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地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基本视角和框架
本文关键词:中心地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基本视角和框架 出处:《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系统 创新与发展 城市地理学
【摘要】: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揭示规律、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面对时代发展、社会转型、技术进步及其带来的城市与区域巨变,中心地理论需要创新发展。首先,突破中心地理论的严苛假设、忽视系统动态性和自然—人文要素综合性的固有缺陷,拓宽其普适性。其次,以动态的和联系的眼光审视中心地系统外部条件、内部要素和组织形式与机制变化,从中发现理论创新的视角。包括人口再分布,城市体系重组,全球产业网络兴起等宏观背景变化的视角;现代交通条件、信息技术发展、技术革新、体制变革等影响要素和机制变化的视角;全球城市网络形成,城市带、群、链迅速聚合,底层中心地重构等中心地系统组织形式新变革的视角;RS、GIS和现代统计手段应用的视角。再次,中心地理论创新与发展有必要从"肢解"阶段进入到整体完善过程,构建创新与发展的基本框架:①以指导实际应用,形成理论和研究范式为创新和发展的目标;②以中心性测度新模型、严苛条件缓和、动态中心地系统、中心地系统畸变模式、中心地扩散域的空间嵌套等为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内容;③突破自然—人文耦合要素对中心地系统影响机理及模型化表达,现代中心地系统空间图景,动态开放的现代中心地系统建设等重点问题。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省征地事物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09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0QNJJ018)
【分类号】:K901
【正文快照】: 1引言21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现象及其引发的全球与地方尺度的空间格局、组织方式、主体功能的重构,变化、创新与发展成为当代城市地理学理论建设的主旋律和面向社会需求的新视角和新背景。与此同时,地理学研究手段和方法论也在不断进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彦光;中心地体系空间结构的标度定律与分形模型——对Christarller中心地模型的数学抽象与理论推广[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张敏;顾朝林;陈璐;张成;汪淳;张晓明;;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空间建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3 王心源,范湘涛,郭华东;自然地理因素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影响的样式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4 顾朝林,徐海贤;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1999年04期
5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6 刘望保;闫小培;曹小曙;;西方国家城市内部居住迁移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2008年01期
7 陆大道;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8 樊杰,许豫东,W.Taubmann;基于中心地理论对银川市服务功能的解析[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9 王士君;宋樝;;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地理基本框架[J];地理学报;2006年06期
10 周一星,胡智勇;从航空运输看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J];地理研究;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洁;;从社会地理学视角对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空间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李晓琴;覃建雄;;基于协同论和点—轴系统理论的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3 董静;;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4 曹月娥;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王新军;谢霞;杨建军;;基于规则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方法研究——以新疆温泉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5 陆应诚;王心源;庄华峰;高超;;基于遥感信息的皖东南圩田图型结构特征及功能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6 赵亮;宋香谒;;辽宁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构建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7 张磊;李伟涛;王秋龙;;贵州省城市体系的分形研究[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方超;;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王忠良;华德尊;李春艳;;大气环境容量与工业布局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1期
10 陈彦光;中心地体系空间结构的标度定律与分形模型——对Christarller中心地模型的数学抽象与理论推广[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尚建;;社会暴力下的整体治理[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吴一洲;;产业区位视角的大都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研究——以杭州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韩永进;;城市创新的结构与符号逻辑——城市创新经济结构体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路线图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杨小雨;李话语;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5 刘兆存;秦耀辰;范玮佳;;第五章 城市区域发展的非线性模型[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6 张爱儒;;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构想与政策建议[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上)[C];2011年
7 陶希东;;论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大都市区治理策略[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8 颜飞;王建伟;赵雪峰;;城市空间扩张和区域时空收敛的动力机制[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青年博士论坛“陕西新起点:创新·发展·民生”专题获奖论文选编[C];2008年
9 赵儒煜;刘静;;论创新对企业区位选择的作用机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丁志刚;;城市组群的区域性服务功能与核心城市发展研究——以澄张靖城市组群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咏丽;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6 熊凤山;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范式与战略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D];吉林大学;2011年
9 鲍新华;吉林—长春—四平城市经济带表土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地球化学分区[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马俊;交通网络演进:过程与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玮;区域发展规划中的空间发展战略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体江;城镇体系与公路网络的分形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朱文;甘肃河西地区区域发展路径探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刘晓华;沿海与内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王丹;乡镇组团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8 徐昌华;城市群发展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关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赵森;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付建新;基于分形理论的青海省城镇体系结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彦光,周一星;城市等级体系的多重Zipf维数及其地理空间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2 梁进社;逆序的Beckmann城镇等级一规模模式及其对位序一规模法则的解释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3 薛东辉,窦贻俭;仪征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1期
4 张敏,顾朝林;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5 吴友仁;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J];城市规划;1979年05期
6 李梦白;正确认识和贯彻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J];城市规划;1983年01期
7 胡序威;对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剖析[J];城市规划;1983年02期
8 张庭伟;对城市化发展动力的探讨[J];城市规划;1983年05期
9 林志群;对城镇化历史进程的几点认识[J];城市规划;1984年05期
10 行之;对城市发展方针的再探讨[J];城市规划;198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燕;港汊纵横尽水乡——江南市镇的结构[J];浙江档案;2004年07期
2 张文忠;刘继生;;关于区位论发展的探讨[J];人文地理;1992年03期
3 桑义明,肖玲;商业地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回顾[J];人文地理;2003年06期
4 葛本中;中心地理论评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5 肖清宇;;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发展综述[J];人文地理;1991年02期
6 丁四保;;中国主体功能区划面临的基础理论问题[J];地理科学;2009年04期
7 日野正
本文编号:13170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1317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