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28 22:15

  本文关键词:清代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机制研究

2010年中国环境史研究部分成果

采与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6]

目前对于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人地关系,即人类经济活动受生态环境物质承载力的约束之上,这可以称之为外在约束机制的研究。相反,对于人类经济活动内在约束机制缺失的研究,即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产权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市场化交易制度,从而使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建立在成本收益分析之上的研究,基本上付之阙如。本文正是在对外在约束承认的前提下,探讨明清时期内在约束机制的缺失是如何造成或加速西北地区荒漠化进程的。

二、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一般情形

正如朱士光所言,目前我国关于西北地区地域范围的行政区划划分方式存在割裂自然地理区划的现象,不利于对西北作为自然地理整体的探讨。[7]为此,本文所指的西北不仅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还包括内蒙古的中西部。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主要集中在长城沿线与新疆,即主要发生在陕西、甘肃、宁夏与内蒙毗邻的农牧交界地带和河西、新疆的绿洲周缘地带。明清时期这些地区的环境进一步恶化,荒漠化程度越来越深。

(一)陕甘宁蒙长城沿线的荒漠化。该地区在远古时期水草丰美,河湖密布。秦汉以来持续的农业开垦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沙漠化严重。根据李大伟的研究,明代初期毛乌素沙漠已经侵入到长城沿线,,不过长城以南地区的生态环境较好,即使在毛乌素沙地之中也还有水草肥美之地。榆林镇延边大规模的屯田,导致明朝中后期榆林镇长城沿线风沙十分剧烈,毛乌素沙漠的流沙不断南侵,出现了风沙壅城和掩埋耕田的现象。然而流沙侵袭还只是局部现象,主要集中在中部的榆林城附近。[8]清朝中前期对内蒙古地区实行封禁政策,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而后期的大规模放垦政策造成了对该地区草地的掠夺式开发,沙漠化、盐碛化、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库布齐沙漠与毛乌素沙漠相继蔓延和扩大,毛乌素沙漠流沙发展到长城以南,某些县份土地面积十分之七八已经沙化。

仅改变了该区内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造成了其荒漠化。②①(二)河西绿洲的荒漠化。河西走廊在人类活动早期,草深林茂,“畜牧是尚”,长期的农业开发不明清时期河西地区长期开发地表水资源与地

[9]下水资源,引起水资源枯竭,河流或干涸或水量减少,湖泊萎缩,不少农田变成荒漠沙地。根据程弘

毅的研究,明清时期河西地区人口激增,超过了“压力临界线”,不得不大规模开发利用水资源和牺牲生态用水,导致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沙漠化面积大大扩展,从而使人类活动成为诱发沙漠化的主导因素。[10](P221-225)该时期内,对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的大量刈伐、采挖,也是导致沙漠化的重要诱因。[11]

(三)新疆绿洲的荒漠化。历史时期的农业开发,使新疆绿洲在4世纪就出现了沙漠化的趋势。[12]清朝中后期,天山南路的塔里木河流域加快了开发步伐,大兴水利,改变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使下游水量减少,有些地方变成了干碱滩。[13]清朝移民对天山北路的开发,虽然使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

[14](P78)农业为主,但以吉尔萨木县为例来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尚处于良性的状态之中。

三、人与自然内在约束机制的缺失与荒漠化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发现所有荒漠化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于人与环境的关系,即人类的活动超过了环境的物质承载力。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无论是王朝国家还是家庭,人类无视生态的外在约束机制,肆无忌惮地向自然掠夺各种被认为有价值的资源———当然主要集中在水资源、土地资源与森林资源之上。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在西北地区的空前膨胀,主要表现为移民、人口增殖、扩大耕地面积、

①参见王晗、郭平若《清代垦殖政策与陕北长城外的生态环境》,《史学月刊》2007年第4期;孟晋《清代陕西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史学月刊》2002年第10期;张洪生《明清时期陕北的农业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周之良《清代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关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以黑河流域为例》,《冰川冻土》②参见王录仓、程国栋、赵雪雁《内陆河流域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与机制—

2005年第4期;党瑜《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农业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2辑。

-123-

Word文档免费下载: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机制研究 (共5页,当前第2页)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机制研究的相关文档搜索


  本文关键词:清代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地区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6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246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6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