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分层预混压燃燃烧及多阶段高效清洁燃烧过程研究
本文关键词:世界能源地理研究进展及学科发展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天津大学》 2010年
柴油机分层预混压燃燃烧及多阶段高效清洁燃烧过程研究
于洋
【摘要】: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柴油预混压燃燃烧成为目前国际内燃机研究的焦点。但柴油燃料粘度高、挥发性差、自燃温度低(十六烷值高)的特性,使得柴油预混压燃燃烧中混合气的制备相当困难,快速的混合速率是实现预混压燃燃烧的根本保障。本文从燃油控制和缸内状态(温度、压力)控制出发,以清洁高效柴油预混压燃燃烧及多阶段燃烧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对柴油燃烧过程的耦合控制机理进行了研究。 基于间隔调制多脉冲早期喷油模式的柴油分层预混压燃燃烧的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喷油定时、脉冲间隔时间、脉冲油量及其比例以及喷射次数的控制能够降低未燃油滴损失率,形成不同缸内混合气的浓度和温度分层。针对柴油的这种可控分层预混压燃燃烧方式,提出了一种基于化学动力学反应和湍流混合特征时间尺度的改进燃烧模型。提出了一个燃料混合不均匀性程度函数H (φ),由此导出了模型中的湍流混合时间尺度系数f,用来表征燃料混合不均匀性程度与湍流混合时间尺度的关系,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调制多脉冲喷油模式下柴油可控的分层预混压燃燃烧的着火过程是分步容积式的,并受燃料分层的强烈影响。缸内浓度与温度的分层,降低了高浓度区域的温度,有助于减少NOx。由于高当量比的混合气主要分布在活塞上方的余隙空间,壁面散热较多,温度较低,放缓了低温反应速率,而低当量比的混合气反应释放的热量小,所以混合气当量比的V型分布能够在分层预混压燃燃烧中推迟着火和减缓放热。 由于分层预混压燃燃烧均存在较低的局部燃烧温度区域导致CO和HC排放较高及负荷较低的问题,进一步采用了分层预混压燃燃烧和主喷及后喷产生的混合控制的燃烧相结合的多阶段燃烧方案。本研究采用简化化学反应机理并结合特征时间燃烧模型对多阶段着火和燃烧的多阶段燃烧过程及排放产物进行了模拟。在预混压燃燃烧阶段的着火前平均当量比下降到0.2,使得着火推迟,同时产生较多1400K以下的低温燃烧区域并因此产生较多的未燃CO,可以抑制过快的压力升高率,而且没有产生NOx。由于较晚的主喷喷雾开始时处于预混压燃燃烧产生的较低的平均缸内温度环境下,产生了相对较多的2000K以下和当量比低于2的混合气,温度高于2600K的混合气也较少并导致生成较低的NOx,而且由于燃料和氧气较为充分的混合能够保持较快的放热速率,此时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热效率。通过两次主喷射来降低单次的主喷油量能够明显降低NOx,同时保持SOOT最终排放与单次主喷时接近以及54.4%的热效率。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K42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剑萍;汤兆平;;满足欧Ⅴ排放标准的轿车主流动力[J];车用发动机;2006年05期
2 王俊波;;2008年度我国车用柴油机市场分析[J];柴油机;2009年04期
3 黄桂兵;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羟基强化内燃机燃烧与改善尾气污染技术研究成功[J];世界海运;2003年02期
4 姬殿;;欧盟汽车碳排放法案出台 中国汽车进入欧美有难度[J];中国经贸;2009年08期
5 林铁坚,苏万华,裴毅强;基于电控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的多脉冲复合控制燃烧系统[J];内燃机学报;2002年06期
6 苏万华,林铁坚,张晓宇,裴毅强,赵华;MULINBUMP-HCCI复合燃烧放热特征及其对排放和热效率的影响[J];内燃机学报;2004年03期
7 张辉亚;张煜盛;莫春兰;徐波;;O’Rourke模型的网格依赖性及其改进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6年02期
8 郝勇;孙健;王启峰;郑晓晨;;重型车用柴油机排放法规及技术路线综述[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09年03期
9 乔信起,宋永臣,高希彦,陈家骅,黄震;柴油机伞帘喷雾燃烧系统的试验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7期
10 王乃粒;;全球石油储量正加速耗尽[J];世界科学;2007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辉;多脉冲喷油模式的调制及其对柴油HCCI燃烧过程影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刘斌;物理、化学因素对清洁高效柴油燃烧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永;;车用内燃机环保节能技术研究的新进展[J];北京汽车;2006年02期
2 罗伟欢;熊锐;张宗法;周伟文;;柴油机HCCI压缩过程缸内工质状态的模拟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7年06期
3 计维斌;王谦;刘庆;邹健;;柴油机均质混合气制备过程的数值模拟[J];车用发动机;2008年02期
4 张宗法;熊锐;罗伟欢;周伟文;;运用分段对数正态函数拟合HCCI燃烧放热规律的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8年03期
5 刘宇,崔毅,石磊,邓康耀,何方正;变配气正时对HCCI燃烧的影响研究[J];柴油机;2005年03期
6 丁晓映;刘长寿;;车用动力环保节能新技术分析[J];能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7 石磊,邓康耀,崔毅;柴油燃料HCCI燃烧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S1期
8 张抗;卢雪梅;;中国石油进出口分析及相关问题探讨[J];国际石油经济;2012年08期
9 郭鹏江;高希彦;;直喷柴油机双壁面射流燃烧系统燃烧特性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10 杨宇;刘毅;;世界能源地理研究进展及学科发展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丽娟;雾化射流场中粒子运动和传热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孙田;复合激光诱导荧光定量标定技术及其对柴油喷雾特性研究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8年
3 陈绪平;柴油乙醇组合燃烧及其在发动机上应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陈韬;汽油机低温高效燃烧中缸内温度—废气率耦合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曹海雷;微波辅助聚乳酸/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吉丽斌;基于燃料设计与管理的复合HCCI燃烧的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郭树满;高压共轨柴油机燃油喷射控制系统的开发及喷油一致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黄朝明;柴油机缸套—活塞环摩擦振动量化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崔厚学;一种先进的轿车发动机喷油器制造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登攀;柴油机进气预混甲醇的台架试验和醇气混合过程数值模拟[D];江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文凯;多功能燃烧弹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姜烽;二甲醚发动机独立润滑喷油器环带油膜形成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3 于拓舟;直接起停系统停止与启动过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夏;高压共轨柴油机喷油规律和喷油器响应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庆华;超低排放双阶段燃烧可行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朱琳;12V240型柴油机工作过程与米勒循环的模拟计算[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曹正卯;关角隧道运营通风防灾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陈永贤;若干燃烧控制参数对重型柴油机燃烧过程影响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苏庆鹏;基于高压共轨柴油机的电控系统开发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谢腾飞;使用PLIEF技术定量研究重型柴油机高负荷类似条件下多组份燃油的喷雾结构和特性[D];天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华,胡斌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模式的能源清单[J];汽车工业研究;2002年10期
2 小宫山邦彦 ,房金生;紊流型燃烧室的研究和发展——柴油机混合气形成过程与燃烧研究[J];车用发动机;1982年04期
3 卢启龙,欧阳明高;电控柴油喷射用高速强力电磁阀的结构设计与功率驱动[J];车用发动机;1996年03期
4 谭丕强,胡志远,楼狄明,万钢;微粒捕集器再生技术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J];车用发动机;2005年05期
5 孙剑萍;汤兆平;;满足欧Ⅴ排放标准的轿车主流动力[J];车用发动机;2006年05期
6 资新运;王琛;姚广涛;李新;李幸丹;;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再生系统工作模式判别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8年02期
7 杨岳峰,张奕黄;主开关管的散热保护与散热器的选择方法[J];电机电器技术;2003年02期
8 杨汝;峰值电流控制模式中斜坡补偿电路的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1年03期
9 杨汝;平均电流模式的控制电路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2年04期
10 马桂瑛;;中国石油进口海运路径安全的思考[J];东南亚纵横;2007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文华;基于CFD的柴油机喷雾混合过程的多维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林铁坚;基于多脉冲复合喷射控制的柴油HCCI燃烧过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牛建英;战略矿产资源供应安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德兴;柴油机实行复合燃烧的试验研究[J];内燃机工程;2001年03期
2 于赟,许振明,李建国;单火孔预混鼓风式煤气燃烧器喷头的设计原理[J];工业加热;2003年02期
3 李鹏飞;王飞飞;米建春;梅振锋;;当量比和初始混合模式对无焰燃烧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9期
4 张豫南,高玉峰,薛传庚,王复兴,李匡成;计算机控制发动机喷油量的分析[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5 周德蓀,鲍延年;关于ZS15S15型轴针节流式喷雾器的喷油量问题[J];农业机械学报;1965年03期
6 刘建敏,乔新勇,张小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柴油机喷油量检测研究[J];内燃机工程;2002年02期
7 刘传忠;比喷油量g_(CV)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J];内燃机工程;1985年01期
8 王军,张幽彤,赵立,李永祥;高压共轨喷油器喷油量均匀性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5年03期
9 吴德泉;;温度对测量离心式喷油器喷油量的影响及其修正[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10 刘建敏,骆清国,尹胜波,段初华;柴油机燃油喷油量的试验计算方法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献军;马义;彭辅明;颜伏伍;;喷油催化燃烧再生的DPF提温特性研究[A];湖北省内燃机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吴晓铃;汤锋;戚文正;;润滑方式对齿轮本体温升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2年
3 尹正龙;周卫东;;制约预混辅料发展的法规难题及解决思路[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4 尹正龙;周卫东;;制约预混辅料发展的法规难题及解决思路[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5 张瑞宏;管荣根;朱顺华;储方雄;;预混式气力喷雾系统气液混合二相流流场的研究[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萍;曾令可;程小苏;王慧;邓毅坚;麦振华;李永福;;预混式二次燃烧系统的节能减排效果[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2010年
7 姬园;韩静;;浅谈电子燃油喷射控制的原理[A];第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董尧清;朱朋;顾萌君;纪丽伟;;共轨喷射系统喷孔参数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模拟预估[A];2006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阎智慧;顾善愚;;预喷对柴油机性能及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A];2006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峰;丛培振;吴弘;周选民;吴孝强;;通用型长明燃气燃烧器的设计及应用[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伯康;[N];中国汽车报;2002年
2 任职于安徽山河药用辅料有限公司 尹正龙 周卫东;[N];医药经济报;2009年
3 张建胜;[N];河南科技报;2002年
4 崔强;[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崔强;[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左文坚 王晓兰;[N];中国医药报;2009年
7 王华锋;[N];中国医药报;2008年
8 健康时报记者 魏雅宁;[N];健康时报;2008年
9 擂台主持人 杨 扬;[N];中国汽车报;2003年
10 高妍;[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伏军;微粒捕集器喷油助燃再生过程热工参数建模及控制系统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2 于洋;柴油机分层预混压燃燃烧及多阶段高效清洁燃烧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韩立伟;缸内直喷汽油机应用起动—停止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李新;基于喷油助燃再生的柴油车颗粒物后处理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于水;混合动力汽车汽油机起动工况瞬态燃烧和排放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马宗正;摩托车汽油机进气道附壁油膜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石秀勇;喷油规律对柴油机性能与排放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王岳;重力对稀燃弱湍流预混V形火焰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2年
9 王辉;多脉冲喷油模式的调制及其对柴油HCCI燃烧过程影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谭德荣;小排量汽油机燃油喷射控制系统及其优化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庆华;超低排放双阶段燃烧可行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田丙奇;电控单体泵喷油系统全工况循环喷油量波动的量化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邱赞卿;丁醇柴油复合喷油燃烧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谷兴海;电控单体集成泵执行器设计与仿真[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程勇;RT-FLEX60C共轨燃油系统喷油性能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刘军萍;高功率密度OPOC柴油机喷雾—燃烧过程与喷油策略研究[D];中北大学;2013年
7 鲍龙;基于喷油策略的缸内直喷汽油机分层燃烧仿真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张鹏;柴油机预混甲醇燃烧的试验及理论模拟[D];浙江大学;2002年
9 李志刚;汽车燃油喷射系统电子控制器软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李云鹏;发动机燃油喷射电子控制单元硬件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世界能源地理研究进展及学科发展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0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160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