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6 18:33
农民工群体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农民工市民化这一过程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与关键所在。作为弱势的劳动群体,农民工面对来自城市社会的全方位的社会排斥与多阶剥夺,其作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时也难以得到保障。在维护农民工权益和减少农民工社会排斥方面,政府和市场都存在着结构性的“失灵”现象,而非政府组织则能够有效的弥补政府在这方面的缺失,全面的向农民工“赋权”。具体的说,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在教育培训、职业介绍、权益维护、社会保障、丰富文化生活、降低市民化成本以及扩大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做为,提升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但在现实中,我国非政府组织本身尚处在萌发阶段,各种法律和法规建设仍有待完善,再加上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导致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农民工的现实需求,对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民工市民化职能进行了界定,剖析了非政府组织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借鉴了西方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政策及消除贫困方面的有益经验,围绕适合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有效路径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非政府组织职能定位
(一) 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及其存在的理论依据
(二)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非政府组织职能的界定
二、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现状
(二) 非政府组织在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三) 非政府组织在参与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国外非政府组织发展经验及启示
(一) 国外非政府组织发展经验
(二) 国外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四、实现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民工市民化职能的对策
(一) 完善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的自身管理
(二) 完善人才资源管理、培养农民工公民意识、建立志愿者制度
(三) 建立对非政府组织的免税制度,多渠道解决非政府组织资金问题
(四)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伙伴式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
(五) 建立全国性的农民工非政府组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内生型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社会关系网的实证分析[J]. 欧阳兵.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9(05)
[2]制度含义及其本质之我见[J]. 齐超. 税务与经济. 2009(03)
[3]我国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的职能定位与发展路径研究[J]. 吴妤,潘磊,于佳. 经济体制改革. 2009(01)
[4]从熟人社会到弱熟人社会 来自皖西山区村落人际交往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J]. 苟天来,左停. 社会. 2009(01)
[5]农民工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困境[J]. 林典. 经济研究导刊. 2009(02)
[6]华南农民工NGO的组织环境分析[J]. 罗观翠,顾江霞. 青年研究. 2008(10)
[7]我国进城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及其解决思路[J]. 成德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04)
[8]对企业控制权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J]. 齐超.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8(05)
[9]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J]. 简新华,黄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06)
[10]非政府组织与农民工权益的维护——以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为个案[J]. 岳经纶,屈恒.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硕士论文
[1]农民工非政府组织行政法律问题研究[D]. 李鹤.中国政法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68761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非政府组织职能定位
(一) 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及其存在的理论依据
(二)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非政府组织职能的界定
二、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非政府组织参与的现状
(二) 非政府组织在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三) 非政府组织在参与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国外非政府组织发展经验及启示
(一) 国外非政府组织发展经验
(二) 国外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四、实现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民工市民化职能的对策
(一) 完善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的自身管理
(二) 完善人才资源管理、培养农民工公民意识、建立志愿者制度
(三) 建立对非政府组织的免税制度,多渠道解决非政府组织资金问题
(四)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伙伴式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
(五) 建立全国性的农民工非政府组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内生型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社会关系网的实证分析[J]. 欧阳兵.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9(05)
[2]制度含义及其本质之我见[J]. 齐超. 税务与经济. 2009(03)
[3]我国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的职能定位与发展路径研究[J]. 吴妤,潘磊,于佳. 经济体制改革. 2009(01)
[4]从熟人社会到弱熟人社会 来自皖西山区村落人际交往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J]. 苟天来,左停. 社会. 2009(01)
[5]农民工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困境[J]. 林典. 经济研究导刊. 2009(02)
[6]华南农民工NGO的组织环境分析[J]. 罗观翠,顾江霞. 青年研究. 2008(10)
[7]我国进城农民工的居住问题及其解决思路[J]. 成德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04)
[8]对企业控制权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J]. 齐超.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8(05)
[9]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J]. 简新华,黄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06)
[10]非政府组织与农民工权益的维护——以番禺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为个案[J]. 岳经纶,屈恒.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硕士论文
[1]农民工非政府组织行政法律问题研究[D]. 李鹤.中国政法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687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268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