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赖若愚工会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6 07:37
   赖若愚是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山西省委书记赖若愚开始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随后在中国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书记。从此开启了他对于工会工作的探索之路。赖若愚以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借鉴列宁、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的工会思想,结合当时中国工人运动的现实情况,对工会思想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会思想,而且还阐述了一些他的主张。1958年,赖若愚因病辞世。但是随后赖若愚也因其工会思想受到了错误的批判。直至1979年,中共中央宣布1958年对赖若愚同志进行批判斗争是错误的,予以撤消处分,恢复名誉,赖若愚得到彻底地平反。新时期,国内外变化日新月异,尤其是国内出现的新挑战要求彰显出工会组织的特殊地位。赖若愚工会思想由萌芽到成熟,最终形成完整独特的体系,本文试图通过深究赖若愚的工会思想,丰富中共党史人物研究的内容,为新时期工会工作带来可以借鉴的意义。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赖若愚简介。首先通过梳理赖若愚的生平,突出他在青年时代的勇于斗争,坚持真理的特质。其次因农业合作化思想受到毛泽东的赏识而奉调中华全国总工会,开始了工会思想的研究。但又因工会思想遭受批判,直至1979年才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第二章,赖若愚工会思想的形成条件。通过分析理论来源、历史际遇、思想条件和实践条件,阐述赖若愚工会思想的形成。其中,理论来源主要源自马克思、列宁的工会理论和毛泽东、刘少奇和李立三等共产党领导人的工会思想;历史际遇是当时国内背景、全总工会理论之争为赖若愚提供际遇。第三章,赖若愚工会思想的形成。根据整理赖若愚的讲话和文稿,将赖若愚的工会思想分为萌芽(1952年初到1954年底)、成熟(1955年初到1956年9月)和系统化(1956年10月至1958年)三个时期。第四章,赖若愚工会思想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工会的地位、性质和职能,新中国工会存在和发展的思考以及对李立三工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研究赖若愚的工会思想。赖若愚虽然继承了李立三的一些正确主张,但也因此受到批判,同时,当时"左"倾的发展、特定的国内外环境、党内民主不健康,一道构成赖若愚受到批判的原因。第五章,赖若愚工会思想的当代价值。新时期,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劳资矛盾加剧以及工人群众对工会产生信任危机,使我国工会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本章主要旨在运用赖若愚工会思想的当代价值,指导新时期工会应坚持的工作原则,更好地应对挑战。
【学位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D412.6;D23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赖若愚的简介
    1.1 赖若愚的生平
    1.2 奉调全总
    1.3 蒙冤受批判
    1.4 平反恢复名誉
第二章 赖若愚工会思想的形成条件
    2.1 理论来源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会理论
        2.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工会思想
    2.2 历史际遇
        2.2.1 国内社会条件
        2.2.2 工会争论
    2.3 思想条件
    2.4 实践条件
第三章 赖若愚工会思想的形成
    3.1 萌芽时期
    3.2 成熟时期
    3.3 系统化时期
第四章 赖若愚工会思想的内容
    4.1 关于工会的地位、性质和职能
        4.1.1 关于工会的地位
        4.1.2 关于工会的性质
        4.1.3 关于工会的职能
    4.2 关于新中国工会存在和发展的思考
        4.2.1 新中国工会存在和维护的必要性
        4.2.2 新中国工会存在和维护的方式
    4.3 对李立三工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3.1 继承和发展
        4.3.2 赖若愚受批判的原因
第五章 赖若愚工会思想的当代价值
    5.1 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新挑战
        5.1.1 工人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5.1.2 劳动与资本矛盾加剧
        5.1.3 工会维权力度不大导致信任危机
    5.2 新时期工会工作应坚持的原则
        5.2.1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5.2.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5.2.3 加强工会的职能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及联系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芙蓉;改制后的企业工会维权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42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2842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2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