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的转换——沿革地理-政区地理-政治地理的进程
本文关键词:范式的转换——沿革地理-政区地理-政治地理的进程
更多相关文章: 历史地理 沿革地理 政区地理 政治地理 范式
【摘要】: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经历了从沿革地理、政区地理到政治地理的范式转换。沿革地理依据研究内容的发展,可分为史料编纂、考证订讹、历代大势的研究阶段。与传统的政区沿革着重于政区的历时变化不同,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历史政区地理强调共时的政区结构。90年代逐渐出现的政治地理学主要研究政治过程对于地理区域变迁的影响、边疆区与核心区的变迁、首都定位的地缘政治基础、行政区划与行政中心的变迁等。对中国学者而言,不仅有丰富的文献遗存可以凭借,而且中国古代对政治与地理关系特别重视,留下大量思考成果,因此使得政治地理的研究有比其他国家更加优越的研究空间,前景广阔。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行政区域划界操作过程的历史考察”(08JJD770111)
【分类号】:K928.6
【正文快照】: 就现代学科的形成而言,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甚至是至今还没有完全定性的学科。在中国最先提出历史地理学这一学科名称的是上一世纪30年代创办的《禹贡》杂志,但却是以《禹贡》的英文名称Historical Geography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可见其时的《禹贡》主要还是研究传统的中国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希贤;走向世界,走向21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J];人文地理;1998年03期
2 孙天胜,曹诗图,陈国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辨析[J];人文地理;2001年05期
3 于德源;;《历史地理学丛稿》评介[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4 任维伟;;历史地理学知识在新课程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年04期
5 蒋有亮;;历史地理学刍议及建构历史哲学地理的设想[J];理论界;2009年11期
6 朱士光;论历史地理学对推进我国古代都城与城市研究的意义和作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7 朱立巍,马耀峰;地学新技术在历史地理学中的应用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8 Hans-Jurgen Nitz,姜道章;1952-1992年德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1期
9 郑威;;“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江汉考古;2008年04期
10 阙维民;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兼论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克陵;;国民素质中的国土政区地理学教育问题[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朱士光;;简论历史地理学对推进我国古代都城与城市研究的意义和作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毛曦;;全球史观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围的拓展[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科有理论吗?——A·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译感[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李宝田;高松凡;苏天钧;;《北京历史地图集》编制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6 赵劲夫;;在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暨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徐振燕;;一个民国学者的田野行走——任乃强和他的《泸定导游》[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8 尹钧科;;古都学与城市历史地理学[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9 陈桥驿;;比较城市学刍议[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隗瀛涛;;序一[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甬坚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历史地理学的由来及其延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侯甬坚;历史地理学:拓展新的分支学科[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侯林莉;一部精光内蕴的厚重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邹逸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地理学并非仅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刘晓嘉;中国历史地理的另种解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6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具有世界性意义[N];社会科学报;2007年
7 殷贝;关注历史也是关注未来[N];珠海特区报;2008年
8 安介生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禹贡学派:不可淡忘的中国学派(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华林甫;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述[N];光明日报;2000年
10 书评人 媛媛;第一手资料呈现中国历史环境变迁[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风军;符号、景观与空间结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祖群;清代以来咸阳村落的分布变化和社会之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张小坡;清代江南公共教育资源筹措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644-1911年)[D];复旦大学;2008年
5 吴朋飞;山西汾涑流域历史水文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波;明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D];西北大学;2011年
2 慈平;元代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李中锋;宋代政区地理研究及其信息系统处理[D];四川大学;2003年
4 冯瑞;北宋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苗峰;明清黄河流域元宵灯俗的历史地理学考察[D];暨南大学;2010年
6 李杰;道口镇兴衰的历史地理考[D];郑州大学;2009年
7 鲁延召;宋代广南东路政区地理及其信息系统处理[D];暨南大学;2006年
8 姜小军;清代陕南会馆的历史地理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伟国;山东潍坊地区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强;资源与城市[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24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1224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