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援助乡村”的路径:资源“三下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7 15:39
城市和乡村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随着城市从农村中分离出来,城市和乡村的关系也随之产生。在城市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各方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城市和乡村在功能转型上呈现加速状态,以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最为突出,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受到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逐渐显现出某些不适应。现阶段对“城乡一体化”的讨论范畴不断拓展,不仅仅是体制一体化,还蕴藏着城乡经济、社会、空间既融合发展,又各具特色的内涵。如何完善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以及怎么建设,成为当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问题之一,是一个多方关注的乡村治理公共性主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这一主题的研究大都站在城市本位的视角来展开讨论的,很少有学者对城乡互动以及农村的回应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本文正是从宏观意义上的乡村治理这一视角出发,依照规范研究的范式,结合城乡发展失衡的社会现状,以资源“三下乡”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以国家为主导的城市援助乡村道路上的困境。通过“现象——对象——问题”的思路,以“供给——需求”理论为依据,分析“三下乡...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主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及其述评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及其述评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及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内容概述
1.3.2 逻辑框架的设定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论题的阐述
2.1 核心概念的诠释
2.1.1 城市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2.1.2 城市援助乡村、“三下乡”
2.1.3 包容性发展理念的解读
2.2 “三下乡”的历史背景
2.2.1 “三下乡”的理论背景
2.2.2 “三下乡”的现实背景
2.3 “三下乡”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诉求
2.3.1 “三下乡”的理论依据
2.3.2 “三下乡”的现实诉求
2.4 “三下乡”的“供给—需求”分析框架
2.4.1 “三下乡”的供需分析框架
2.4.2 基于“三下乡”的供给阐释
2.4.3 基于“三下乡”的需求解析
本章小结
第3章 “文化下乡”:实现城乡文化均衡发展的路径
3.1 “文化下乡”的主要内容和现实运作
3.1.1 文化下乡的缘起
3.1.2 “文化下乡”的主要内容
3.1.3 “文化下乡”的现实运作
3.2 “文化下乡”供给与乡村需求的错位
3.2.1 乡村文化的多元化供给
3.2.2 农民文化的多层次需求
3.3 “文化下乡”与乡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3.3.1 农村的乡土文化与文化下乡
3.3.2 乡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4章 “科技下乡”:城市科技带动乡村发展的路径
4.1 “科技下乡”的主要内容和现实运作
4.1.1 科技下乡的缘起
4.1.2 “科技下乡”的主要内容
4.1.3 “科技下乡”的现实运作
4.2 “科技下乡”供给与小农需求的错位
4.2.1 农村科技的多元化供给
4.2.2 小农科技的各阶段需求
4.3 “科技下乡”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4.3.1 农村的科技发展与科技下乡
4.3.2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5章 “卫生下乡”:城市卫生资源援助乡村的路径
5.1 “卫生下乡”的主要内容和现实运作
5.1.1 卫生下乡的缘起
5.1.2 “卫生下乡”的主要内容
5.1.3 “卫生下乡”的现实运作
5.2 “卫生下乡”供给与农民需求的错位
5.2.1 农村卫生下乡的多元化供给
5.2.2 农民卫生的多样化需求
5.3 “卫生下乡”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转型
5.3.1 农村的卫生事业与卫生下乡
5.3.2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6章 优化资源“三下乡”的对策指向
6.1 “三下乡”与群众路线
6.2 “三下乡”与“内卷化”
6.3 “三下乡”与运动式治理
6.4 城市如何真正援助乡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038193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主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及其述评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及其述评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及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内容概述
1.3.2 逻辑框架的设定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论题的阐述
2.1 核心概念的诠释
2.1.1 城市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2.1.2 城市援助乡村、“三下乡”
2.1.3 包容性发展理念的解读
2.2 “三下乡”的历史背景
2.2.1 “三下乡”的理论背景
2.2.2 “三下乡”的现实背景
2.3 “三下乡”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诉求
2.3.1 “三下乡”的理论依据
2.3.2 “三下乡”的现实诉求
2.4 “三下乡”的“供给—需求”分析框架
2.4.1 “三下乡”的供需分析框架
2.4.2 基于“三下乡”的供给阐释
2.4.3 基于“三下乡”的需求解析
本章小结
第3章 “文化下乡”:实现城乡文化均衡发展的路径
3.1 “文化下乡”的主要内容和现实运作
3.1.1 文化下乡的缘起
3.1.2 “文化下乡”的主要内容
3.1.3 “文化下乡”的现实运作
3.2 “文化下乡”供给与乡村需求的错位
3.2.1 乡村文化的多元化供给
3.2.2 农民文化的多层次需求
3.3 “文化下乡”与乡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3.3.1 农村的乡土文化与文化下乡
3.3.2 乡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4章 “科技下乡”:城市科技带动乡村发展的路径
4.1 “科技下乡”的主要内容和现实运作
4.1.1 科技下乡的缘起
4.1.2 “科技下乡”的主要内容
4.1.3 “科技下乡”的现实运作
4.2 “科技下乡”供给与小农需求的错位
4.2.1 农村科技的多元化供给
4.2.2 小农科技的各阶段需求
4.3 “科技下乡”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4.3.1 农村的科技发展与科技下乡
4.3.2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5章 “卫生下乡”:城市卫生资源援助乡村的路径
5.1 “卫生下乡”的主要内容和现实运作
5.1.1 卫生下乡的缘起
5.1.2 “卫生下乡”的主要内容
5.1.3 “卫生下乡”的现实运作
5.2 “卫生下乡”供给与农民需求的错位
5.2.1 农村卫生下乡的多元化供给
5.2.2 农民卫生的多样化需求
5.3 “卫生下乡”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转型
5.3.1 农村的卫生事业与卫生下乡
5.3.2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6章 优化资源“三下乡”的对策指向
6.1 “三下乡”与群众路线
6.2 “三下乡”与“内卷化”
6.3 “三下乡”与运动式治理
6.4 城市如何真正援助乡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038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038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