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VICE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4 13:09
  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群体往往代表了一种新兴的力量,对社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当下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青年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媒介平台,其中不乏有组织的传播媒体在推动着青年亚文化的传播进程。自称“全球青年文化之声”的VICE集团从2013年进入中国后便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VICE中国系列视频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本研究采用了个案研究法及文本分析法,主要从传播者、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及传播特征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了VICE中国及其系列视频中所体现的青年亚文化意涵。作为传播者,VICE传媒及VICE中国一以贯之的反叛风格吸引了诸多年轻人,他们志在打造“千禧一代”的青年亚文化媒体平台。通过布局互联网新媒体矩阵,VICE中国使用了视频传播青年亚文化的策略。在其视频内容的文本中,又突出体现了青年亚文化的“风格”特征与青年的身份认同,同时也完成了青年亚文化的本土化传播和跨文化传播。VICE中国作为跨国传媒企业,其传播的青年亚文化内容也避免不了被商业文化所“收编”。但研究发现,商业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并非势不两立和非此即彼的状态。在...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VICE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传播研究


VICE在知名视频网站YouTube频道的首页截图

中国网,首页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VICE 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传播研究了打响 VICE 品牌的目的。他们用镜头展现了一个普通的陈冠希,一个大众眼里的“潮人”,一个经历过跌宕起伏的明星。陈冠希当年因“艳照门”事件被迫退出中国娱乐圈而远走美国,大众对于陈冠希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粉丝追捧他的玩世不恭和特立独行,批评者指责他的不可一世及作风问题。但 VICE 拍摄的视频则为观众展现了陈冠希最真实一面,既体现出他桀骜不驯性格特点,也表达了他作为普通人的真实和无奈。这部纪录片也让大众第一次认识到了 VICE 中国这个媒体,并逐渐开始访问、探讨、加入 VICE 亚文化传播中。经过几年的积累和沉淀,VICE 中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最开始的独立网站建设营运到开设自有新媒体账号,再到开发手机 APP,VICE 中国搭乘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快车,成功完成了在华扎根的任务,并通过媒介融合初步组建出新媒体矩阵。目前,VICE 中国的新浪微博账号粉丝数已达 104500 万人,而VICE 中国在优酷自频道上的订阅量也突破了 30 万人次,视频播放量高达 1.6 亿次。

中国网,单位,受众市场,目标受众


图 1-3 中国网民规模及网络普及率(单位:万人)也精确的把握了这一代人的特点。他们从小在各种新,对新媒体有着天生的掌控能力,他们不再是被动的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有着很强的自我选择倾向。因此大的、且正在不断成长的受众市场,对于 VICE 中国目标受众的注意力成为 VICE 中国最关注的的问题。年轻人的视角看问题,然后表达他们的观点,”VIC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亚文化传播符码的风格与转型——以哔哩哔哩网站为例[J]. 王蕾,许慧文.  当代传播. 2017(04)
[2]新闻媒体Vice News浸入式新闻探析[J]. 刘蒙之,刘战伟.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3]新媒介空间与青年亚文化传播[J]. 陈霖.  江苏社会科学. 2016(04)
[4]“异视异色”入主流:Vice的成功之道[J]. 史安斌,全梅君.  青年记者. 2016(07)
[5]互联网究竟为新闻业带来些什么?——以在线视频新闻网站VICE News为个案的讨论[J]. 陆晔,曾薇.  新闻记者. 2015(09)
[6]网络热词:一种亚文化传播的民意表达[J]. 李铁锤.  当代传播. 2015(03)
[7]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研究范式转换及权力的运作方式[J]. 卢鹏,韩昀.  青年探索. 2015(02)
[8]“屌丝”现象的亚文化解读与反思[J]. 郝雨,路阳.  新闻界. 2013(10)
[9]亚文化:概念及其变迁[J]. 黄瑞玲.  国外理论动态. 2013(03)
[10]青年网络亚文化对网络视频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探究——以胡戈七喜系列网络视频广告为例[J]. 植静.  新闻界. 2013(03)

博士论文
[1]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 胡疆锋.首都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B站“鬼畜”视频研究[D]. 杨紫萱.云南大学 2016
[2]媒介在当代青年亚文化形成中的作用[D]. 吴长庆.江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63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063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4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