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视角下陕西省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协调研究
本文关键词:人地关系视角下陕西省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协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大学》 2012年
人地关系视角下陕西省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协调研究
于慧
【摘要】:耕地与农业劳动力是人地系统中重要的两个要素,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协调关系是指区域在一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二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适应、促进的关系。使得区域农业劳动力既满足农业的发展,又能够有序地转移出去,最终实现使人地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在生态退耕及天然林保护政策、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农用地内部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耕地面积减少,人地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区域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特点及二者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建议,为研究陕西省三农问题,以及统筹城乡建设提供参考;同时,陕西省区域类型多样,不同区域的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协调关系的研究,对于国内同类地区的人地关系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论文从陕西省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差异等方面,根据人地关系理论,选取合适的指标体系,结合相关区划,将陕西省分为陕北人地关系脆弱区、陕北人地关系紧张区、关中人地关系压力区、陕南人地关系敏感区四个区域。分析各个区域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在1997-2007年11年间二者时空耦合特点。结果表明:(1)陕北人地关系脆弱区劳耕关系为衰退型,其劳耕关系的内部差异性由经济结构引起;陕北人地关系紧张区劳耕关系为持续衰退型,其劳耕关系受农业内部结构影响;关中人地关系压力区的劳耕关系表现为持续发展型,主要受区域城镇化及经济结构影响;陕南人地关系敏感区劳耕关系表现为衰退向发展过渡型,农业自然条件、经济影响作用明显。(2)陕北人地关系脆弱区应坚持农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恢复植被限制载畜量;改造中低产田,提高产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可参与性。陕北人地关系紧张区应维持生态退耕成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自给率;转变依赖资源开采的经济模式,依托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关中人地关系压力区应加大复垦、整理的力度,稳定农用地规模,保护基本农田;加快小城镇建设。陕南人地关系敏感区应继续坚持生态退耕政策,保护生态林;发展特色产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323.6;F301.21;K90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进;刘秀华;丁恩俊;;基于信息熵的县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分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1期
2 彭大雷;黄利民;刘成武;余鹏;;农业劳动力规模和结构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随州市银山坡村农户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3 郭跃,王佐成;历史演进中的人地关系[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吴先华;;耕地非农化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1期
5 孙强;蔡运龙;王文博;;北京耕地流失的时空动态与调控途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6 严祥;蔡运龙;陈睿山;李昊;;土地变化驱动力研究的尺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1期
7 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学报;2002年02期
8 李景刚,何春阳,史培军,陈晋,辜智慧,徐伟;近20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J];地理学报;2004年02期
9 刘纪远;张增祥;徐新良;匡文慧;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于东升;吴世新;江南;;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12期
10 刘彦随;李裕瑞;;中国县域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J];地理学报;2010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聂森;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任启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4 何如海;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高岩辉;陕北资源富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刘戈;区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性时空差异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2 李玉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罗送宝;陕西省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颢静;吉林省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与资源配置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5 王海波;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谈建军;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7 黄其霜;陕南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战波;杜浩文;;中国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及模型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5期
2 刘志凌;孙燕;;中国耕地保有量多时间尺度分析(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6期
3 乔瑞波;李玉平;蔡运龙;;基于逻辑斯蒂方程的耕地需求预测——以浙江省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8期
4 付士波;王海鸿;马琼;;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压力动态变化的定量分析——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9期
5 ;Spatial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Analysis of Food Safety in Kunming City,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2期
6 ;Pressure on Cultivated Land in Fengxian County,Jiangsu Province,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8期
7 ;Changing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Farmland Requisition-Compensation Balance Policy in 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0期
8 ;Changing Tren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armland Resources in Pingdingshan City,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1期
9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and Us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y in Mountainous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A Case Study of Rong County[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5期
10 连睿智;宗鑫;;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基于劳动力相对过剩问题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铖;;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国外理论与中国实践[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王文锋;;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荆浩;赵希男;;改进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在科技中小企业成长能力评价中的应用[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陈晨;陈杰;张娟;;网络化天基信息系统的连续性效能评估[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刘长生;;旅游产业国际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不同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6 常洁;何鹏;林正雨;;浅议人居环境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以雅安雨城区三里乡村旅游地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郑凯迪;徐新良;刘洛;;基于GIS与Sleuth模型的上海市城市扩展模拟与预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8 李雪莹;;武汉市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董衡苹;高晓昱;;基于自然村居民点发展条件评价的村庄整合规划研究——以豫南平原地区S镇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东升;丁爱芳;;基于GIS的山区农村居民点变化的驱动力研究——以贵州省金沙县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琪;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陈泽浦;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汤晓莉;社会医疗保险可携带性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陈振宇;基于原子力显微镜和电化学方法的缓蚀剂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梅;二元经济结构下最低工资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波;基本农田动态监测预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孙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高晓辉;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杜金龙;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吴正刚;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熊洋;柳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洪跃;巴东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刘阳;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琪;农业劳动力转移、粮食安全与农民长期增收机制[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5期
2 徐芬明;朱玉碧;郑财贵;;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浅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8期
3 侯芳妮;罗剑朝;;影响农户退耕还林的因素分析——以平凉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4 王兵;侯军岐;;退耕还林前后农户收入结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5 蔡进;刘秀华;丁恩俊;;基于信息熵的县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分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1期
6 陈志;胡勇;刘成武;;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7 彭大雷;翟文侠;余鹏;;区域耕地面积变化与粮食安全机制研究——以仙桃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8 单福东;陕西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9 卢爱英;;晋西北地区退耕还林社会效益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6期
10 何如海;叶依广;;基于模糊理论的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昌榕;沈金华;孙依斌;;海峡西岸福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倪宇立;[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赵忆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佑海;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关涛;中国土地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3 厉伟;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持续利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4 徐学荣;植保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与优化[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5 蔡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6 谭少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朱芬萌;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支撑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8 张颖;经济增长中土地利用结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9 蒲春玲;新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10 贾卫国;我国退耕还林政策持续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红;土地持续利用的经济利益机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陈来卿;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以珠海市为例[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捷;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4 曾毅;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桂东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尤庆华;新时期县级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型系统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6 朱洪波;退耕还林草政策目标效应的分析与评价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4年
7 马英;四川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8 石志恒;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与协调发展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9 许牛;县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10 梅莹;安徽省退耕还林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循理;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试论我国农业劳动力同土地的分离及对策[J];管理世界;1986年02期
2 王茂修;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J];人口与经济;1987年03期
3 徐更生;国外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1987年02期
4 覃爱宣;广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5 高峰;邓峰;;新疆农业生产要素转移问题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6 蓝惠德;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难点与对策[J];柴达木开发研究;1994年03期
7 蔡昉,刘启明;中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变动趋势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一)[J];经济纵横;1995年04期
8 顾晓斌;论“剪刀差”存在的必然性[J];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04期
9 王丹;试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10 姚洪亮,小八重祥一郎;日本农业劳动力结构及流向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199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竹蓉;;农村成人教育与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A];首届"华星杯"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优秀论文评选[C];2004年
2 卢锋;;转型仍将持续,就业压力犹存——“CMRC开放宏观视角下中国劳动市场”报告简报之二[A];就业扩张与工资增长(2001-2010)——开放宏观视角下中国劳动市场报告简报[C];2011年
3 田玉军;李秀彬;郝海广;;农业劳动力流动对农地撂荒的影响——一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韩明希;王荣;;结构调整中的劳动力流动[A];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C];1990年
5 岳晓燕;汪一鸣;白林波;;宁夏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时空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程瑞芳;;培育农业共生组织 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晓涛;;农业装备的替代特性与我国农业装备技术的未来发展重点[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严正;;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A];加快福建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李晓敏;;警惕农业劳动力断层现象 湖北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周诚;朱勇;;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理论问题综览[A];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白天亮;[N];人民日报;2001年
2 王晓芳;[N];甘肃日报;2003年
3 见习记者 刘畅;[N];六盘水日报;2009年
4 新华社记者 孙永明 林威;[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研究司巡视员 叶兴庆;[N];农民日报;2011年
6 记者 呼宁平;[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
7 张红宇;[N];经济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吴芳兰;[N];上海证券报;2009年
9 ;[N];中国证券报;2009年
10 记者 吴丽丽;[N];银川晚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欣欣;农业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与迁移——理论、实证与政策分析[D];浙江大学;2001年
2 邓垚;中国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魏晋;成都平原人地系统协同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4 李明艳;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5 唐萍萍;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毛隽;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志俊;选择性转移、人力资本深化与内生农业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毳;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进城就业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胡雪枝;老龄化对种植业生产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10 张姝;调整压力视角下的农业贸易开放与保护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霖湘;“大跃进”时期农业劳动力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2 杨角;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郭之茵;河南省农业劳动力现状对农业现代化影响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4 闵师界;四川农业劳动力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黎宗玲;基于农业劳动力视角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背景下的土地流转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于慧;人地关系视角下陕西省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协调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8 张晓强;“刘易斯转折点”与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9 燕畅;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变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10 周林刚;东乡族苜叶里社区农业劳动力流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人地关系视角下陕西省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协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5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22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