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姐妹分化:中国女性农民工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2 08:51
本文是对服务业女性农民工劳动过程的一项个案研究。笔者以四川成都一家大型连锁酒楼为调查点,全面考察了该酒楼女性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马克思主义劳动研究的经典命题是:劳动过程如何被组织以便劳动力转化为劳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将布若威的生产政体理论与社会性别视角结合,试图回答三个核心问题:第一,女性农民在服务业的劳动经历是什么样?第二,哪些因素形塑了该酒楼的劳资关系和女工们的相互关系?第三,女性的主体性在劳动过程如何体现?本文将重点讨论资方使用什么样的管理策略造成同一家酒楼中女工的内部分裂,尤其是“大姐”和“小妹”的分裂。所谓“大姐”和“小妹”的区分从表面看好像是一个简单的岁数大小问题,但实质是年龄的社会性别建构及其造成的女性家庭角色和社会责任的差异。女工在工场之外的社会、文化身份对她们的工场表现有关键性的作用。对年龄的社会性别建构一方面使大姐和小妹在处理与资方、顾客、家人的各种关系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它被资方纳入用工策略,使大姐和小妹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劳动力再生产对资方的依赖程度、劳动分工性质上出现分化,导致资方对大姐实施专制型的统治,对小妹实施霸权型的管理。本文将女性农民工在...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劳动过程研究
1.2.2 社会学视野中的服务业研究
1.2.3 女性农民工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3.1 方法论简述
1.3.2 调查介绍
1.4 全文主旨与篇章结构
第2章 “和记”生产政体的形成
2.1 国家的力量:发展餐饮业与劳动者的制度性身份
2.1.1 最佳旅游城市和成都美食
2.1.2 劳动者的制度性身份
2.2 “大姐”与“小妹”的诞生:基于“性别化年龄”的群体划分..
2.3 市场的力量:服务的竞争
2.3.1 性别消费
2.3.2 劳动力市场状况:“性别化年龄”与竞争力
2.4 劳动力再生产:生产政体分化的根源
2.4.1 劳动力的省内流动
2.4.2 “性别化年龄”与劳动力再生产的分裂
2.5 “性别化年龄”与劳动分工
2.6 小结:“性别化年龄”与生产政体的分化
第3章 软硬兼施的分化控制
3.1 简单控制与复杂控制
3.2 直接管理
3.2.1 去性别化与性化的身体
3.2.2 工作与休息空间的混同与分离
3.2.3 去技术化与情感劳动
3.2.4 不在场的监视与全景敞视主义
3.2.5 规训越界与自我驯化
3.3 怀柔策略
3.3.1 内部劳动力市场
3.3.2 内部沟通机制
3.3.3 工会的作用
3.4 小结:分而治之的工场治理术
第4章 形式多样的日常反应
4.1 抗争?还是表达?
4.1.1 抗争的分类
4.1.2 对剥夺的感受
4.1.3 隐蔽的“防御性反应”
4.2 缺乏集体抗争的工场
4.3 日常的个体表达
4.3.1 拒签合同:不约而同的集体表达
4.3.2 粗话与黄话:个体宣泄的口头表达
4.3.3 更衣室的集体狂欢:空间的表达
4.4 分化的策略性反应
4.4.1 大姐的策略性反应:城市过客的处事之道
4.4.2 小妹的策略性反应:新市民梦想的建构
4.5 小结:分化的日常表达
第5章 分裂的认同
5.1 含义复杂的工作
5.1.1 工作的正面象征意义
5.1.2 保护性炫耀
5.1.3 工作的阶段性意义
5.2 与顾客矛盾含混的认同
5.2.1 选择性认同
5.2.2 回避女性顾客
5.2.3 与顾客的负面互动
5.3 分裂的姐妹认同
5.3.1 生产政体间的认同分裂:大姐与小妹之间
5.3.2 生产政体内的认同分裂
5.3.3 纵向的认同分裂
5.4 小结:劳动与分裂的认同
第6章 总结:年龄的社会性别建构
6.1 性别之间:男性员工的角色
6.1.1 男性的技术垄断
6.1.2 男服务员的补充性角色
6.2 年龄之间:群体划分的连贯性
6.3 建构过程:实施主体的常识性行为
6.4 扩展的层面: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服务业生产政体研究
6.5 结语:作为起点的结束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中的有关文献述评[J]. 游正林. 社会学研究. 2006(04)
[2]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考[J]. 李路路. 社会学研究. 2006(02)
[3]西方工人阶级形成理论述评——立足中国转型时期的思考[J]. 吴清军. 社会学研究. 2006(02)
[4]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J]. 沈原. 社会学研究. 2006(02)
[5]农民工的代际差异分析[J]. 成艾华,姚上海. 统计与决策. 2005(20)
[6]重返生产的核心——基于劳动过程理论的发展脉络阅读《生产政治》[J]. 李洁. 社会学研究. 2005(05)
[7]阶级的失语与发声——中国打工妹研究的一种理论视角[J]. 潘毅. 开放时代. 2005(02)
[8]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J]. 郑杭生,李路路.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02)
[9]共识型工人的生产——从新制度主义框架看布洛维的《制造共识》[J]. 童根兴. 社会学研究. 2005(01)
[10]农民工: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J]. 王春光. 学习与探索. 2005(01)
本文编号:3242542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劳动过程研究
1.2.2 社会学视野中的服务业研究
1.2.3 女性农民工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3.1 方法论简述
1.3.2 调查介绍
1.4 全文主旨与篇章结构
第2章 “和记”生产政体的形成
2.1 国家的力量:发展餐饮业与劳动者的制度性身份
2.1.1 最佳旅游城市和成都美食
2.1.2 劳动者的制度性身份
2.2 “大姐”与“小妹”的诞生:基于“性别化年龄”的群体划分..
2.3 市场的力量:服务的竞争
2.3.1 性别消费
2.3.2 劳动力市场状况:“性别化年龄”与竞争力
2.4 劳动力再生产:生产政体分化的根源
2.4.1 劳动力的省内流动
2.4.2 “性别化年龄”与劳动力再生产的分裂
2.5 “性别化年龄”与劳动分工
2.6 小结:“性别化年龄”与生产政体的分化
第3章 软硬兼施的分化控制
3.1 简单控制与复杂控制
3.2 直接管理
3.2.1 去性别化与性化的身体
3.2.2 工作与休息空间的混同与分离
3.2.3 去技术化与情感劳动
3.2.4 不在场的监视与全景敞视主义
3.2.5 规训越界与自我驯化
3.3 怀柔策略
3.3.1 内部劳动力市场
3.3.2 内部沟通机制
3.3.3 工会的作用
3.4 小结:分而治之的工场治理术
第4章 形式多样的日常反应
4.1 抗争?还是表达?
4.1.1 抗争的分类
4.1.2 对剥夺的感受
4.1.3 隐蔽的“防御性反应”
4.2 缺乏集体抗争的工场
4.3 日常的个体表达
4.3.1 拒签合同:不约而同的集体表达
4.3.2 粗话与黄话:个体宣泄的口头表达
4.3.3 更衣室的集体狂欢:空间的表达
4.4 分化的策略性反应
4.4.1 大姐的策略性反应:城市过客的处事之道
4.4.2 小妹的策略性反应:新市民梦想的建构
4.5 小结:分化的日常表达
第5章 分裂的认同
5.1 含义复杂的工作
5.1.1 工作的正面象征意义
5.1.2 保护性炫耀
5.1.3 工作的阶段性意义
5.2 与顾客矛盾含混的认同
5.2.1 选择性认同
5.2.2 回避女性顾客
5.2.3 与顾客的负面互动
5.3 分裂的姐妹认同
5.3.1 生产政体间的认同分裂:大姐与小妹之间
5.3.2 生产政体内的认同分裂
5.3.3 纵向的认同分裂
5.4 小结:劳动与分裂的认同
第6章 总结:年龄的社会性别建构
6.1 性别之间:男性员工的角色
6.1.1 男性的技术垄断
6.1.2 男服务员的补充性角色
6.2 年龄之间:群体划分的连贯性
6.3 建构过程:实施主体的常识性行为
6.4 扩展的层面: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服务业生产政体研究
6.5 结语:作为起点的结束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中的有关文献述评[J]. 游正林. 社会学研究. 2006(04)
[2]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考[J]. 李路路. 社会学研究. 2006(02)
[3]西方工人阶级形成理论述评——立足中国转型时期的思考[J]. 吴清军. 社会学研究. 2006(02)
[4]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J]. 沈原. 社会学研究. 2006(02)
[5]农民工的代际差异分析[J]. 成艾华,姚上海. 统计与决策. 2005(20)
[6]重返生产的核心——基于劳动过程理论的发展脉络阅读《生产政治》[J]. 李洁. 社会学研究. 2005(05)
[7]阶级的失语与发声——中国打工妹研究的一种理论视角[J]. 潘毅. 开放时代. 2005(02)
[8]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J]. 郑杭生,李路路.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02)
[9]共识型工人的生产——从新制度主义框架看布洛维的《制造共识》[J]. 童根兴. 社会学研究. 2005(01)
[10]农民工: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阶层[J]. 王春光. 学习与探索. 2005(01)
本文编号:32425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24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