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正义视域下当代中国女性参政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1 21:53
正义问题最基本的应该是两大性别人群的“正义”问题。传统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二元分化忽略了女性的政治主体地位,女性往往被排除在政治权力关系之外,这一事实引起了女权主义对传统政治正义的挑战,由此形成了基于男女两性的“权利平等”、“制度公正”以及“分配正义”等性别政治理论。政治领域的性别平等与不平等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现代意义上的性别正义不仅仅在于实现两性平等的形式和内容,更注重建构公正的制度和先进的性别文化。中国女性参政的历史进程显示,女性参政并不能在瞬间呈现出有序状态,它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中不断变迁,随着政策变动呈波浪式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通过制定有关法规政策来保障女性权益,并通过妇女组织积极培养选拔女干部,使女性参政取得了一定进步,但较之教育、经济、卫生等领域发展仍较为缓慢。总体来看,中国女性权力参与比例仍然偏低,关键岗位正职少,高层权力尖端缺损现象严重,整体推进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性别制度不健全,有关女性参政的法律本身缺乏可操作性和强制性,深层次原因在于男权主导的政治文化和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文化的“因循”与“再生”。政治权力是其他一切权利的核心,如果政治决...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及评价
(一) 研究的客观现状
(二) 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手段
(三) 技术路线
(四) 可行性分析
五、本题目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女性参政的基本概念和性别正义的有关理论
一、女性参政的语义背景及涵义
(一) 有关语义的界定及争论的澄清
(二) 女性参政的概念及特点
二、性别正义的有关理论分析
(一) 性别正义的政治哲学基础:平等
(二) 社会性别的权力分析视域
(三) 性别正义的差异公平分析
(四) 马克思主义的男女平等政治观
(五) 性别正义有关理论的科学认识
三、女性参政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当代中国女性参政的演进及状况考量
一、当代中国女性参政的积淀与发展
(一) 女性在法律上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1949年-1956年)
(二) 政治化运动中女性参政的非正常化(1957年-1976年)
(三) 改革开放时期女性参政的曲折发展(1977年-1990年)
(四) 女性参政的挑战与机遇(1991年-2012年)
二、当代中国女性参政不足的主要表现
(一) 国家机关的女性就业人口少,层次低
(二) 国家政治权力体系中女性比例偏低
(三) 关键岗位女干部少、权力尖端缺损
(四) 参政女性的决策影响力弱
第三章 影响性别正义的当代中国女性参政问题反思
一、传统性别文化的历史惰性
(一) 遭遇男权政治文化的阻隔
(二) 媒介塑造女性形象的偏颇
(三) 倾向于男性的能力认同
(四) 家庭文化对男女发展的制掣
二、女性参政制度和机制不健全
(一) 参政女性的角色固化
(二) 法律政策缺乏有效的规约性和操作性
(三) 女性干部教育培养的性别瓶颈
(四) 体制内妇女组织职能变异
三、女性主体的参政意识和参政行动困境
(一) 女性自身心理认知易导致政治冷漠
(二) 大多数女性政治效能感低
(三) 女性参政准备条件不足
第四章 当代中国女性参政的性别文化环境优化
一、外在政治宣传环境的改善
(一) 普及法律法规,宣传女性参政的意义
(二) 利用新信息时代网络宣传男女平等
(三) 对女性进行权力意识的导向和灌输
二、将性别正义的社会文化融入高等教育
(一) 修正教师、教材的性别角色定型倾向
(二) 高校设办社会性别博雅课程和定期交流会
(三) 国家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三、引导和监察媒体对女性的塑造
(一) 加强传媒与性别的研究,正确导引大众传媒
(二) 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
(三) 榜样人物和优秀作品的宣传
四、自强自立的女性文化氛围
(一) 提升女性自身的能力素质
(二) 女性主动向女性组织靠拢,积极参与活动
第五章 当代中国女性参政的制度保障
一、女性参政的正式制度作用
(一) 为女性进入国家机关提供公平机会
(二) 为男女两性设定参政行为限制
(三) 影响相关行动者的偏好
二、构建女性参政制度保障体系
(一) 法律法规保障制度
(二) 性别预算制度
(三) 组织支持体系联盟制度
三、女性参政制度执行的公正性原则
(一) 女性需求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原则
(二) 刚性政策和弹性政策相结合原则
(三)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原则
第六章 当代中国女性参政的政策支持
一、推动女性参政问题进入政策议程
(一) 提高领导人的性别政治正义意识
(二) 把性别公平纳入政策制定过程
(三) 制定社会性别再分配政策
二、建立女性参政的多方位政策支持网络
(一) 加强政府横向部门问的政策联系
(二) 整合妇女领域和社会组织的利益
(三) 实施女性人才的多维立体培训策略
三、加强对女性参政政策的执行监督和评估
(一) 制定监督的目标和计划
(二) 落实责任机制
(三) 强化监测和评估机制
第七章 性别正义视域下当代中国女性参政发展路径
一、女性参政的渐进式发展
(一) 选择渐进式发展的必要性
(二) 渐进式发展的方法
二、女性参政的阶梯式发展
(一) 阶梯一:女性参政的政策执行结果为“男女相对平等”
(二) 阶梯二:女性参政的制度设计为“两性差异公平”
(三) 阶梯三:女性参政的价值取向为“普遍性别正义”
三、女性参政的赋权式发展
(一) 制度性分配:调整政治权力分配不公的短期策略
(二) 自我赋权:实现性别正义的长期战略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女性人才开发的特色和优势——以华西村女性人才的调查问卷及访谈为据[J]. 牛天秀,张柟. 唯实. 2012(Z1)
[2]新时期党推动妇女参政的政策与实践[J]. 沙棘. 中国妇运. 2011(10)
[3]论中国人才性别结构均衡发展[J]. 佟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4]首问问责:内涵、困境与对策[J]. 牛天秀. 长白学刊. 2011(04)
[5]我国农村女性进“两委”的路径依赖与路径选择[J]. 牛天秀. 晋阳学刊. 2011(03)
[6]制度框架下的“无知少女”现象研究——基于湖北省女性领导干部的访谈[J]. 陈丽琴. 妇女研究论丛. 2011(02)
[7]女性领导发展需求及政策建议研究——以江苏省女性党政领导为例[J]. 张捷,时云. 领导科学. 2011(04)
[8]企业领导胜任力情景判断测验研究[J]. 林丛.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10)
[9]论我国农村妇女参政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J]. 牛天秀,李智.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10]中国妇女发展研究的新视角——社会性别分析[J]. 蔡慧玲. 学理论. 2010(24)
博士论文
[1]社会转型期妇女参政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D]. 祝平燕.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政治文明进程中的妇女参政[D]. 王瑞芹.中共中央党校 2006
硕士论文
[1]从女权主义到社会性别理论[D]. 方进莲.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25350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及评价
(一) 研究的客观现状
(二) 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手段
(三) 技术路线
(四) 可行性分析
五、本题目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女性参政的基本概念和性别正义的有关理论
一、女性参政的语义背景及涵义
(一) 有关语义的界定及争论的澄清
(二) 女性参政的概念及特点
二、性别正义的有关理论分析
(一) 性别正义的政治哲学基础:平等
(二) 社会性别的权力分析视域
(三) 性别正义的差异公平分析
(四) 马克思主义的男女平等政治观
(五) 性别正义有关理论的科学认识
三、女性参政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当代中国女性参政的演进及状况考量
一、当代中国女性参政的积淀与发展
(一) 女性在法律上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1949年-1956年)
(二) 政治化运动中女性参政的非正常化(1957年-1976年)
(三) 改革开放时期女性参政的曲折发展(1977年-1990年)
(四) 女性参政的挑战与机遇(1991年-2012年)
二、当代中国女性参政不足的主要表现
(一) 国家机关的女性就业人口少,层次低
(二) 国家政治权力体系中女性比例偏低
(三) 关键岗位女干部少、权力尖端缺损
(四) 参政女性的决策影响力弱
第三章 影响性别正义的当代中国女性参政问题反思
一、传统性别文化的历史惰性
(一) 遭遇男权政治文化的阻隔
(二) 媒介塑造女性形象的偏颇
(三) 倾向于男性的能力认同
(四) 家庭文化对男女发展的制掣
二、女性参政制度和机制不健全
(一) 参政女性的角色固化
(二) 法律政策缺乏有效的规约性和操作性
(三) 女性干部教育培养的性别瓶颈
(四) 体制内妇女组织职能变异
三、女性主体的参政意识和参政行动困境
(一) 女性自身心理认知易导致政治冷漠
(二) 大多数女性政治效能感低
(三) 女性参政准备条件不足
第四章 当代中国女性参政的性别文化环境优化
一、外在政治宣传环境的改善
(一) 普及法律法规,宣传女性参政的意义
(二) 利用新信息时代网络宣传男女平等
(三) 对女性进行权力意识的导向和灌输
二、将性别正义的社会文化融入高等教育
(一) 修正教师、教材的性别角色定型倾向
(二) 高校设办社会性别博雅课程和定期交流会
(三) 国家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三、引导和监察媒体对女性的塑造
(一) 加强传媒与性别的研究,正确导引大众传媒
(二) 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
(三) 榜样人物和优秀作品的宣传
四、自强自立的女性文化氛围
(一) 提升女性自身的能力素质
(二) 女性主动向女性组织靠拢,积极参与活动
第五章 当代中国女性参政的制度保障
一、女性参政的正式制度作用
(一) 为女性进入国家机关提供公平机会
(二) 为男女两性设定参政行为限制
(三) 影响相关行动者的偏好
二、构建女性参政制度保障体系
(一) 法律法规保障制度
(二) 性别预算制度
(三) 组织支持体系联盟制度
三、女性参政制度执行的公正性原则
(一) 女性需求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原则
(二) 刚性政策和弹性政策相结合原则
(三)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原则
第六章 当代中国女性参政的政策支持
一、推动女性参政问题进入政策议程
(一) 提高领导人的性别政治正义意识
(二) 把性别公平纳入政策制定过程
(三) 制定社会性别再分配政策
二、建立女性参政的多方位政策支持网络
(一) 加强政府横向部门问的政策联系
(二) 整合妇女领域和社会组织的利益
(三) 实施女性人才的多维立体培训策略
三、加强对女性参政政策的执行监督和评估
(一) 制定监督的目标和计划
(二) 落实责任机制
(三) 强化监测和评估机制
第七章 性别正义视域下当代中国女性参政发展路径
一、女性参政的渐进式发展
(一) 选择渐进式发展的必要性
(二) 渐进式发展的方法
二、女性参政的阶梯式发展
(一) 阶梯一:女性参政的政策执行结果为“男女相对平等”
(二) 阶梯二:女性参政的制度设计为“两性差异公平”
(三) 阶梯三:女性参政的价值取向为“普遍性别正义”
三、女性参政的赋权式发展
(一) 制度性分配:调整政治权力分配不公的短期策略
(二) 自我赋权:实现性别正义的长期战略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女性人才开发的特色和优势——以华西村女性人才的调查问卷及访谈为据[J]. 牛天秀,张柟. 唯实. 2012(Z1)
[2]新时期党推动妇女参政的政策与实践[J]. 沙棘. 中国妇运. 2011(10)
[3]论中国人才性别结构均衡发展[J]. 佟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4]首问问责:内涵、困境与对策[J]. 牛天秀. 长白学刊. 2011(04)
[5]我国农村女性进“两委”的路径依赖与路径选择[J]. 牛天秀. 晋阳学刊. 2011(03)
[6]制度框架下的“无知少女”现象研究——基于湖北省女性领导干部的访谈[J]. 陈丽琴. 妇女研究论丛. 2011(02)
[7]女性领导发展需求及政策建议研究——以江苏省女性党政领导为例[J]. 张捷,时云. 领导科学. 2011(04)
[8]企业领导胜任力情景判断测验研究[J]. 林丛.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10)
[9]论我国农村妇女参政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J]. 牛天秀,李智.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10]中国妇女发展研究的新视角——社会性别分析[J]. 蔡慧玲. 学理论. 2010(24)
博士论文
[1]社会转型期妇女参政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D]. 祝平燕.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政治文明进程中的妇女参政[D]. 王瑞芹.中共中央党校 2006
硕士论文
[1]从女权主义到社会性别理论[D]. 方进莲.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253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225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