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6-12-14 15:04

  本文关键词:清代洛川县土地利用与环境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郭岩伟作业]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LOESS PLATEAU

近十年来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一 论文:

(一)环境变迁与农牧业:

1史念海 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8/01

2庞奖励 黄土高原稳定同位素与古环境研究 干旱区地理 1998/03

3吕卓民 明代西北地区土地垦殖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8/02

4吕卓民 明代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利建设 中国农史 1998/02

5史念海 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1 6史念海 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2

7李心纯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的祸根??明代的军屯与九边屯垦所导致的土地演替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8史念海 黄土高原考察琐记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3

9吕卓民 明代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与地域分布 中国农史 2000/01

10萧正洪 传统农民与环境理性──以黄土高原地区传统农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

11朱士光 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演化特点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0/03

12陈逸平 先秦时期陇中黄土高原自然面貌与农牧业的起源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0/04

13马志荣. 论元、明、清时期回族对西北农业的开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

14韩茂莉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研究的总体回顾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0/10

15费杰 基于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历史文献记录的唐代气候冷暖波动特征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04 16邹逸麟 关于西部开发问题的思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2

17吴宏岐 隋唐时期对西部地区的经营开发及启示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2

18王乃昂 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

19徐日辉 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的生态变化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

20肖兴媛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

21徐日辉 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地区的生态研究 农业考古 2002/03

22周群英 泾河上游黄土高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 干旱区地理 2004/02

23艾冲 论唐代前期陕甘宁黄土高原牧业用地的分布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4/03

24王双怀 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25杨红娟 清代黄龙山地垦殖的政策效应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01

26景爱 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中国环境史研究举例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27王毅荣 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期旱涝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 干旱区地理 2005/02

28赵李娜 汉代河东郡农业状况初论 农业考古 2005/03

29马东涛 黄土高原泥流灾害成因及特征 干旱区地理 2005/04

30任志远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动态变化定量分析干旱区地理 2005/05

31戴鞍钢. 清末民初西部农业困顿探析[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32张希彪 黄土高原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以甘肃陇东地区为例 干旱区地理 2006/05

33吕卓民 明清时期西北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02

34徐文梅 试析北洛河流域植被变迁的原因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35桑广书 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与地貌演变 干旱区地理 2007/03

36肖晨超 黄土地貌沟沿线类型划分 干旱区地理 2007/05

37徐象平 试论清初人地关系政策的演变与调整??以黄土高原为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38曹世雄 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评价??黄土高原生态政策与农业环境的历史变迁 农业考古 2008/01

39李友东 协作式农业文明产生的特定地理环境??黄河中下游农业文明起源地理背景比较初探 农业考古2008/04

40王双怀 明清时期西部水利建设的区域特征 宁夏社会科学 2008/04

41秦燕 清末民初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村庄与自然环境 甘肃社会科学 2008/05

(二)社会经济研究:

1朱士光 汉唐长安城兴衰对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1

2王大建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 文史哲 1999/03

3胡波 试析清代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常平仓储粮规模的时代变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S1

4李智君 河陇形胜的分层结构与社会空间格局 清史研究 2007/04

(三)城镇聚落地理研究:

1刘景纯 清前中期黄土高原地区沿边军事城镇及其功能的变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3/02

2张萍 黄土高原原梁区商业集镇的发展及地域结构分析??以清代宜川县为例 中国历史地理论2003/03 3雍际春 宋金元时期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城镇的发展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4/04

4刘景纯 从地志资料看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市镇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4/04

5雍际春 20世纪陇西、青东黄土高原地区的城镇发展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03

6秦燕 明清时期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村庄 甘肃社会科学 2007/04

7刘景纯 黄土高原地区清代城镇化发展的途径与方式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6

(四)文化地理研究:

1孟繁仁 黄土高原的“女娲崇拜” 中国文化研究 1999/02

2刘景纯 清代西安、兰州和太原的书院分布与选址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6/03

3古言 黄土高原的“亚圣之裔”和《孟氏家谱》 世界 2006/09

4刘景纯 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书院的时空分布与选址特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01

5马世之 黄土高原地带的伏羲文化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6吴世彩 易理“阴阳五行”在黄土高原农耕农事中的观照 周易研究 2008/01

(五)研究综述及书评:

1佳宏伟 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 史学月刊 2004/06

2李清凌 1980年以来西北开发史研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4/02

3牛晓燕. 近十年来西北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03

4毛双民 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7/12

1王守春 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的开拓──《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读后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1

2吴宏岐 区域环境变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成果──评《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3

3王守春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研究的承前启后之作──《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评介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9/04

4邓辉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与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研究??读史念海先生《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有感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1

5杨国顺 读《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中国水土保持2002/04

6史红帅1908-1909年克拉克探险队在黄土高原地区的考察??基于《穿越陕甘》的探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8/04

二 学位论文:

(一)硕士:

张建强 明清陕商经营艺术研究 西北大学 2001

胡波 试论清代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农村的仓储保障体制 陕西师范大学2002

杨红娟 清代洛川县土地利用与环境效应 陕西师范大学2003

孙伟 北宋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城寨堡体系演变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2005

聂敏 明清陕西茶商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马顺平 明代陕西行都司卫所建置考实中央民族大学2005

邓群 明清陕西乡村寨堡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樊金玲 秦汉时期林业的发展及对社会影响考述 吉林大学2006

漆彦忠 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农村社会分层比较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2007

党晓虹 陕西农业生产习俗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杨丽 两汉时并州刺史部风俗考 郑州大学 2007

朱磊 汉唐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灾害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杨宁 抗战时期陕西国统区农业开发研究 西南大学 2008

程家文 抗日战争时期陕西社会结构变迁研究 西北大学 2008

支雅惠 陕西商帮在近代解体的原因探析 西北大学 2008

崔炜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移民问题研究 延安大学 2008

(二)博士:

穆渭生 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2002

刘景纯 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2002

桑广书 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2003

张萍 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2004(2007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孙爱芝 黄土高原西部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植被及环境变化研究 兰州大学2007

薜平拴 陕西历史人口地理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2000

介永强 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2004

许永杰 黄土高原仰韶晚期遗存的谱系 吉林大学2004

赵现海 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张连银 雍正朝西路军需补给研究 厦门大学2007

三 著作:

史念海、萧正洪、王双怀 陕西通史历史地理卷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之前有史念海、朱士光、曹尔晴合著 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景可 黄河中游侵蚀环境特征和变化趋势 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7等著述)

萧正洪 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王炽文 黄土高原的民俗与旅游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

朱士光 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 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9

史念海 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

史念海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2

刘景纯 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 中华书局 2005

许永结 黄土高原仰韶晚期遗存的谱系 科学出版社 2007

刘景纯 城镇景观文化: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文化的地理学考察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李锐 中国黄土高原研究与展望 科学出版社 2008

四 研究综述:

黄土高原由于其环境和地貌在历史时期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以及与黄河下游河道改道的密切关系,,故在很早就已引起历史地理学者的极大关注,因此早在建国初期对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的研究就已逐步展开,关于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的文章、著述等可谓成果颇丰、汗牛充栋,因此要做整个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或

者姑且称为黄土高原历史地理学)兴起及蓬勃发展的综述难度颇大,且对于初学者来说也难于把握。因此我只是把近十年来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的成果加以整理总结,做成综述,同时为了体现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的源流和脉络,我对建国以来该领域内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述,另外综述所涉及主要是陕北、陇东等较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区域(山西因成独立的地理单元且有独特之处(如晋商文化)而不涉及)。

(一)建国以来研究简述:对黄土高原的研究在清代学者胡谓《禹贡锥指》的黄河变迁的分析中有一定的记述,20世纪五十年代岑仲勉的《黄河变迁史》对历代黄河变迁、河患及治河等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中兼及对黄土高原的研究。1962年谭其骧先生的《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学术月刊》第2期)一文对黄河中游的农牧变迁做了精辟论述,对日后的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有深远影响,尽管随后有任伯平等提出异议。

史念海先生和他所领导的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现为西北环发中心(简称))为主的研究团队把对黄土高原的研究推向深入。他在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早在1959年《石器时代人们的居地及其聚落分布》(《人文杂志》1959第3期)就论及陕北黄土高原,随后在1977年的《论泾渭清浊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7第1期)和《历史时期黄河在中游的下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77第3期)等文章中,对黄土高原的地貌在历史时期的变迁做了精辟论述,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进入20世纪80年代,史先生在1981年发表《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堆积》(《河山集》第2辑),并在1985年与朱士光、曹尔琴合著《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应该看做是对黄土高原的植被变迁进行了系统研究的第一部著作。随后又有1982年的《论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平衡的失调及其影响》 (《生态学杂志》1982第3期)、1987年的《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沟壑的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第2期)等经典文章问世,史先生对黄土高原的研究从地貌变迁扩大到了植被及生态领域,极大地拓展了黄土高原研究的领域。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史先生分别在1991年发表《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变迁及其对王朝盛衰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第4期)、1992年发表《黄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第2期)和1995年发表《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演变及其影响(上下)》(1995第2、3期)等精彩文章,把研究领域又扩大到农牧业变迁。与此同时一大批新生力量不断成为研究主力,如朱士光《 历史时期农业生态环境变迁初探??以陕蒙晋大三角地区为例》(《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90第2期)、梁四宝 《明代“九边”屯田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山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等等。

(二)近十年以来(1998年至2008年)研究:近十年来,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以下特点:

1研究领域多元化:对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的研究,除了传统的环境变迁与农牧业之外,近十年来又将历史社会经济地理、历史城镇聚落地理、历史文化地理等多个方向成功引入黄土高原的历史地理研究,当然也不排除以后继续将新的研究方向引入这一区域,甚至产生其他区域研究所未发现的新领域的可能。

(1)环境变迁与农牧业仍是主流:由于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在历史时期的巨变及其极端复杂性,传统的环境变迁与农牧业仍有很大的研究空白和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依然是现阶段乃至将来的研究主流,有史念海、邹逸麟、费杰 、朱士光 、吴宏岐、萧正洪、韩茂莉、戴鞍钢、庞奖励 、吕卓民 、李心纯、陈逸平 、马志荣等多为新老学者涉足这一领域,并且多数研究者仍集中于这一领域,其中尤以史念海先生及其学生为主导。史念海先生的生态及农牧区划研究依旧起到引导作用,后续众多具体研究者也在这一领域不断深入。吕卓民 、李心纯、萧正洪等的研究主要从农地关系的角度具体阐释了垦殖对环境的巨大破坏,费杰从气候的角度论述了唐代这一区域的气候变化及生态变迁,也不乏徐日辉等从先秦以致新石器时代来追溯历史环境变迁的,王双怀等从水环境、具体流域及水利建设来探讨黄土高原的生态变迁,王毅荣等从植被地貌等角度入手探讨了黄土高原的气候与植被地貌之间的变化关系,也有从泥石流等灾害地理角度来探讨环境边境变迁的。总之,环境变迁、地貌变化、人地关系成为了这一领域呈现三足鼎立且密切联系之势。虽然这一方向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以后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空间,并且呈现具体化的倾向。

笔耕文化传播(http://www.bigengculture.com)包含总结汇报、资格考试、旅游景点、党团工作、工作范文、办公文档、文档下载、人文社科以及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清代洛川县土地利用与环境效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2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212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7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