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的群众观
发布时间:2017-06-30 01:10
本文关键词:论习近平的群众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推进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关系已成为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的深刻变化,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点和出发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在新形势下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在深入解读习近平同志有关群众思想观点的文献基础上,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习近平同志人民群众观形成的理论资源、主客观环境、丰富内涵,以及理论与现实意义,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理论资源与主客观环境。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群众观、列宁在指导俄国革命以及苏联建设中形成的群众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核心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群众观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都是习近平群众观形成的理论资源。习近平的群众观形成还得益于家庭的熏陶、优秀共产党人的榜样作用、长期与人民群众接触的基层工作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经验教训。此外,当前党群关系的张力也进一步促进了习近平群众观的形成。第二章全面论述了习近平群众观的主要内涵。习近平的群众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博大精深、深刻丰富,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我们党要坚持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我们党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净化政治生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中国梦就是人民的梦。第三章深刻揭示了习近平群众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习近平的群众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当代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时期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武器,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习近平群众观的研究在当下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有利于全面依法治国和司法公正的推进,有利于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习近平 群众观 人民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52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8
- 绪论8-14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8-9
- (一) 研究目的8
- (二) 研究意义8-9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9-13
- (一) 国内研究9-12
- (二) 国外研究12-13
- 三、研究方法13
- 四、创新与不足13-14
- 第一章 习近平群众观生成的理论资源与主客观环境14-30
- 一、习近平群众观生成的理论资源14-22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14-15
- (二) 列宁的群众观15-16
- (三)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核心的群众观16-21
- (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21-22
- 二、习近平群众观生成的主客观环境22-30
- (一) 家庭环境的熏陶22-23
- (二) 焦裕禄式优秀共产党人的影响23-24
- (三) 长期的基层实践与人民群众产生了深厚感情24-25
- (四) 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的张力25-27
- (五) 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经验教训27-30
- 第二章 习近平群众观的主要内涵30-48
-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30-34
- (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0-31
- (二) 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31-32
- (三) 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智慧之根32-33
- (四)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人民33-34
- 二、坚持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4-37
- (一) 坚持人民立场,认识和处理一切问题的立足点34-36
- (二) 坚持人民立场,党员干部必须对人民群众有真挚感情36
- (三) 坚持人民立场,党员干部必须解决好为谁掌权用权36-37
- 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37-40
- (一) 改善民生保障人民安居乐业37-39
- (二) 精准扶贫,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39-40
- (三) 改革教育体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40
- 四、改进工作作风、净化政治生态、密切党群关系40-44
- (一) 聚焦“四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41-42
- (二)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到为民务实清廉42
- (三) 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42-43
- (四)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党的群众基础43
- (五) 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做人民群众的好学生43-44
- 五、中国梦是人民的梦44-48
- (一)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幸福梦45
- (二) 中国梦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推动人类进步之梦45-46
- (三) 中国梦是以人民群众为基础造福世界之梦46-47
- (四) 中国梦是只有依托人民群众才能实现的梦47-48
- 第三章 习近平群众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48-59
- 一、习近平群众观的理论价值48-53
- (一)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48-51
- (二) 深化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1-53
- 二、习近平群众观的现实意义53-59
- (一) 有利于改进党的作风建设54-55
- (二) 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和司法公正55
- (三) 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55-56
- (四) 有利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56-57
- (五)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57-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7
- 致谢67-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杜鸿林;;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的丰富发展[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05期
2 姜迎春;;准确把握和切实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J];红旗文稿;2013年21期
本文关键词:论习近平的群众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00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500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