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
发布时间:2021-02-17 23:07
本文通过对东北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案例分析,试图探索传统产业工人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单位走向劳动力市场的转型过程。在市场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了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间利益关系的调整。处于这场历史变迁的进程中,传统产业工人也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转型。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认识传统产业工人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单位走向劳动力市场的变迁过程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引入了西方工人阶级形成的理论来做具体的解释。本文认为,随着劳动关系、工资制度、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福利等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传统产业工人经历了一次阶级再形成的过程。之所以说市场转型时期传统产业工人处于阶级再形成的过程中,这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人阶级群体而言的。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已培育了一个有着特殊身份与地位的工人阶级群体,但是本文认为,在这一时期的工人阶级群体中并没有出现劳资雇佣关系中资本-劳动对立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识与认同被身份认同以及单位认同所取代。随着单位制与身份制逐渐解体,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以单位为组织、以先赋身份为划分等级原则的、高度组织化的传统产业工人群体在市场经济改革中逐渐解体,与此同时,他们在劳动...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6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评述
1.2.1 工业化、无产化与工人阶级形成理论
1.2.2 从传统马克思主义发端出来的问题
1.2.3 汤普森:1790-1832 年英国工人阶级形成
1.2.4 霍布斯鲍姆:1870-1914 年英国工人阶级形成
1.2.5 卡兹尼尔森和泽尔博格:四种变量、国别之间的比较
1.3 本文的主要观点
1.4 研究方法说明与研究过程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阶级概念与阶级理论的讨论
2.1 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
2.2 马克思主义者的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
2.3 韦伯的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
2.4 韦伯主义者的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
2.5 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社会主义国家与市场转型时期阶级关系的讨论
3.1 有关社会主义社会是否是无阶级社会的讨论
3.2 西方学者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讨论
3.3 有关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阶级关系的讨论
3.4 市场转型时期阶级关系的重构
第4章 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再形成
4.1 工业化、市场化与工人阶级形成
4.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工人
4.3 市场转型时期的传统产业工人
4.4 工人阶级形成理论与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再形成
4.5 制度变迁与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再形成
第5章 案例——企业发展的历程
5.1 从辉煌走向停产
5.2 被动的企业改制
5.3 走向破产
第6章 国企工人生活状况的变化——走向集体贫困
6.1 贫民区——走向城市边缘的生存状态
6.1.1 物质生活上的贫困
6.1.2 生活方式(文化生活)的贫困
6.2 制度变迁与工人的贫困
6.2.1 劳动关系改革
6.2.2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6.2.3 反贫困政策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市场转型时期国企工人的群体认同与意识
7.1 阶级意识的概念与理论
7.2 国企工人的利益共识是如何产生的?
7.3 国企工人的群体认同与冲突意识
7.4 一种自发的抗争文化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身份政治与社会抗争
8.1 从新传统主义到身份政治
8.2 职工身份的变化
8.3 四种不同身份工人的抗争政治
8.3.1 退休职工的抗争政治
8.3.2 全民所有制固定工的抗争政治
8.3.3 全民所有制合同工的抗争政治
8.3.4 集体企业工人的抗争政治
8.4 本章结论与讨论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9.1 本文的主要观点与分析脉络
9.2 一个走向市场经济的城市底层阶级
9.3 阶级形成的阶段性特征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转型社会学的新议程——孙立平“社会断裂三部曲”的社会学述评[J]. 郭于华. 社会学研究. 2006(06)
[2]“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方法的两条途径[J]. 沈原. 社会学研究. 2006(05)
[3]困境中的选择与选择中的困境——关于“新失业群体”择业与失业逻辑的研究[J]. 秘舒. 青年研究. 2006(08)
[4]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J]. 仇立平. 社会. 2006(04)
[5]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中的有关文献述评[J]. 游正林. 社会学研究. 2006(04)
[6]工人阶级形成: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转换[J]. 许叶萍,石秀印. 学海. 2006(04)
[7]贫困理论范式的转向与美国福利制度改革[J]. 杨立雄. 美国研究. 2006(02)
[8]单位分割与集体抗争[J]. 冯仕政. 社会学研究. 2006(03)
[9]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考[J]. 李路路. 社会学研究. 2006(02)
[10]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J]. 沈原. 社会学研究. 2006(02)
本文编号:3038679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6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评述
1.2.1 工业化、无产化与工人阶级形成理论
1.2.2 从传统马克思主义发端出来的问题
1.2.3 汤普森:1790-1832 年英国工人阶级形成
1.2.4 霍布斯鲍姆:1870-1914 年英国工人阶级形成
1.2.5 卡兹尼尔森和泽尔博格:四种变量、国别之间的比较
1.3 本文的主要观点
1.4 研究方法说明与研究过程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阶级概念与阶级理论的讨论
2.1 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
2.2 马克思主义者的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
2.3 韦伯的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
2.4 韦伯主义者的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
2.5 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社会主义国家与市场转型时期阶级关系的讨论
3.1 有关社会主义社会是否是无阶级社会的讨论
3.2 西方学者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讨论
3.3 有关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阶级关系的讨论
3.4 市场转型时期阶级关系的重构
第4章 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再形成
4.1 工业化、市场化与工人阶级形成
4.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工人
4.3 市场转型时期的传统产业工人
4.4 工人阶级形成理论与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再形成
4.5 制度变迁与传统产业工人阶级再形成
第5章 案例——企业发展的历程
5.1 从辉煌走向停产
5.2 被动的企业改制
5.3 走向破产
第6章 国企工人生活状况的变化——走向集体贫困
6.1 贫民区——走向城市边缘的生存状态
6.1.1 物质生活上的贫困
6.1.2 生活方式(文化生活)的贫困
6.2 制度变迁与工人的贫困
6.2.1 劳动关系改革
6.2.2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
6.2.3 反贫困政策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市场转型时期国企工人的群体认同与意识
7.1 阶级意识的概念与理论
7.2 国企工人的利益共识是如何产生的?
7.3 国企工人的群体认同与冲突意识
7.4 一种自发的抗争文化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身份政治与社会抗争
8.1 从新传统主义到身份政治
8.2 职工身份的变化
8.3 四种不同身份工人的抗争政治
8.3.1 退休职工的抗争政治
8.3.2 全民所有制固定工的抗争政治
8.3.3 全民所有制合同工的抗争政治
8.3.4 集体企业工人的抗争政治
8.4 本章结论与讨论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9.1 本文的主要观点与分析脉络
9.2 一个走向市场经济的城市底层阶级
9.3 阶级形成的阶段性特征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转型社会学的新议程——孙立平“社会断裂三部曲”的社会学述评[J]. 郭于华. 社会学研究. 2006(06)
[2]“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方法的两条途径[J]. 沈原. 社会学研究. 2006(05)
[3]困境中的选择与选择中的困境——关于“新失业群体”择业与失业逻辑的研究[J]. 秘舒. 青年研究. 2006(08)
[4]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J]. 仇立平. 社会. 2006(04)
[5]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中的有关文献述评[J]. 游正林. 社会学研究. 2006(04)
[6]工人阶级形成:体制内与体制外的转换[J]. 许叶萍,石秀印. 学海. 2006(04)
[7]贫困理论范式的转向与美国福利制度改革[J]. 杨立雄. 美国研究. 2006(02)
[8]单位分割与集体抗争[J]. 冯仕政. 社会学研究. 2006(03)
[9]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考[J]. 李路路. 社会学研究. 2006(02)
[10]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J]. 沈原. 社会学研究. 2006(02)
本文编号:3038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038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