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链集体协商运作模式研究 ——以山东寿光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01 16:27
社会劳动关系是直接影响社会、企业、家庭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比较新的问题就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近年来,农民工群体的权益保障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协调好农民工群体的劳资矛盾,推动劳动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是一个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全局的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集体协商解决劳资双方的矛盾纠纷己经成为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和有效手段,因此解决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工资纠纷问题也同样适合,而且十分必要和紧迫。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2007年全国工会组织农民工入会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议在这里召开,寿光市探索实践了农业产业链建会模式在全国推广,而在农业产业链建会的同时如何开展集体协商?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协商?成为广大农民工群体最为关注的焦点,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以农业产业链集体协商为研究主题,运用理论和实践结合、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结合、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国家和社会对集体协商进行探索的大背景出发,引入了国内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国内外集体...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国内外集体协商的发展进程
1.4.1 国外集体协商的起源和发展
1.4.2 我国集体协商的发展历程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业产业链集体协商相关理论基础
2.1 农业产业链集体协商相关范畴界定
2.1.1 集体协商
2.1.2 农业产业链
2.1.3 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2.2 推行集体协商的法律政策基础
2.2.1 法律法规
2.2.2 部颁规章
2.2.3 政策文件
第三章 寿光市农业产业链集体协商模式及运作程序
3.1 寿光农业产业及产业链农民工的现状
3.1.1 寿光农业产业的发展阶段
3.1.2 寿光农业产业链农民工的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
3.2 寿光农业产业链集体协商的发展现状
3.2.1 协商主体确立的背景
3.2.2 协商主体建立的形式
3.2.3 协商的模式
3.2.4 协商的运作程序
3.2.5 寿光市木制品行业工资协商的案例
3.2.6 农业产业链集体协商的现实意义
3.2.7 农业产业链集体协商的启示
第四章 寿光市农业产业链集体协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相关法律法规中缺乏强制力保障
4.1.2 集体协商的程序不规范
4.1.3 职工工资增长缓慢,未随效益增长同步提高
4.1.4 重签约轻履行、重形式轻内容情形严重
4.1.5 部分用人单位管理方惧怕集体协商
4.1.6 集体协商双方主体实际地位不平等
4.1.7 集体协商形式单一,行业性集体协商不力
4.2 原因分析
4.2.1 集体协商制度的宣传不到位
4.2.2 地方工会难以适应集体协商机制建设的要求
4.2.3 集体协商指导不力、培训工作不到位
4.2.4 企业工会组织现状的制约
第五章 完善农业产业链集体协商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5.1 加强宣传和舆论造势
5.1.1 媒介宣传
5.1.2 典型推广
5.1.3 形势教育
5.2 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
5.2.1 政府重视支持
5.2.2 由政策规定向法律条文过度
5.2.3 纳入政府的奖励范畴
5.2.4 及时准确提供协商依据
5.3 采取规范专业的协商路径
5.3.1 运作好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5.3.2 引入专业的协商队伍
5.3.3 建立适应集体协商的企业财务指标体系
5.4 加强协商双方的主体建设
5.4.1 推进行业产业行政方主体建设
5.4.2 强化职工方的主体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劳动关系:中国与西方的异同[J]. 冯同庆. 工会信息. 2012(11)
[2]当前工资集体协商的难点及破解途径[J]. 钱建朝,陆顺平. 工会信息. 2012(11)
[3]工资集体协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J]. 司志通. 工会信息. 2012(10)
[4]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J]. 吴漾. 东岳论丛. 2009(08)
[5]工资协商中财务指标体系研究[J]. 任小平,喻炼.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8(02)
[6]计件工资问题与集体协商技术性对策[J]. 徐小洪.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2008(01)
[7]论工资集体谈判的潜规则与制度的应对——以“民工荒”为视角所作的分析[J]. 章群. 政治与法律. 2008(03)
[8]我国集体谈判权发展分析[J]. 杨晓石.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9]蔬菜产业建工会的实践与探索[J]. 刘中会. 中国工运. 2007(11)
[10]西方国家劳资关系中的集体谈判[J]. 朱健. 领导之友. 2007(04)
硕士论文
[1]工资集体协商的经济效应研究[D]. 黄超.浙江大学 2012
[2]农民工政府管理现状及其创新研究[D]. 朱英涛.山东师范大学 2009
[3]集体协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D]. 许春荣.山东大学 2009
[4]工资集体协商的经济分析[D]. 宋利华.东北财经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57735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国内外集体协商的发展进程
1.4.1 国外集体协商的起源和发展
1.4.2 我国集体协商的发展历程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业产业链集体协商相关理论基础
2.1 农业产业链集体协商相关范畴界定
2.1.1 集体协商
2.1.2 农业产业链
2.1.3 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2.2 推行集体协商的法律政策基础
2.2.1 法律法规
2.2.2 部颁规章
2.2.3 政策文件
第三章 寿光市农业产业链集体协商模式及运作程序
3.1 寿光农业产业及产业链农民工的现状
3.1.1 寿光农业产业的发展阶段
3.1.2 寿光农业产业链农民工的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
3.2 寿光农业产业链集体协商的发展现状
3.2.1 协商主体确立的背景
3.2.2 协商主体建立的形式
3.2.3 协商的模式
3.2.4 协商的运作程序
3.2.5 寿光市木制品行业工资协商的案例
3.2.6 农业产业链集体协商的现实意义
3.2.7 农业产业链集体协商的启示
第四章 寿光市农业产业链集体协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相关法律法规中缺乏强制力保障
4.1.2 集体协商的程序不规范
4.1.3 职工工资增长缓慢,未随效益增长同步提高
4.1.4 重签约轻履行、重形式轻内容情形严重
4.1.5 部分用人单位管理方惧怕集体协商
4.1.6 集体协商双方主体实际地位不平等
4.1.7 集体协商形式单一,行业性集体协商不力
4.2 原因分析
4.2.1 集体协商制度的宣传不到位
4.2.2 地方工会难以适应集体协商机制建设的要求
4.2.3 集体协商指导不力、培训工作不到位
4.2.4 企业工会组织现状的制约
第五章 完善农业产业链集体协商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5.1 加强宣传和舆论造势
5.1.1 媒介宣传
5.1.2 典型推广
5.1.3 形势教育
5.2 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
5.2.1 政府重视支持
5.2.2 由政策规定向法律条文过度
5.2.3 纳入政府的奖励范畴
5.2.4 及时准确提供协商依据
5.3 采取规范专业的协商路径
5.3.1 运作好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5.3.2 引入专业的协商队伍
5.3.3 建立适应集体协商的企业财务指标体系
5.4 加强协商双方的主体建设
5.4.1 推进行业产业行政方主体建设
5.4.2 强化职工方的主体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劳动关系:中国与西方的异同[J]. 冯同庆. 工会信息. 2012(11)
[2]当前工资集体协商的难点及破解途径[J]. 钱建朝,陆顺平. 工会信息. 2012(11)
[3]工资集体协商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J]. 司志通. 工会信息. 2012(10)
[4]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J]. 吴漾. 东岳论丛. 2009(08)
[5]工资协商中财务指标体系研究[J]. 任小平,喻炼.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8(02)
[6]计件工资问题与集体协商技术性对策[J]. 徐小洪.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2008(01)
[7]论工资集体谈判的潜规则与制度的应对——以“民工荒”为视角所作的分析[J]. 章群. 政治与法律. 2008(03)
[8]我国集体谈判权发展分析[J]. 杨晓石.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9]蔬菜产业建工会的实践与探索[J]. 刘中会. 中国工运. 2007(11)
[10]西方国家劳资关系中的集体谈判[J]. 朱健. 领导之友. 2007(04)
硕士论文
[1]工资集体协商的经济效应研究[D]. 黄超.浙江大学 2012
[2]农民工政府管理现状及其创新研究[D]. 朱英涛.山东师范大学 2009
[3]集体协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D]. 许春荣.山东大学 2009
[4]工资集体协商的经济分析[D]. 宋利华.东北财经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57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05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