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社交网络中青年“丧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4 13:52
【摘要】:“丧文化”是青年亚文化(又称青年副文化)的一种新形式,它流行于“90”后青年群体中,其表现形式为带有沮丧、颓唐、厌世、失望,等情绪的文字、语言及图片。目前在社交网络上广为流行的“丧文化”语言“废柴”以及图片“葛优躺”,正是青年亚文化的代表和缩影,透过这些“丧文化”流行语言和图片,可以看到“90”后们集体焦虑的精神面貌,它是当前青年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的一种表现。自从“丧文化”开始成为青年人群在社交媒介上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并成为一种新的青年亚文化,来自于社会与学术界的关注便也开始增多起来。什么是“丧文化”?“丧文化”的产生原因?“丧文化”的传播方式是什么?等问题都成为社会学、语言学、传播学等社会学科所探讨的话题。依据英国伯明翰学派的赫伯迪·格提的观点,青年亚文化往往会按照抵抗——风格——收编的路径进行自身的演化。而其收编包括了主导性文化对其的意识形态收编与商业收编。对于青年“丧文化”来讲,这种以颓废的语言与拼贴恶搞式的表情图片来表达心理诉求的青年亚文化也是对以往以鸡汤式的励志正能量的一种抵抗。并且,在“丧文化”产生后不久就伴随着商业收编的进行,这些商业收编来自于厂商品牌,也来自于一些互联网自媒体,这些商业收编也经历了在社交网络上吸引大量关注,商家争相使用“丧文化”符号进行自我包装,自媒体的“丧文化”爆款文在朋友圈流行都呈现出了一种巴赫金提出的狂欢状态。在梳理了前人学者对于“丧文化”的研究时,来自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以及传播学的学者都对于这种青年亚文化的新形态有所研究,但是对于将“丧文化”放在传播学的范畴中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对于产生于社交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来说,对“丧文化”的演化路径的观察与分析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笔者将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希望这篇论文可以在对于“丧文化”更多方面的研究方面给予一些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432.6;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金金;;意义、认同与消费:一种亚文化的符号学解读[J];新闻知识;2018年01期

2 冯铭钰;;年轻人喜欢在朋友圈传播“丧文化”的心理机制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01期

3 董子铭;;情绪释放与技术催生:新媒介环境下的“丧”文化解读[J];新闻界;2017年11期

4 魏韬;;网络传播时代的“丧文化”[J];青年记者;2017年32期

5 董扣艳;;“丧文化”现象与青年社会心态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11期

6 杜骏飞;;丧文化:从习得性无助到“自我反讽”[J];编辑之友;2017年09期

7 祁梅杰;;从小众走向大众:网络品牌营销中青年亚文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12期

8 萧子扬;常进锋;孙健;;从“废柴”到“葛优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J];青少年学刊;2017年03期

9 周培树;;从语言模因论看网络热词“葛优躺”及背后的“丧文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年01期

10 蔡少佳;;网络文化中的正能量与正价值[J];新西部(理论版);2017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刘海龙;束开荣;;2017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新议题与新观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2 周志强;;从《欢乐颂》到“丧文化”[N];长江日报;2017年

3 徐川;;在“丧”与“燃”之间走近青年[N];新华日报;2017年

4 顾星欣;冯圆芳;;“丧文化”背后,我们读懂了什么[N];新华日报;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冬晶;基于青年亚文化的微博广告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2 江爱栋;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及其策略的影响因素[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68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2768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8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