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7 11:14
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党、国家和社会的共识,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微观组成部分,其精神内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保持共性。乡村治理在治理价值上强调多元、合作、参与、法治、规范等多维追求,在治理目标上追求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对传统的、行政主导的一元式权威治理模式进行变革,主张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建立一个多元主体协商、合作、互补的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包含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等核心公共权威组织,也包含事实上参与乡村治理过程的内生或外来的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民间权威及广大人民群众等主体与力量,实现不同治理要素的良性互动,发挥多维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综合效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更具包容性的乡村建设合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则主要强调基层公共权威组织按照法治、透明、回应、责任、有效、廉洁、公正等价值追求进行改造与重塑,建立更为宽松的乡村治理外部环境,在开放与协商中实现乡村治理的民主性建设任务,以促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完成。本文采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乡村治理纳入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视野中考察。中国的社会性质...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2.2 国外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重点和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1.3.4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治理
1.4.2 乡村治理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乡村治理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思想
2.1.1 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思想
2.1.2 关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
2.1.3 关于农业规模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
2.1.4 关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2.2 列宁、斯大林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思想
2.2.1 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
2.2.2 关于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想
2.2.3 关于通过合作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
2.2.4 关于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第3章 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思想的探索发展
3.1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乡村建设思想
3.1.1 以“耕者有其田”为目标的乡村探索思想
3.1.2 “政社合一”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整合思想
3.2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思想
3.2.1 邓小平农村农业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思想
3.2.2 “三个代表”引领下的农村建设思想
3.2.3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农村建设相关思想
3.2.4 习近平乡村振兴相关思想
3.3 中国共产党加强乡村治理取得的成效
3.3.1 乡村治理领导地位得以巩固
3.3.2 乡村治理依靠力量得以凝聚
3.3.3 乡村治理物质基础得以夯实
3.3.4 乡村治理外部条件得以保障
3.3.5 乡村治理建设热情得以激发
第4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困境分析
4.1 乡村治理主体的乏力共生
4.1.1 村内外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融合困境
4.1.2 村干部亲“政务”疏“村务”的身份冲突
4.1.3 基层政权参与乡村治理的角色错位
4.2 乡村治理资源的张力运转
4.2.1 乡村治理财力整体匮乏
4.2.2 乡村治理项目非专项运行
4.2.3 乡村土地资源非集约利用
4.3 乡村治理手段的策略化选择
4.3.1 乡镇掌控基层民主意图时有突显
4.3.2 乡村治理文牍主义偶有蔓延
4.3.3 乡村干部维稳追求单维可控
4.4 乡村治理绩效的离散趋向
4.4.1 乡村公共产品自主供给低效
4.4.2 乡村公共文化原子化呈现
4.4.3 乡村共同体凝聚力下降
4.5 乡村利益格局的持续分化
4.5.1 村民利益分配非均衡发展
4.5.2 乡村利益主体持续动态博弈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困境之缘由阐释
5.1 现代国家建构视阈下的乡村治理张力缘由
5.1.1 现代国家建构背景下的整合与释放
5.1.2 冲突与博弈:乡村治理的国家建构张力
5.1.3 缺失与紧张:基层政权的“非正式运转”逻辑
5.2 社会分化视阈下的乡村治理群体分层影响
5.2.1 改革开放后乡村治理群体的非充分发展
5.2.2 精英与能人: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理性小农
5.2.3 普众与老弱:乡村治理过程中的边缘群体
5.3 社会化小农视阈下的乡村治理态度影响维度
5.3.1 社会交互进程中的小农货币约束
5.3.2 进城与务工:乡村公共事务无暇关注
5.3.3 留守与务农:乡村振兴的中坚守望
5.4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场域影响维度
5.4.1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历程
5.4.2 近郊农村:城市冲击与乡村惯性的张力场域
5.4.3 远郊农村:传统种植与特色农业的本色使命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体制创新路径
6.1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框架建构
6.1.1 确立乡村治理的振兴愿景
6.1.2 探索乡村治理的自治路径
6.1.3 健全乡村治理的法治保障
6.1.4 挖掘乡村治理的德治内核
6.2 基层党组织统领乡村治理的地位强化
6.2.1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经济建设的引领者
6.2.2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政治发展的推动者
6.2.3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和谐社会的护航者
6.2.4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6.2.5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促进者
6.3 基层政府主导乡村治理的职能完善
6.3.1 基层政府职能的时代型塑
6.3.2 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高效提升
6.3.3 “乡政”与“村治”指导关系的理顺
6.4 市场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资源延伸
6.4.1 农村资源要素的市场蝶变
6.4.2 市场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搭建
6.4.3 积极构建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6.5 民间社会组织协同乡村治理的活力释放
6.5.1 民间社会组织与基层权威系统的双维均衡
6.5.2 民间社会规范与正统制度体系的治理包容
6.5.3 民间社会组织促进乡村治理的空间延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2903149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2.2 国外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重点和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1.3.4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治理
1.4.2 乡村治理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乡村治理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思想
2.1.1 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思想
2.1.2 关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
2.1.3 关于农业规模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
2.1.4 关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2.2 列宁、斯大林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思想
2.2.1 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
2.2.2 关于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想
2.2.3 关于通过合作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
2.2.4 关于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第3章 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思想的探索发展
3.1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乡村建设思想
3.1.1 以“耕者有其田”为目标的乡村探索思想
3.1.2 “政社合一”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整合思想
3.2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思想
3.2.1 邓小平农村农业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思想
3.2.2 “三个代表”引领下的农村建设思想
3.2.3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农村建设相关思想
3.2.4 习近平乡村振兴相关思想
3.3 中国共产党加强乡村治理取得的成效
3.3.1 乡村治理领导地位得以巩固
3.3.2 乡村治理依靠力量得以凝聚
3.3.3 乡村治理物质基础得以夯实
3.3.4 乡村治理外部条件得以保障
3.3.5 乡村治理建设热情得以激发
第4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困境分析
4.1 乡村治理主体的乏力共生
4.1.1 村内外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融合困境
4.1.2 村干部亲“政务”疏“村务”的身份冲突
4.1.3 基层政权参与乡村治理的角色错位
4.2 乡村治理资源的张力运转
4.2.1 乡村治理财力整体匮乏
4.2.2 乡村治理项目非专项运行
4.2.3 乡村土地资源非集约利用
4.3 乡村治理手段的策略化选择
4.3.1 乡镇掌控基层民主意图时有突显
4.3.2 乡村治理文牍主义偶有蔓延
4.3.3 乡村干部维稳追求单维可控
4.4 乡村治理绩效的离散趋向
4.4.1 乡村公共产品自主供给低效
4.4.2 乡村公共文化原子化呈现
4.4.3 乡村共同体凝聚力下降
4.5 乡村利益格局的持续分化
4.5.1 村民利益分配非均衡发展
4.5.2 乡村利益主体持续动态博弈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困境之缘由阐释
5.1 现代国家建构视阈下的乡村治理张力缘由
5.1.1 现代国家建构背景下的整合与释放
5.1.2 冲突与博弈:乡村治理的国家建构张力
5.1.3 缺失与紧张:基层政权的“非正式运转”逻辑
5.2 社会分化视阈下的乡村治理群体分层影响
5.2.1 改革开放后乡村治理群体的非充分发展
5.2.2 精英与能人: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理性小农
5.2.3 普众与老弱:乡村治理过程中的边缘群体
5.3 社会化小农视阈下的乡村治理态度影响维度
5.3.1 社会交互进程中的小农货币约束
5.3.2 进城与务工:乡村公共事务无暇关注
5.3.3 留守与务农:乡村振兴的中坚守望
5.4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场域影响维度
5.4.1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历程
5.4.2 近郊农村:城市冲击与乡村惯性的张力场域
5.4.3 远郊农村:传统种植与特色农业的本色使命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体制创新路径
6.1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框架建构
6.1.1 确立乡村治理的振兴愿景
6.1.2 探索乡村治理的自治路径
6.1.3 健全乡村治理的法治保障
6.1.4 挖掘乡村治理的德治内核
6.2 基层党组织统领乡村治理的地位强化
6.2.1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经济建设的引领者
6.2.2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政治发展的推动者
6.2.3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和谐社会的护航者
6.2.4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6.2.5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促进者
6.3 基层政府主导乡村治理的职能完善
6.3.1 基层政府职能的时代型塑
6.3.2 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高效提升
6.3.3 “乡政”与“村治”指导关系的理顺
6.4 市场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资源延伸
6.4.1 农村资源要素的市场蝶变
6.4.2 市场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搭建
6.4.3 积极构建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6.5 民间社会组织协同乡村治理的活力释放
6.5.1 民间社会组织与基层权威系统的双维均衡
6.5.2 民间社会规范与正统制度体系的治理包容
6.5.3 民间社会组织促进乡村治理的空间延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2903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2903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