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返亚太的政治军事地理背景与中国的抉择
本文关键词:美国重返亚太的政治军事地理背景与中国的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西师范大学》 2013年
美国重返亚太的政治军事地理背景与中国的抉择
吴鹏
【摘要】:研究美国重返亚太的政治军事地理背景,是基于地缘政治理论和中国国家安全需要。重返亚太是美国对外战略重心的历史性转变,也是美国历史上即将要进行的第四次战略大转移,2011年11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亮相东盟峰会,标志着美国正式宣布重返亚太。亚太地区国家众多、市场巨大、文化多样、局势复杂,对于中美两国乃至全球都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从地缘政治来看,亚太地区是沟通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从地缘经济看,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朝鲜海峡、白令海峡、巴拿马运河是掌握着全球战略资源运输、军事力量往来的咽喉要道,随着世界权力中心由大西洋地区转向太平洋地区,这便决定了亚太地区,特别是西北太平洋地区一直是世界各大国博弈争锋的焦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美国从未离开,也谈不上“重返”。美国目前的种种举措仅仅是整合旧的资源、施展巧实力来“凸显”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存,通过“重构”亚太地区的经济体系、安全体系和多边机制来确保美国在该地区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而美国在重返亚太的战略大转移中直面的对手就是中国。中国正进入关键性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和军力飞速发展,并在逐步掌握亚洲事务的主导权。美国认为,如果中国继续扩大影响力,美国将在亚太地区竞争中被赶出局,丧失领导地位。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势必对我国的和平崛起构成严峻的挑战,通过对美国重返亚太的政治军事地理背景进行深入的剖析,全面地审视美国的“亚太大棋局”,从维护我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安全与稳定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应该是当下我国面对美国重返亚太需要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 本文立足于政治地理学、地缘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地理学、战略地理学、外交学等基本理论,,运用历史实证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美国重返亚太的政治军事地理背景的研究,分析其目的、方法、趋势、影响,并结合中国在崛起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制定适合我国的国内外应对策略,以期为保障我国在美国重返亚太的大趋势下,提供科学合理的战略参考。 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美国重返亚太的政治军事地理背景与中国的抉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部分主要通过界定亚太地区的地理范围及在当今世界的地位,系统的展现了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和热点问题,并通过对亚太大国关系的比较分析得出亚太地区的主导力量和影响因素。 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主要分析了美国重返亚太的政治军事地理背景与重返亚太的动机,并对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部署的研究,得出了美国重返亚太的制约因素及未来趋势。 第四部分主要通过对美国重返亚太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美国重返亚太给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中国应对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措施。 第五部分主要基于美国重返亚太的政治军事地理背景和中国的战略措施,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本文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871.2;K901.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清敏;导弹防御体系与二十一世纪亚太格局——一个历史的视角[J];国际论坛;2000年02期
2 许嘉;;奥巴马政府亚太安全战略探析[J];和平与发展;2010年02期
3 赵明昊;;“重返”还是“重构”:试析当前美国亚太战略调整[J];当代世界;2010年12期
4 盛斌;;美国视角下的亚太区域一体化新战略与中国的对策选择——透视“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的发展[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王国梁;21世纪的太平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评价[J];人文地理;2003年02期
6 王国梁,刘养洁;论冷战后国际政治的基本态势及世界政治地理的研究任务与重点[J];世界地理研究;1997年02期
7 邵秀英,王国梁;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J];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8 王国梁;西北太平洋:21世纪的地理——政治枢纽[J];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9 邵秀英,王国梁;大国力量均势与东北亚格局[J];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03期
10 王国梁;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地缘战略构想[J];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浩斌;;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的全球化逻辑[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陶富源;;中国和平发展与新军事变革[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胡海梅;;美苏民族政策比较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4 黄淑玲;徐光来;;城市化发展对城市洪灾的影响及减灾对策[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5 李安;;略谈中印传统文化之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白景锋;欧维新;;盐城海岸带湿地生态经济价值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7 仝杰;张阳生;;基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环境特征的城镇水景观建设研究——以内蒙古磴口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8 杨尚英;胡静;;气象灾害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9 原嫄;;青藏高原抬升对我国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回顾[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10 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展的重要成果[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名家;;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杨明;;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军;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强制关系:理论模型及实验检验[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姚文放;;审美文化学研究的现代视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段义猛;余柏椿;郭汝;;西部省会城市景观特色审美结构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虞崇胜;;倡导“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观[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7 ;On the Clash and Coexiste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s[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8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王锁劳;;“伊斯兰”概念在国际关系中的曲解[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郑玥;;“文化全球化”对香港青少年的影响——以“哈裹·波特现象”为例的实证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主权原则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玉峰;新遗产城市[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8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蓓萨;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能源外交[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周明丽;中日韩三国合作的社会文化基础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纯;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2 冯瑞云;美日共同开发并部署TMD对东北亚地区安全构成威胁[J];东北亚论坛;2000年02期
3 李旭东;析东北亚的“连结带”特点对本地区国家对外关系走势的影响[J];东北亚论坛;2000年02期
4 陈佩尧;亚太安全与中国[J];东北亚论坛;2000年04期
5 郭恺源;布什主义初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01期
6 杨运忠;对21世纪初叶美国对华战略和中美关系重大问题的思考[J];当代亚太;2001年05期
7 杨贵言;东亚概念辨析[J];当代亚太;2002年02期
8 曹云华;九一一事件以来美国与东盟的关系[J];当代亚太;2002年12期
9 韩锋,张洁;美国与东南亚反恐合作的影响[J];当代亚太;2003年03期
10 蔡鹏鸿;东亚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J];当代亚太;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广成;;国际体系的中产阶级化与没有收益的非对称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云;[N];东方早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彭述华;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付瑞红;美国东亚战略的中国因素(1989-2008)[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谭笑;冷战后美国的东南亚战略与美国—印尼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张艳杰;试论二战以来美国东南亚政策中的大国关系因素[D];暨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昆谊,王跃,吕伟,张坚;云南腾冲旅游景观资源的地理背景[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钟贵仁;;英语词语漫谈[J];英语沙龙(初级版);2006年01期
3 彭建,赵鹏军;重庆市的地理背景与区域发展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3期
4 霍现俊;《金瓶梅词话》地理背景考[J];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04期
5 廉全彬;;《游黄山记》的地理背景与文章脉络[J];天津教育;1979年12期
6 薛洪勣;;《金瓶梅》地理背景新探[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周跃云;;近代湖湘文化与湖南地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3期
8 周跃云;;近代湖湘文化与湖南地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0年03期
9 张红春,刘彦顺;中西方美学差异生成的地理与社会之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廖明旗;;中国民歌的地理背景与地域特色浅析[J];文史博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小培;;桐城派形成的地理背景探析[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束必铨;;从三代领导集体看中国国家安全观之演变[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李令福;;秦都咸阳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李会贤;;分组探究课堂模式 提高地理教学效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5 石长青;董玉良;;论黄河冲积平原中、上部的地质—地理背景和区域性土壤改良水文地质条件[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所刊(第2号)[C];1986年
6 郝良真;;邯郸古代城市研究的几个问题[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许宜北;齐永青;;陕西乡村体育运动区域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梁颂成;;古代的“湘”及“二湘”的地理背景问题[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杨鸿玺;;关于“东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周传明;解古巍;肖书海;;湖北宜昌樟村坪陡山沱组多细胞藻类化石新资料[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宏苗 记者 李东航;[N];解放军报;2009年
2 特约嘉宾 孟宪生 本报记者 温庆生;[N];光明日报;2011年
3 ;[N];人民日报;2010年
4 鲁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本报特约评论员 上官清云 国际战略研究学者;[N];世界报;2010年
6 记者 郭薇;[N];中国环境报;2008年
7 ;[N];人民日报;2010年
8 ;[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9 ;[N];解放军报;2010年
10 ;[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浦启华;21世纪初期的亚太战略态势与中国国家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管丽萍;新军事变革对当代国际政治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李宝林;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化石能源约束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姜安;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宫世霞;当代俄罗斯外交学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6 姜海南;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政治安全与中国政治安全维护[D];暨南大学;2007年
7 韩雪松;北魏外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苏磊(Leszek Sobkowiak);基于长江流域与多瑙河流域洪水的东亚与欧洲水文比较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9 刘小军;关于当代中国海权的若干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10 朱和平;国家安全与国防经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鹏;美国重返亚太的政治军事地理背景与中国的抉择[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龙富;生态安全视角下澜沧江水坝建设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D];云南大学;2011年
3 王香波;俄印关系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3年
4 李莹芳;“世维会”与境外疆独势力整合[D];复旦大学;2011年
5 齐为群;南海地缘政治与中国国家安全[D];山东大学;2011年
6 周小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国家安全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胡巍;美国的东亚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D];东北大学;2008年
8 王暖春;权力与中国国家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蔺运珍;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与中国国家安全[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秦松涛;印度核政策与中国国家安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重返亚太的政治军事地理背景与中国的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8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198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