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国农民工问题

发布时间:2021-06-13 10:4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镇)和乡镇企业就业,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20世纪80年代末还出现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农民工现象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产物,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国农民工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立论依据。全文包括导论、正文九章和结束语。 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介绍、评析了本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介绍了本论文的基本思路、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并说明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概述了农民工的基本内涵、历史追溯以及农民工问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26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农民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课题
    第一节 农民工的内涵
        一、农民工的概念界定
        二、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农民流动的历史回顾以及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
        一、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流动
        二、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就业人口的流动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农民工问题的关系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党执政历史使命的战略任务
        二、农民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二章 农民工出现、发展、流动的原因
    第一节 农民工出现、发展、流动的历史必然性
        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三、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
        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
    第二节 不同类型农民工流动原因的徽观比较
        一、不同性别农民工流动的原因差异
        二、不同年龄农民工流动的原因差异
        三、不同流出地农民工流动的原因差异
        四、不同文化程度农民工流动的原因差异
第三章 农民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第一节 农民工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
        一、降低了工业化成本,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
        二、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促进了对外开放,为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支持作用
    第二节 农民工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作用
        一、农民工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进程
        二、农民工促进了我国工农联盟的巩固和发展
    第三节 农民工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
        一、农民工促进了农村落后文化的消除
        二、农民工推动了城市先进文化的传播
        三、农民工推进了先进农民工群体文化的培育
    第四节 农民工对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作用
        一、农民工在整体上促进了社会稳定
        二、农民工促进了社会公正
第四章 农民工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挑战
    第一节 农民工问题中的不和谐因素
        一、农民工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权益困境
        二、农民工所伴生的社会问题
    第二节 没有体制的体制:不和谐因素产生的根源
        一、城乡二元结构:不和谐因素产生的基础
        二、没有体制的体制
第五章 农民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身份界定和认同问题
    第一节 身份界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中国社会阶层及其身份界定问题
        二、社会阶层和身份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节 农民工的身份界定和认同困难
        一、我国农民身份的内涵和功能
        二、农民工身份界定的困难
        三、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危机
    第三节 农民工总体上属于工人阶级的范畴
        一、工人阶级的内涵变化
        二、农民工总体上应属于工人阶级
        三、农民工作为新式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
第六章 农民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社会流动问题
    第一节 社会流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社会流动是现代化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和趋势
        二、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三、社会流动的机制分析
    第二节 农民工的社会流动问题
        一、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加了垂直流动的机会
        二、农民工社会流动的不合理性
第七章 农民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社会组织和管理问题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组织和管理的重要功能
        一、社会组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二、社会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和健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农民工的党团组织
        一、农民工党团组织建设取得的成效
        二、农民工党团组织面临的新课题
    第三节 农民工的其他社会组织
        一、农民工的工会组织
        二、农民工的妇联组织
        三、农民工的非正规组织
        四、不同程度存在的农民工非法组织
    第四节 农民工的管理问题
        一、农民工管理的现状分析
        二、创新农民工管理体制的主要困境
第八章 农民工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政策和法律保障问题
    第一节 农民工的政策问题
        一、党和国家有关农民工政策的演变
        二、以往农民工政策的利弊得失
    第二节 农民工的法律问题
        一、农民工法律的现状
        二、农民工法律的缺陷
第九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农民工的发展趋势和对策问题
    第一节 农民工的发展趋势
        一、农民工问题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的问题
        二、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中的有利条件
        三、农民工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二节 进一步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基本方向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
        三、完善农民工的政策体系
        四、健全农民工的法律法规
        五、培育农民工的社会组织
        六、创新农民工的社会管理体制
        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解决农民工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J]. 苗秀杰.  辽宁经济. 2006(02)
[2]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分析[J]. 廖艺萍.  探索. 2006(01)
[3]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 陈朝阳.  党政干部论坛. 2006(02)
[4]农民工维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J]. 黄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6(01)
[5]社会和谐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J]. 赵立航.  人口与经济. 2006(01)
[6]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城市农民工——对西安农民工的抽样调查与分析[J]. 赵庚科,任柯,杨文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7]加强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是当务之急[J]. 孟笑梅.  理论界. 2006(01)
[8]尽快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难题[J]. 张红,刘畅.  理论界. 2006(01)
[9]善待农民工 促进社会和谐[J]. 吴泉英.  河南农业. 2006(01)
[10]论和谐社会民工权利的法律救济[J]. 高小珺.  社会科学辑刊. 2006(01)



本文编号:3227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227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2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