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0 01:20
对西北民族地区这一特定地域和农牧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对于中国的政治学和政治学学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北民族地区是集贫困问题、环境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三农”问题、教育问题、人口问题、安全问题等诸多中国问题于一身的问题集中区域,这些“问题集合”决定了西北民族地区整体上处在中国现代化时间梯度结构的底层,决定了实现现代化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在这一“问题集合”区域生活的各族农牧民的政治参与不仅对促进当地基层民主政治进程、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公民权利的保障与实现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国家安全、政治稳定、民族和谐具有特殊的价值。为了对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进行深入的研究,论文对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分析,对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选样村庄和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的总体特征,并且分析了影响其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由于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的主要社会空间集中在村庄、乡镇、民间组织,为了全面了解和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的政治参与,论文对村庄、乡镇、民间组织三个不同场域中的农牧民政治参与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由于...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一) 选题的缘起
(二) 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和概念
(一) 研究的思路
(二) 主要内容
(三) 主要概念
四、研究的方法、创新和不足
(一) 研究的方法
(二) 可能的创新点
(三)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的总体特征
一、参与主体:精英主导下的大众参与
(一) 乡村选举活动中精英更容易当选
(二) 村庄管理中精英发挥着主导作用
(三) 群体参与行动中精英发挥着组织作用
二、参与意识:臣民、草民、教民、公民的复杂混合
(一) 根深蒂固的臣民意识
(二) 广泛存在的草民意识
(三) 程度不同的教民意识
(四) 萌生发展的公民意识
三、参与场域:乡镇、村庄、民间组织的密切结合
四、参与态度:被动与主动的条件选择
(一) 利益的考量
(二) 动员者权威的大小
(三) 乡村舆论的评价
五、参与目的:理性与盲从中的投机倾向
(一) 投机——个人利益的理性算计
(二) 投机——盲目参与的侥幸心理
六、参与途径: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共生
(一) 制度性参与不断完善
(二) 非制度性参与有扩大的趋势
七、参与层次:村落为主的底层政治
(一) 农牧民缺乏参与高层次政治的诉求和素质
(二) 农牧民欠缺广泛参与高层政治的制度性条件
八、参与效果:形式与内容一定程度的分离
(一) 选举形式化现象依然存在
(二) 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三) 潜规则盛行
第三章 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一、广袤的国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
(一) 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农牧民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
(二) 特殊地域环境下的生态经济影响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发展
(三) 治理半径大制约农牧民的政治沟通与信息传递
二、贫困的经济
(一) 经济贫困导致支撑农牧民政治参与的物质条件欠缺
(二) 沉重的生计压力影响农牧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三) 生活水平低下造成农牧民手段性参与普遍存在
三、落后的教育
(一) 教育落后制约了农牧民政治认知水平的提高
(二) 教育落后制约了农牧民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技能的提高
四、交织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一) 民族意识的强化使农牧民政治参与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和排外倾向
(二) 有些民族宗教人士和组织的行为影响了农牧民政治参与的正常进行
(三) 民族宗教的差异性可能导致政治参与缺乏宽容与信任的环境
(四) 多样的民族语言影响有效的沟通和协商
(五) 民族分裂势力和非法宗教势力对农牧民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
五、多元的传统政治文化
(一) 宗教文化对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影响
(二) 民族习俗文化对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影响
(三) 传统儒家文化对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影响
第四章 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样本类型分析
一、汉族村样本:新庄村
(一) 较强的正式组织认同
(二) 较强的家族、宗族影响
(三) 农耕文化的深远影响
(四) 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的主导作用
(五) 利益竞争的隐性化
(六) 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参与并存
(七) 参与结果的多种可能性
二、少数民族村样本:赛日托村
(一) 强烈的民族认同
(二) 宗教组织和宗教人士的广泛影响
(三) 民族、宗教文化的熏染
(四) 政治精英和宗教精英的合作与制衡
(五) 特殊的利益界分
(六) 非制度性参与较为普遍
(七) 参与结果的可预期性
三、多民族村样本:玉堂村
(一) 多元文化和习俗和平共处
(二) 民族交往程度高
(三) 汉族的特殊作用
(四) 界分清晰的民族利益
(五) 多元民族构成导致的村庄民主
(六) 较强的制度性参与
(七) 参与结果的均衡性
第五章 村庄场域的农牧民政治参与
一、村民自治在西北民族地区的实践
(一) 制度建构
(二) 村民自治实践
二、西北民族地区村庄场域中的行动者
(一) 普通村民:自治的主体还是游离在外的边缘人?
(二) 乡镇干部:指导者还是有力行动者?
(三) 村干部:双重关系结构中的行动者
(四) 经济能人:捧场的人还是拆台的人?
(五) 村庄传统权威:文化习俗的守护者还是利益的表达者?
三、结论与问题:现实状况与理想图景的差距
四、村庄场域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完善:建议和措施
(一) 正确发挥乡镇的引导监督作用
(二) 提高村庄的社会整合能力
(三) 健全和认真落实村民自治的各项制度
(四) 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五) 大力发展乡村民间组织
第六章 乡镇场域的农牧民政治参与
一、西北民族地区乡镇政权的历史变迁
(一) 民国以前的乡镇政权
(二) 民国期间的乡镇政权
(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乡镇政权
二、乡镇场域农牧民政治参与的现状
(一) 参与的主体
(二) 参与的范围
(三) 参与的途径
三、西北民族地区乡镇自身面临的问题
(一) 权威不高
(二) 严重的财力不足
(三) 权责配置不合理
(四) 人员素质较低
四、乡镇场域农牧民政治参与的改进措施
(一) 构建“合作型”乡镇政权
(二) 科学界定乡镇职能
(三) 建立和完善乡镇场域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制度
(四) 逐步推进农牧民有序参与乡镇管理活动
(五) 促进村民自治
第七章 民间组织场域的农牧民政治参与
一、概念和分类
(一) 民间组织的概念
(二) 乡村民间组织的分类
二、西北民族地区民间组织场域农牧民政治参与的样态
(一) 通过经济性民间组织的参与奠定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
(二) 通过民间组织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三) 通过民间组织参与乡村正式组织决策
(四) 通过民间组织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
(五) 通过民间组织的参与活动提高参政能力
(六) 通过乡村民间组织弥补乡村公共产品的不足
三、民间组织对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政治的负面影响
(一) 民间组织的活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基层正式组织权威弱化
(二) 民间组织的参与有可能导致村庄内部的不合作
(三) 某些民间组织的活动对社会稳定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四、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民间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 发展缓慢且不平衡
(二) 对政府依赖性过强
(三) 实力不强
(五) 公信欠缺
五、对策与建议
(一) 正确认识乡村民间组织的作用和地位
(二) 加强乡村民间组织的能力建设
(三) 努力营造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的环境
(四) 加强对民间组织的引导管理
(五) 建立农(牧)民协会
第八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
一、定位与原则:西北民族地区现代化面临的选择
(一) 现实原则
(二) 实践原则
(三) 内生原则
(四) 和谐原则
二、一般和特殊: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
(一) 有利于国家安全
(二) 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
(三) 有利于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四) 有利于农牧民自身的现代化
三、任务与途径:扩大农牧民有序政治参与
(一) 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二) 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
(三)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四) 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
(五) 有效整合乡村的各种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课题问卷及统计结果
附录二、主要访谈对象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178397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一) 选题的缘起
(二) 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和概念
(一) 研究的思路
(二) 主要内容
(三) 主要概念
四、研究的方法、创新和不足
(一) 研究的方法
(二) 可能的创新点
(三)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的总体特征
一、参与主体:精英主导下的大众参与
(一) 乡村选举活动中精英更容易当选
(二) 村庄管理中精英发挥着主导作用
(三) 群体参与行动中精英发挥着组织作用
二、参与意识:臣民、草民、教民、公民的复杂混合
(一) 根深蒂固的臣民意识
(二) 广泛存在的草民意识
(三) 程度不同的教民意识
(四) 萌生发展的公民意识
三、参与场域:乡镇、村庄、民间组织的密切结合
四、参与态度:被动与主动的条件选择
(一) 利益的考量
(二) 动员者权威的大小
(三) 乡村舆论的评价
五、参与目的:理性与盲从中的投机倾向
(一) 投机——个人利益的理性算计
(二) 投机——盲目参与的侥幸心理
六、参与途径: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共生
(一) 制度性参与不断完善
(二) 非制度性参与有扩大的趋势
七、参与层次:村落为主的底层政治
(一) 农牧民缺乏参与高层次政治的诉求和素质
(二) 农牧民欠缺广泛参与高层政治的制度性条件
八、参与效果:形式与内容一定程度的分离
(一) 选举形式化现象依然存在
(二) 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三) 潜规则盛行
第三章 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一、广袤的国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
(一) 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农牧民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
(二) 特殊地域环境下的生态经济影响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发展
(三) 治理半径大制约农牧民的政治沟通与信息传递
二、贫困的经济
(一) 经济贫困导致支撑农牧民政治参与的物质条件欠缺
(二) 沉重的生计压力影响农牧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三) 生活水平低下造成农牧民手段性参与普遍存在
三、落后的教育
(一) 教育落后制约了农牧民政治认知水平的提高
(二) 教育落后制约了农牧民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技能的提高
四、交织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一) 民族意识的强化使农牧民政治参与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和排外倾向
(二) 有些民族宗教人士和组织的行为影响了农牧民政治参与的正常进行
(三) 民族宗教的差异性可能导致政治参与缺乏宽容与信任的环境
(四) 多样的民族语言影响有效的沟通和协商
(五) 民族分裂势力和非法宗教势力对农牧民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
五、多元的传统政治文化
(一) 宗教文化对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影响
(二) 民族习俗文化对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影响
(三) 传统儒家文化对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影响
第四章 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样本类型分析
一、汉族村样本:新庄村
(一) 较强的正式组织认同
(二) 较强的家族、宗族影响
(三) 农耕文化的深远影响
(四) 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的主导作用
(五) 利益竞争的隐性化
(六) 制度性与非制度性参与并存
(七) 参与结果的多种可能性
二、少数民族村样本:赛日托村
(一) 强烈的民族认同
(二) 宗教组织和宗教人士的广泛影响
(三) 民族、宗教文化的熏染
(四) 政治精英和宗教精英的合作与制衡
(五) 特殊的利益界分
(六) 非制度性参与较为普遍
(七) 参与结果的可预期性
三、多民族村样本:玉堂村
(一) 多元文化和习俗和平共处
(二) 民族交往程度高
(三) 汉族的特殊作用
(四) 界分清晰的民族利益
(五) 多元民族构成导致的村庄民主
(六) 较强的制度性参与
(七) 参与结果的均衡性
第五章 村庄场域的农牧民政治参与
一、村民自治在西北民族地区的实践
(一) 制度建构
(二) 村民自治实践
二、西北民族地区村庄场域中的行动者
(一) 普通村民:自治的主体还是游离在外的边缘人?
(二) 乡镇干部:指导者还是有力行动者?
(三) 村干部:双重关系结构中的行动者
(四) 经济能人:捧场的人还是拆台的人?
(五) 村庄传统权威:文化习俗的守护者还是利益的表达者?
三、结论与问题:现实状况与理想图景的差距
四、村庄场域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完善:建议和措施
(一) 正确发挥乡镇的引导监督作用
(二) 提高村庄的社会整合能力
(三) 健全和认真落实村民自治的各项制度
(四) 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五) 大力发展乡村民间组织
第六章 乡镇场域的农牧民政治参与
一、西北民族地区乡镇政权的历史变迁
(一) 民国以前的乡镇政权
(二) 民国期间的乡镇政权
(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乡镇政权
二、乡镇场域农牧民政治参与的现状
(一) 参与的主体
(二) 参与的范围
(三) 参与的途径
三、西北民族地区乡镇自身面临的问题
(一) 权威不高
(二) 严重的财力不足
(三) 权责配置不合理
(四) 人员素质较低
四、乡镇场域农牧民政治参与的改进措施
(一) 构建“合作型”乡镇政权
(二) 科学界定乡镇职能
(三) 建立和完善乡镇场域农牧民政治参与的制度
(四) 逐步推进农牧民有序参与乡镇管理活动
(五) 促进村民自治
第七章 民间组织场域的农牧民政治参与
一、概念和分类
(一) 民间组织的概念
(二) 乡村民间组织的分类
二、西北民族地区民间组织场域农牧民政治参与的样态
(一) 通过经济性民间组织的参与奠定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
(二) 通过民间组织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三) 通过民间组织参与乡村正式组织决策
(四) 通过民间组织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
(五) 通过民间组织的参与活动提高参政能力
(六) 通过乡村民间组织弥补乡村公共产品的不足
三、民间组织对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政治的负面影响
(一) 民间组织的活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基层正式组织权威弱化
(二) 民间组织的参与有可能导致村庄内部的不合作
(三) 某些民间组织的活动对社会稳定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四、西北民族地区乡村民间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 发展缓慢且不平衡
(二) 对政府依赖性过强
(三) 实力不强
(五) 公信欠缺
五、对策与建议
(一) 正确认识乡村民间组织的作用和地位
(二) 加强乡村民间组织的能力建设
(三) 努力营造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的环境
(四) 加强对民间组织的引导管理
(五) 建立农(牧)民协会
第八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
一、定位与原则:西北民族地区现代化面临的选择
(一) 现实原则
(二) 实践原则
(三) 内生原则
(四) 和谐原则
二、一般和特殊: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
(一) 有利于国家安全
(二) 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
(三) 有利于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四) 有利于农牧民自身的现代化
三、任务与途径:扩大农牧民有序政治参与
(一) 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二) 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
(三)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四) 加强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
(五) 有效整合乡村的各种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政治参与》课题问卷及统计结果
附录二、主要访谈对象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178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178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