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借鉴政党学和军事政治学方面的理论成果,对青年土耳其党及其执政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正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首先探讨了青年奥斯曼党的宪政实践及其对青年土耳其党的影响,然后对青年土耳其党从“地下”走向奥斯曼帝国政治舞台中心再退出历史舞台的历程进行了分析。青年奥斯曼党进行了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宪政实践,其新民族观、国家观和宪政观念对青年土耳其党的建立、发展及其政治理念的形成影响明显。第二章对青年土耳其党的意识形态、不同时期该党的组织模式、政党特征和不同时期政治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青年土耳其党是中东地区出现较早的民族主义政党,它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一党制政党制度。奥斯曼帝国落后的政治经济基础造成该党难以形成一个成熟的现代政党,帝国面临的复杂内外环境、青年土耳其党对军官的高度依赖使军人干政在这一时期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第三章主要探讨青年土耳其党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思想来源、主要内容和对奥斯曼帝国经济的影响。青年土耳其党前期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后期实行国家主义经济政策。这种转变是青年土耳其党在帝国政治权力增强的一个表现,也是奥斯曼帝国面临的国内外困境和危机激发的结果。社会主义学者的经济思想对青年土耳其党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特殊的环境也为国家主义经济政策的实行创造了契机。帝国经济重心的转移和经济的民族化深刻地影响着帝国的转型。第四章从宗教改革、世俗教育改革和发展、妇女地位等方面探讨青年土耳其党在社会领域进行的世俗化改革和其影响。奥斯曼帝国在社会和教育领域中的世俗化改革是一个逐渐推进、走向深入的过程。奥斯曼帝国的现代化改革带来的是世俗势力的增强。青年土耳其时期是奥斯曼帝国历史上世俗势力和宗教势力对比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世俗力量超过了宗教力量。青年土耳其党在社会和教育领域推行了帝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世俗化改革,为凯末尔时期的世俗化改革铺平了道路。第五章主要分析青年土耳其党执政时期由奥斯曼主义向奥斯曼穆斯林民族主义的转变,探究土耳其民族主义在青年土耳其时期的发展情况,对青年土耳其党时期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政策进行了分析。青年土耳其党的民族政策经历了由奥斯曼主义向奥斯曼穆斯林民族主义转变的过程。奥斯曼穆斯林民族主义是巴尔干战争之后到一战结束、帝国民族抵抗运动时期、民族解放运动前期的最具影响力的民族主义思潮。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这两种思潮在青年土耳其党时期主要被作为一种政治工具而使用,在国内影响力有限。土耳其民族主义在帝国内部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文化、教育方面。泛突厥主义思潮对于土耳其民族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启发和资源。青年土耳其党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的标准是少数民族对帝国的忠诚度。奥斯曼帝国的最终失败不能完全归结于其民族政策。脆弱的民族结构、虚弱的国力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共同造成奥斯曼帝国的衰亡。第六章探讨了 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革命以前青年土耳其党不同派别的外交理念,从争取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支持与追求独立、安全困境与结盟战略两方面对该党上台后不同时期外交政策进行了分析。青年土耳其党将向西方国家寻求经济援助,追求国家的独立以及寻求和大国结盟保障国家安全作为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这些目标之间存在诸多矛盾之处是由奥斯曼帝国的弱势决定的。1917年十月革命后,奥斯曼帝国出兵高加索的原因寻求建立本国和俄国之间的缓冲区而非推广泛突厥主义政策。第七章对分析青年土耳其党对土耳其民族的历史贡献。该章对青年土耳其党在民族抵抗运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主要从青年土耳其党在一战结束前的准备工作、停战协定后的组织工作、公开政治活动和青年土耳其军官的工作四方面进行分析,重新认识一战结束到土耳其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历史。本章还探究了青年土耳其党对凯末尔改革的影响。结论部分是对青年土耳其党的历史评价。认为青年土耳其党的失败在于它没有能够将奥斯曼帝国改造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帝国崩溃。但是其努力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它在一战后土耳其民族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深刻影响到后来的凯末尔改革。青年土耳其党的执政实践给后世留下的经验教训包括三点:第一,任何国家的发展都要在文明交往的过程中充分学习外来文明的先进和有益成果;第二,发展中国家要时刻警惕西方国家借助民族问题干涉其内政;第三,国家现代化的完成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青年土耳其党执政失败造成中东地缘政治版图的碎片化,成为当代中东地区政治发展困境的重要根源。从历史长时段来看,青年土耳其党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中东最近一个统一时期的结束和分裂时期的开始。中东地区统一与分裂阶段的交错是其历史发展的常态,未来的中东不可能重复近百年的惨淡轨迹,必将以某种方式实现统一或联合。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73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三义;;奥斯曼帝国恢复宪政后的权贵独断[J];社会科学论坛;2016年11期
2 曹小远;;德国与晚期奥斯曼帝国关系的演变[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3 李明伟;;塔尔齐的现代化建设思想[J];国际研究参考;2016年04期
4 雷颐;;土耳其一波三折的现代化历程[J];文史天地;2016年04期
5 刘文珍;;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日本、土耳其现代化历程的考察[J];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06期
6 李田新;;民族主义政党发展历程对中国政党建设的启示[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7 忽里;濮德培;牛贯杰;;突破西方中心史观——以清王朝和奥斯曼帝国为例[J];文化纵横;2014年03期
8 田瑾;;略论奥斯曼帝国晚期社会文化领域的现代化改革——以文明交往为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9 黄民兴;;历史的轮回与帝国情结——战后土耳其外交的三次转型与“阿拉伯之春”[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黄前明;李荣建;;当代埃及军队的职能演变与军政关系调整[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盛睿;土耳其世俗化发展道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朱传忠;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及其执政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3 王妍慧;近代阿拉伯民族主义形成研究(1798-1918)[D];西北大学;2013年
4 敏敬;文明的多维交往[D];西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郭永超;“土耳其模式”的研究[D];外交学院;2015年
2 万海(Vahe Ghazaryan);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法律责任的追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武妍凤;晚期奥斯曼帝国与晚清帝国的西化改革比较[D];山西大学;2013年
4 程小春;阿拉伯抗土建国运动研究(1914-1920)[D];南京大学;2013年
5 殷丽娟;土耳其宪政的起源[D];山西大学;2012年
6 吴瑕;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亚美尼亚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苏闻宇;土耳其现代转轨背景下的奥斯曼主义[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伟;英国与《赛克斯—皮科协定》[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樊为之;奥斯曼帝国后期的军事与政治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
2795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2795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