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群体参与: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领域形式主义的治理之道
发布时间:2021-02-21 08:45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领域形式主义问题突出,制约政策执行成效。欲破除其形式主义,目标群体参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理路径。目标群体参与可促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从贫困村贫困户的客观实际出发,紧密联系贫困群众,克服政策执行中的"面子工程"现象,真正实现政策目标。目标群体在精准识别阶段整体参与水平偏低、精准帮扶阶段消极被动参与、贫困退出阶段参与功能弱化、脱贫考核阶段参与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引致在克服形式主义方面力有不逮。应在精准识别阶段提升目标群体整体参与水平,精准帮扶阶段提高参与主动性与能力,贫困退出阶段加强参与制度保障,脱贫考核阶段增强参与的有效性,以从根本上治理形式主义这一政策执行不良现象。
【文章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20,22(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目标群体参与:治理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领域形式主义的良药
(一)促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从贫困村贫困户的客观实际出发
(二)促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紧密联系贫困群众
(三)促进消除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领域的“面子工程”现象
(四)促使真正实现精准扶贫政策目标
二、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领域目标群体参与不足导致形式主义的表现
(一)精准识别阶段整体参与水平偏低
1.目标群体参与贫困识别办法制定方面方式单一
2.贫困识别过程中参与组织化程度低
(二)精准帮扶阶段消极被动参与
1.扶贫项目规划方面参与基本缺位
2.扶贫项目实施方面消极配合
(三)贫困退出阶段参与功能弱化
1.民主评议和贫困户认可环节参与功能弱化
2.公示公告环节参与功能弱化
(四)脱贫考核阶段参与有效性不足
1.上级督查考核过程中目标群体参与有效性不足
2.基层迎评应检时目标群体参与有效性不足
三、保障目标群体参与:治理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领域形式主义的路径
(一)精准识别阶段提升目标群体整体参与水平
1.在贫困识别办法制定方面拓宽目标群体参与渠道和方式
2.贫困识别过程中提高目标群体参与的组织化程度
(二)精准帮扶阶段提高目标群体参与的主动性与实际能力
1.树立贫困群众主动参与意识
2.培养贫困群众实际参与能力
(三)贫困退出阶段加强目标群体参与制度保障
1.建立健全目标群体贫困退出的参与制度机制
2.不断健全政策执行信息公开制度机制
(四)脱贫考核阶段增强目标群体参与的有效性
1.上级督查检查过程中增加参与的有效性
2.基层迎检应检过程中增加参与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目标群体参与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现实困境与治理策略[J]. 李金龙,董宴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2]痕迹管理异化与脱贫攻坚中的目标转移[J]. 邢成举. 贵州社会科学. 2019(06)
[3]精准扶贫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及其整治路径[J]. 王慧博. 江西社会科学. 2019(06)
[4]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精准扶贫工作形式主义的生成机制与深层根源[J]. 陈辉,陈晓军. 中国农村观察. 2019(03)
[5]规则下乡与治理内卷化:农村基层治理的辩证法[J]. 贺雪峰. 社会科学. 2019(04)
[6]基层扶贫中形式主义的产生机理及其纠治[J]. 戴晋媛. 领导科学. 2019(02)
[7]论精准扶贫中的形式主义——基本表征、生成机制与治理进路[J]. 王敏. 现代管理科学. 2018(07)
[8]当代形式主义的本质特征与新的演化[J]. 金民卿.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05)
[9]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贫困退出机制的实践与思考——基于湖北省广水市陈家河村152户贫困户的问卷调查[J]. 刘司可. 农村经济. 2016(04)
本文编号:3044117
【文章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20,22(0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目标群体参与:治理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领域形式主义的良药
(一)促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从贫困村贫困户的客观实际出发
(二)促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紧密联系贫困群众
(三)促进消除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领域的“面子工程”现象
(四)促使真正实现精准扶贫政策目标
二、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领域目标群体参与不足导致形式主义的表现
(一)精准识别阶段整体参与水平偏低
1.目标群体参与贫困识别办法制定方面方式单一
2.贫困识别过程中参与组织化程度低
(二)精准帮扶阶段消极被动参与
1.扶贫项目规划方面参与基本缺位
2.扶贫项目实施方面消极配合
(三)贫困退出阶段参与功能弱化
1.民主评议和贫困户认可环节参与功能弱化
2.公示公告环节参与功能弱化
(四)脱贫考核阶段参与有效性不足
1.上级督查考核过程中目标群体参与有效性不足
2.基层迎评应检时目标群体参与有效性不足
三、保障目标群体参与:治理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领域形式主义的路径
(一)精准识别阶段提升目标群体整体参与水平
1.在贫困识别办法制定方面拓宽目标群体参与渠道和方式
2.贫困识别过程中提高目标群体参与的组织化程度
(二)精准帮扶阶段提高目标群体参与的主动性与实际能力
1.树立贫困群众主动参与意识
2.培养贫困群众实际参与能力
(三)贫困退出阶段加强目标群体参与制度保障
1.建立健全目标群体贫困退出的参与制度机制
2.不断健全政策执行信息公开制度机制
(四)脱贫考核阶段增强目标群体参与的有效性
1.上级督查检查过程中增加参与的有效性
2.基层迎检应检过程中增加参与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目标群体参与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现实困境与治理策略[J]. 李金龙,董宴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2]痕迹管理异化与脱贫攻坚中的目标转移[J]. 邢成举. 贵州社会科学. 2019(06)
[3]精准扶贫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及其整治路径[J]. 王慧博. 江西社会科学. 2019(06)
[4]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精准扶贫工作形式主义的生成机制与深层根源[J]. 陈辉,陈晓军. 中国农村观察. 2019(03)
[5]规则下乡与治理内卷化:农村基层治理的辩证法[J]. 贺雪峰. 社会科学. 2019(04)
[6]基层扶贫中形式主义的产生机理及其纠治[J]. 戴晋媛. 领导科学. 2019(02)
[7]论精准扶贫中的形式主义——基本表征、生成机制与治理进路[J]. 王敏. 现代管理科学. 2018(07)
[8]当代形式主义的本质特征与新的演化[J]. 金民卿.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05)
[9]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贫困退出机制的实践与思考——基于湖北省广水市陈家河村152户贫困户的问卷调查[J]. 刘司可. 农村经济. 2016(04)
本文编号:3044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3044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