党史文化的历史形成
  从党的创建之日起就有了党的历史,党的历史的开篇,也标志着党的文化开始孕育,今日党的文化,明日即成为党史文化,研究党史文化,首先要研究党史文化的历史形成。
  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史文化,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得到孕育和初步体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得以创立,在延安时期得到蓬勃发展。“革命文化”是这个时期的党史文化主要体现,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思想准备”体现了革命文化的先导性作用,而“必要和重要的战线”则体现了从文化战线进行革命的宣传、发动群众的力量等革命实践,是有利于革命进程的。总而言之,当时的革命文化是先进的文化,是对民主革命进程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的文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指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前夕这段时期。按照毛泽东对党的若干历史时期的划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党史文化蕴含于并引领着中国共产党对于如何对待旧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探索与实践过程。在1956年至196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10年中,党史文化迎来了新一轮的蓬勃发展,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对“双百”方针进行了阐述,表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史文化在这10年中与社会主义文化一起,遭受了严重的摧残,这是党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第一次遭受的沉重打击,严重阻碍了党史文化的发展进程。虽然党史文化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了严重的摧残,但是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初期,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尤其是“双百方针”的提出,直到今天我们都在坚持执行,表明了当时的党史文化具有先进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社会面貌的深刻变化,党史文化也日益繁荣,既走过光辉历程,又实现深刻变迁。以中国共产党推动党史文化发展的标志性重大事件为主线,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党史文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是党史文化的恢复与再次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党史文化借助着改革开放的初兴,逐步从“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的创伤中恢复。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为党史文化的再次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党史文化进入深化和拓展阶段是在1992年南方访谈以后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理论创新,为党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是党史文化繁荣发展的阶段,尤其是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决定》,更是将党史文化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改革开放的进程在不断深入,党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也越来越全面化,深入化、科学化,党史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同时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科学的引领。
  (二)党史文化的科学内涵
  “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研究、运用、宣传党的历史的过程和结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是党史文化的灵魂。“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党史文化诞生所具有的本源性地位。党的历代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成为党史文化活的灵魂。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创新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本身所包含的理论是科学的先进的,因此在此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党史文化也具有先进性。
  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史文化的集中体现。翻开历史,从毛泽东概括的“三大作风”与“两个务必”,到党的八大提出的“三坚持三反对”,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四个大兴”,以及邓小平同志概括的“五种革命精神”,胡锦涛同志概括的“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等时代精神。党史文化先进性的本质,就表现于这些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以及伟大精神。同时,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一方面可以推动党史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坚定党员理想信念,保持党的先进性做出应有贡献。
  大众性、科学性、先进性是党史文化的本质特征。首先,人民群众具有重要的历史主体地位与作用,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党史文化,党史文化为民而生,体现了党史文化的大众性。其次,党的指导思想指导着党史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决定了党史文化科学性的本质特征;最后,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不断涌现的伟大时代精神丰富着党史文化的内涵,又体现其先进性。

 

 

 

  二、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原点——探求党史文化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关系

  (一)根脉相系、同根同源
  党史文化的科学内涵与保持党的先进性是相互融合,一脉相承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内涵与性质的共通,我们要用联系的眼光探求二者的关系。
  党史文化凝结着党的基本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史文化蕴含于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属于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因此党史文化的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党史文化凝结着党的基本性质。
  党史文化凝结着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自创立以来,始终以科学的、先进的思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形成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这些科学的先进的思想理论的形成,是伴随着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历代党的领导人与无数仁人志士在对探索中国建设与发展的道路过程中,所总结出的智慧结晶。而这个探索过程的历史正是党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这个探索过程也是党史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同时党史文化凝结着党的指导思想。
  党史文化凝结着党的优良作风——党的作风是指,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党的特征和品格的整体精神风貌,也可以说是党的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作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革命战斗风格。毛泽东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做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总结出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种作风的形成也并非一夜之间,优良作风的形成更是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探索、锤炼、总结与传承。1941年“整风运动”,1951年“三反”运动等等,不仅仅是我党对于作风建设的探索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党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党的优良作风是党史文化中重要的文化成果,是所有党员在任何时候都要传承与保持的,这一方面对党史文化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对保持党的先进性也起着作风引领作用。
  (二)互相依存、相辅相成
  党史文化与保持党的先进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配适性。
  党史文化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实践中发挥重要载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党的建设的凝聚、引导、规范、约束、激励功能,保持党的先进性才有灵魂,才有内在动力。作为党自身产生、发展及领导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党史文化建设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实践建设活动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有效载体。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党史文化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另一方面,党史文化对于科学推进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实践活动具有重要历史借鉴价值。
  坚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线在党史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党史文化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质,资政育人是党史文化的主要方向和任务。从执政党建设的角度来看,推进党史文化建设,必须体现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服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的建设要牢牢把握住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坚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党史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了一个重要发展导向。首先,我们首先要将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指导党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党史文化的建设要为保持党的先进性服务,我们要从党史文化中优秀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探索过程中找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历史经验来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 

 

 



本文编号:14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4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b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