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变迁与学生运动研究(1921-1949)

发布时间:2021-02-05 01:02
  1921年到1949年,短短的28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是,对于风雨飘摇的中国来说,是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开辟国家独立、民族复兴道路的重要时期。二十世纪中国青年运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革命运动史上也是少有的。青年学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股新兴势力,既被视为新社会的“骄子”,又被看做旧社会的“叛徒”。学生作为一种身份而非一种职业,有不少固有的弱点,进而以学生为主体的运动也显现出相应的不足,他们对社会、对政治的改造显得既无力又无奈。于是五四之后,影响学运发展的除了新思潮的涌入和政治运动的兴起之外,政治党派及其意识形态的运作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学生工作。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学生运动的发展、壮大和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也是中国学生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那么,从大革命时期到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从五卅运动到苏区的学生运动,从“一二九”运动到国统区、陕甘宁边区的学生运动,从青年统一战线到...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 国际学生运动研究概述
        (二) 国内研究资料与成果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中国共产党学生运动政策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学生群体的运动与被运动
    一、学生运动、学潮与学生工作
    二、近代中国学生群体的特点对以其为主体的运动的影响
        (一) 学生群体的任务与特点
        (二) 学生群体对学生运动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在学生运动问题上的政策变迁与组织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决定其运动学生的方向
        (一) 初级阶段(1921-1927)
        (二) 反复阶段(1927-1935)
        (三) 娴熟阶段(1935-1949)
    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在学生运动中成功贯彻执行的组织保证——青年团
        (一) 中共根据现实需要与自身政策不断调整先进青年组织的任务与方向
        (二) 中国共产党捋顺党团关系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在主要学生运动的政策与具体策略
    一、大革命时期的五卅运动
    二、抗日救亡中的学生运动
        (一) “一二九”运动
        (二) 学生运动中的纠“左”反右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两个重要学生运动?
        (一) “一二一”运动
        (二) 五二○运动
结论
    一、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和领导学生运动必须以人民为出发点,将学生的特殊利益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结合
    二、学生运动必然受到多方政党的多方影响
        (一) 学生需要政党的支持
        (二) 学生追随某个政党是政党采取不同策略的结果
    三、对当今学生政策的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四”前后中国学生运动之考察[J]. 岳谦厚.  社会科学评论. 2009(01)
[2]改革开放30年青年学生爱国主义表达的变化轨迹[J]. 吴秋兰.  中国青年研究. 2009(01)
[3]“五卅”运动中的青年学生[J]. 姚军,陈乃鹏.  中国青年研究. 2008(09)
[4]1946-1948年北平学潮:国民政府中央与地方处置的歧异[J]. 严海建.  民国档案. 2008(01)
[5]国家主义与“联俄与仇俄”之争——五卅运动中北方知识界对俄态度之解析(下)[J]. 敖光旭.  社会科学研究. 2008(01)
[6]大众化时期的高等教育危机——对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的反思[J]. 赵长林,常荷丽.  现代大学教育. 2007(05)
[7]五二○运动回顾[J]. 许荏华.  中共党史资料. 2007(02)
[8]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以西南联大为中心[J]. 王奇生.  历史研究. 2006(04)
[9]东北大学学生运动与西安事变[J]. 艾国生,靳一,王国钧.  兰台世界. 2006(02)
[10]关于完善我国青年政策的几点思考[J]. 张良驯.  中国青年研究. 2005(07)



本文编号:3019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019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7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