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乡村环境协同治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6 18:08
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深化各领域改革,乡村环境治理也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乡村经济和环境治理已经取得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存在着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乡村环保设施落后等限制性因素,使得乡村的环境治理与经济建设陷入不平衡的局面,不利于乡村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关于乡村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生态与环境建设问题也被提到国家重要战略位置。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就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发展的总体布局,十九大报告中更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环境治理作为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已成为推动实现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要义。新时期,重庆市被赋予了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两点”重要战略定位,“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及“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两地”“两高”战略目标要求。重庆市区位优势突出,在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在国家大战略背景下,重庆市乡村地区如何构建有效地环境协同治理体系,平衡乡村地区环境与经济的发展问题具有很大研究价值。本...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门或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合作①。Hagger、Chan、Protogerou(2016)则从公众意愿与公共服务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公众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对公共服务的使用意愿(如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社区自治意愿、政府改革意愿等行为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②。Thomson、Perry(2006)提出的协同治理过程模型(CollaborationProcesses)(见图5-1):将治理、管理、自治、共同利益和信任与互惠等五个维度作为实现治理的途径,并划分了以资源与风险分担的共识为重点的先行阶段、信任与互惠为关系维持的过程阶段和最终促进目标实现的结果阶段③。图5-1协同治理过程模型来源:ThomsonA.M.,PerryJ.L.(2006).CollaborationProcesses:InsidetheBlackBox.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66(s1):20-32.Bryson、Crosby、Bloomberg(2015)的跨部门合作框架(图5-2):将“召集人就问题达成普遍协议”作为协同联动的初始条件,描述了不同部门如何实现有效协同,需要具备初始条件、过程、结构和治理、偶然性与约束及绩效责任,来推进实现对能力、资源的交流共享④。①邢华.我国区域合作的嵌入式治理机制研究: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5(10):43-38.②HaggerM.S.,ChanD.K.C.,ProtogerouC.etal.(2016).UsingMeta-AnalyticPathAnalysistoTestTheoreticalPredictionsinHealthBehavior:AnIllustrationBasedonMeta-Analysesof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PreventiveMedicine,89(4):54-67.③ThomsonA.M.,PerryJ.L.(2006).CollaborationProcesses:InsidetheBlackBox.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66(s1):20-32.④BrysonJ.M.,CrosbyB.C.,BloombergL.(2014).PublicValueGovernance:MovingbeyondTraditionalPublicAd
第5章重庆市乡村环境协同治理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图5-2跨部门合作框架来源:BrysonJ.M.,CrosbyB.C.,BloombergL.(2014).PublicValueGovernance:MovingbeyondTraditionalPublicAdministrationandtheNewPublic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74(4):445-456.郑栋(2018)、贾鼎(2018)探讨政府等相关部门和民众的行为互动发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对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①②。张晓杰、杜泽(2018)发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对居民参与环境治理行为意向存在着积极影响③。第三,协同资源。重庆市乡村环境治理要实现有效协同,产生环境治理增益,必然建立在一定的协同资源之上。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组织是个开放且复杂的系统,组织要想在复杂动荡的环境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其人才、信息、资金等资源需要不断地与环境进行互换,需对外部环境的动态变革及时作出回应,从而选择性的吸收人财物资源,并整合、转化为组织核心竞争力。陈劲、阳银娟(2012)在对协同治理创新的研究中得出,治理过程中“沟通、协调、合作、协同”的螺旋上升过程,其中的对应基础要素就是知识、人才等资源④。肖琳、徐升华、杨同华(2018)认为多方主体投入的创新资源既包①郑栋.信任对地方政府公务员推动公众参与意愿的影响——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8(05):93-102.②贾鼎.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公众参与环境公共决策意愿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8,40(01):52-58.③张晓杰,杜泽.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城市居民参与环境治理行为意向影响因素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03):86-92.④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3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资源依赖、关系合同与组织能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社会组织发展研究[J]. 叶托. 行政论坛. 2019(06)
[2]资源依赖: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中的组织博弈——以西北A市为例[J]. 许中波.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9(05)
[3]重庆市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 鲁宁,朱永利. 重庆行政. 2019(05)
[4]农村环境抗争的演进逻辑与治理思路——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J]. 徐彬. 学习论坛. 2019(10)
[5]农村生态环境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演化博弈研究[J]. 罗福周,李静. 生态经济. 2019(10)
[6]关于复杂公共问题协同治理的研究述评[J]. 柴思琦. 区域治理. 2019(31)
[7]区域环保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 谢良才,邱德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22)
[8]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环境治理:逻辑、困境及路径[J]. 胡志平,庄海伟.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9]习近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思想的农民性意蕴[J]. 吴晨晟,李丽敏,张志胜.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3)
[10]乡村振兴政策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J]. 常烃.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09)
博士论文
[1]中国跨部门合作问题研究[D]. 陈曦.吉林大学 2015
[2]协同治理:理论研究框架与分析模型[D]. 田培杰.上海交通大学 2013
[3]论环境协同治理[D]. 杨华锋.南京农业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D]. 潘杨.曲阜师范大学 2018
[2]唐山市污染治理评价及环境质量提升对策[D]. 李丹.西南交通大学 2018
[3]重庆市江北区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D]. 汪渊.西南大学 2017
[4]重庆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吴卿昊.西南大学 2016
[5]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研究[D]. 张楠.东北师范大学 2016
[6]多中心治理视角下中国环境治理体系的变迁与重构[D]. 李晓龙.重庆大学 2016
[7]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合作治理研究[D]. 李尚琨.河南大学 2014
[8]以社区为基础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研究[D]. 缴爱超.燕山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68724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门或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合作①。Hagger、Chan、Protogerou(2016)则从公众意愿与公共服务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公众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对公共服务的使用意愿(如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社区自治意愿、政府改革意愿等行为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②。Thomson、Perry(2006)提出的协同治理过程模型(CollaborationProcesses)(见图5-1):将治理、管理、自治、共同利益和信任与互惠等五个维度作为实现治理的途径,并划分了以资源与风险分担的共识为重点的先行阶段、信任与互惠为关系维持的过程阶段和最终促进目标实现的结果阶段③。图5-1协同治理过程模型来源:ThomsonA.M.,PerryJ.L.(2006).CollaborationProcesses:InsidetheBlackBox.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66(s1):20-32.Bryson、Crosby、Bloomberg(2015)的跨部门合作框架(图5-2):将“召集人就问题达成普遍协议”作为协同联动的初始条件,描述了不同部门如何实现有效协同,需要具备初始条件、过程、结构和治理、偶然性与约束及绩效责任,来推进实现对能力、资源的交流共享④。①邢华.我国区域合作的嵌入式治理机制研究: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5(10):43-38.②HaggerM.S.,ChanD.K.C.,ProtogerouC.etal.(2016).UsingMeta-AnalyticPathAnalysistoTestTheoreticalPredictionsinHealthBehavior:AnIllustrationBasedonMeta-AnalysesoftheTheoryofPlannedBehavior.PreventiveMedicine,89(4):54-67.③ThomsonA.M.,PerryJ.L.(2006).CollaborationProcesses:InsidetheBlackBox.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66(s1):20-32.④BrysonJ.M.,CrosbyB.C.,BloombergL.(2014).PublicValueGovernance:MovingbeyondTraditionalPublicAd
第5章重庆市乡村环境协同治理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图5-2跨部门合作框架来源:BrysonJ.M.,CrosbyB.C.,BloombergL.(2014).PublicValueGovernance:MovingbeyondTraditionalPublicAdministrationandtheNewPublicManagement.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74(4):445-456.郑栋(2018)、贾鼎(2018)探讨政府等相关部门和民众的行为互动发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对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①②。张晓杰、杜泽(2018)发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对居民参与环境治理行为意向存在着积极影响③。第三,协同资源。重庆市乡村环境治理要实现有效协同,产生环境治理增益,必然建立在一定的协同资源之上。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组织是个开放且复杂的系统,组织要想在复杂动荡的环境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其人才、信息、资金等资源需要不断地与环境进行互换,需对外部环境的动态变革及时作出回应,从而选择性的吸收人财物资源,并整合、转化为组织核心竞争力。陈劲、阳银娟(2012)在对协同治理创新的研究中得出,治理过程中“沟通、协调、合作、协同”的螺旋上升过程,其中的对应基础要素就是知识、人才等资源④。肖琳、徐升华、杨同华(2018)认为多方主体投入的创新资源既包①郑栋.信任对地方政府公务员推动公众参与意愿的影响——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8(05):93-102.②贾鼎.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公众参与环境公共决策意愿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8,40(01):52-58.③张晓杰,杜泽.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城市居民参与环境治理行为意向影响因素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03):86-92.④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3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资源依赖、关系合同与组织能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社会组织发展研究[J]. 叶托. 行政论坛. 2019(06)
[2]资源依赖: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中的组织博弈——以西北A市为例[J]. 许中波.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9(05)
[3]重庆市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 鲁宁,朱永利. 重庆行政. 2019(05)
[4]农村环境抗争的演进逻辑与治理思路——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J]. 徐彬. 学习论坛. 2019(10)
[5]农村生态环境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演化博弈研究[J]. 罗福周,李静. 生态经济. 2019(10)
[6]关于复杂公共问题协同治理的研究述评[J]. 柴思琦. 区域治理. 2019(31)
[7]区域环保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 谢良才,邱德丽.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22)
[8]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环境治理:逻辑、困境及路径[J]. 胡志平,庄海伟.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9]习近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思想的农民性意蕴[J]. 吴晨晟,李丽敏,张志胜.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3)
[10]乡村振兴政策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J]. 常烃.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09)
博士论文
[1]中国跨部门合作问题研究[D]. 陈曦.吉林大学 2015
[2]协同治理:理论研究框架与分析模型[D]. 田培杰.上海交通大学 2013
[3]论环境协同治理[D]. 杨华锋.南京农业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D]. 潘杨.曲阜师范大学 2018
[2]唐山市污染治理评价及环境质量提升对策[D]. 李丹.西南交通大学 2018
[3]重庆市江北区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D]. 汪渊.西南大学 2017
[4]重庆城市社区协同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吴卿昊.西南大学 2016
[5]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环境治理研究[D]. 张楠.东北师范大学 2016
[6]多中心治理视角下中国环境治理体系的变迁与重构[D]. 李晓龙.重庆大学 2016
[7]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合作治理研究[D]. 李尚琨.河南大学 2014
[8]以社区为基础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研究[D]. 缴爱超.燕山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68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268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