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里运河地域景观特征的发掘与整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17 16:24

  本文关键词:里运河功能变迁与发展战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南大学》 2006年

里运河地域景观特征的发掘与整合研究

李雯婷  

【摘要】: 地域景观特征是认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途径之一,地域景观特征的发掘与整合有利于城市特色的重塑与延续,是当今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议题。 里运河作为淮安城市历史的重要载体,其地域性景观特征的发掘与整合有利于阻止淮安地域特色的消逝、城市文化的没落以及历史文脉的断裂。将不完整的现状资源加以整合,彰显里运河流域的景观特色,可以强化公众对淮安城市特色的认知,对淮安乃至周边地区的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借此凸显城市特色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研究以近年来在淮安所做的大量实践工程为基础,结合里运河文化长廊的规划,整合沿岸景观及文化资源,期望能够较系统的彰显里运河的地域景观特征,为淮安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特色营造提供思路,甚至可以对类似的滨水地区的研究产生有益的启发。论文研究的意义就在于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在于理论观点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文中部分观点业已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及景观效应。 本文首先将景观特征分为自然景观特征和人文景观特征两部分,通过实地勘测与类比对比的方法,充分发掘里运河的地域景观特征;通过建立景观体系、划分景观层次的手段,分解和剖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充分发掘里运河地域景观特征;然后结合规划工作加以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结构。 全文约57,000字,插图64副,表格2张。(除注明者外,论文中的插图、表格均为笔者自己拍摄制作。)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U984.18
【目录】:

  • 中文摘要4
  • ABSTRACT4-8
  • 绪论8-11
  • 1、研究背景8
  •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8-9
  • 3、研究方法与框架9-11
  • 3.1 研究方法9
  • 3.2 研究框架9-11
  • 第一章 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自然景观特征11-15
  • 1、融入淮安城市水系的里运河文化长廊11-12
  • 1.1 淮安城市水系的形成11
  • 1.2 淮安城市水网的格局----“四水穿城,二河绕城”11-12
  • 1.3 里运河空间形态特征12
  • 2、植被特征12-13
  • 2.1 淮安地域性树种12
  • 2.2 里运河流域植被现状12-13
  • 2.3 里运河流域绿化存在的问题13
  • 3、其他自然景观特征13-15
  • 3.1 土壤特征14
  • 3.2 地形地貌14
  • 3.3 气候特征14-15
  • 第二章 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人文景观特征15-34
  • 1、里运河水文化特征15-20
  • 1.1 盐税文化15-16
  • 1.1.1 盐税文化的兴衰15-16
  • 1.1.2 盐税文化对里运河现代景观的意义16
  • 1.2 漕运文化16-18
  • 1.2.1 漕运文化的嬗变(南船北马)17
  • 1.2.2 漕运文化对里运河现代景观的意义17-18
  • 1.3 近现代工业文明18-19
  • 1.3.1 近代工业文明的起步18
  • 1.3.2 近代工业的发展18
  • 1.3.3 近代工业遗存的景观价值18-19
  • 1.4 水利文化19-20
  • 1.4.1 近古水利文明19-20
  • 1.4.2 现代水利枢纽20
  • 1.4.3 水利文化与里运河流域景观建设的关系20
  • 2、里运河流域建筑文化特征20-30
  • 2.1 里运河地域建筑特征综述21-28
  • 2.1.1 平面布局21-22
  • 2.1.2 建筑细部特征22-28
  • 2.2 里运河流域多元建筑文化特征的生成28-30
  • 3、里运河流域宗教文化特征30-31
  • 3.1 里运河流域宗教文化现状-----“四教合一”30-31
  • 3.2 里运河流域宗教文化格局的渊源31
  • 3.2.1 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兴盛31
  • 3.2.2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传入31
  • 4、名人及历史文化对里运河的影响31-34
  • 4.1 名人文化效应31-32
  • 4.1.1 淮安的名人文化31-32
  • 4.1.2 里运河流域蕴含的名人及历史文化32
  • 4.2 秦汉及明清文化对里运河的影响32-34
  • 4.2.1 秦汉时期的文化繁荣和汉末的人文现象32
  • 4.2.2 明清时期的文化繁荣32-34
  • 第三章 淮安里运河地域景观特征的整合研究34-69
  • 1、地域景观特征整合的意义与方法34-35
  • 1.1 整合的意义34
  • 1.2 整合的方法34-35
  • 1.2.1 建立景观体系34-35
  • 1.2.2 划分景观层次35
  • 2、绿化系统的整合35-42
  • 2.1 绿化系统整合的系统构架35-36
  • 2.2 绿化系统的整合36-42
  • 2.2.1 生态板块的整合37-40
  • 2.2.2 线性绿化的整合40-42
  • 2.2.3 景点绿化的整合42
  • 3、空间形态的整合42-53
  • 3.1 里运河文化长廊整体空间架构43
  • 3.1.1 线性空间形态的架构43
  • 3.1.2 空间形态的属性43
  • 3.2 用地形态的整合43-45
  • 3.2.1 用地现状43-44
  • 3.2.2 用地形态的调整44-45
  • 3.3 道路交通的整合45-47
  • 3.3.1 水路交通45
  • 3.3.2 陆路交通45-47
  • 3.4 连续性空间形态的整合47-48
  • 3.4.1 驳岸形态的整合47-48
  • 3.4.2 滨水建筑界面的整合48
  • 3.5 节点空间形态的整合48-51
  • 3.5.1 桥梁的空间形态特征49
  • 3.5.2 标志性建筑物49-51
  • 3.6 开敞空间的整合51-53
  • 3.6.1 滨水广场51-52
  • 3.6.2 滨水绿地52-53
  • 4、地域性建筑特征的整合53-61
  • 4.1 历史街区及传统建筑的整合53-57
  • 4.1.1 历史街区整体风貌的整治53-54
  • 4.1.2 传统建筑保护和更新54-57
  • 4.2 新地域性建筑特征的发展57-61
  • 4.2.1 妥善处理新老建筑的协调关系57-59
  • 4.2.2 地域建筑特征的延续59-61
  • 5、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61-69
  • 5.1 文化资源的保护61-62
  • 5.1.1 历史文化的积淀61
  • 5.1.2 地域文化的凸显61-62
  • 5.1.3 里运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62
  • 5.2 文化资源的开发62-69
  • 5.2.1 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62-63
  • 5.2.2 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63-64
  • 5.2.3 里运河文化长廊文化资源的整合64-69
  • 作者简介69-70
  • 致谢7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红亮;王超;李勇;包钢;朱智清;徐蕴;;里运河底泥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李勇;朱智兵;;里运河底泥COD和NH_3-N空间分布及对水质的影响[J];水资源保护;2008年06期

    3 王道虎;方高干;孟佳佳;谢亚军;;里运河淮安城区段防洪工程调整规划方案研究[J];中国水利;2010年12期

    4 林箐;;厦门2007年园博园规划[J];中国园林;2006年01期

    5 王宁新;李勇;;里运河底泥COD_(Cr)和NH_3-N释放对水质的影响实验[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年06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勇;王超;汤红亮;;里运河底泥重金属释放实验研究[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莉娜;;沈阳市环城水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何卫忠;相军;;应用型本科团队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余丹丹;刘岩;徐慧君;;基于城市特色空间理论的城市色彩规划——以淮安市城市特色空间与色彩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吴龙尚 记者 李培娟;[N];淮安日报;2011年

    2 记者 于海 通讯员 王雷;[N];沈阳日报;2011年

    3 记者 周晗;[N];扬州日报;2010年

    4 记者 周晗;[N];扬州日报;2010年

    5 通讯员 汤向奎 记者 宋莹莹;[N];淮安日报;2011年

    6 记者 唐筱葳 通讯员 刘玉山;[N];淮安日报;2011年

    7 谭德虔 方玲 韩翠莲;[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1年

    8 国耀 任仁;[N];扬州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陆剑 周静文 本报通讯员 张嘉涛 曹海明 黄林霞 王慧梅;[N];新华日报;2010年

    10 通讯员 潘光杰 徐晶晶 记者 万晶晶;[N];淮安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雯婷;里运河地域景观特征的发掘与整合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汤红亮;里运河底泥重金属释放实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蔡建;里运河功能变迁与发展战略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4 张楷;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概念规划[D];东南大学;2006年

    5 乔娜;清口枢纽水工遗产保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6 季淮;淮安城市滨河绿地植物景观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东南大学

    >扬州大学

    >河海大学

    相关作者

    >季淮 >李雯婷

    >乔娜 >张楷

    >蔡建 >汤红亮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里运河功能变迁与发展战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3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243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2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