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中的政治不信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2 06:54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各方面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分化与分配失衡现象时有发生,农民的消极不满情绪日益累积,农村政治不信任状况日趋恶化,传统乡村治理正面临着潜在的危机和风险。因而,解决乡村治理中的政治不信任问题已迫在眉睫且十分必要。本文以乡村治理中的政治不信任为切入点,从规范与经验、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主要针对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中政治不信任这一现实命题展开深入研究,全面探究其主要表现、可能后果以及生成原因,进而就如何有效解构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中的政治不信任问题,重组、整合既有政治信任资源,提出一定的建议或对策,以期使民众与政府在互信互动和合作治理的基础上实现“善治”和“创造良善公共生活”之根本目的。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交代本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并重点就选题相关研究作了文献综述以及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作了简要论述。第二部分针对中西语境下的政治不信任进行学理考察,在“政治不信任与政治信任”转换逻辑之基础上,就西方语境中政治不信任的问题逻辑和我国农村场域中政治不信任的传统根由展开理论研究。第三部分是对乡村治理中政治不信任的现实审视,先详细论述了乡村治理中政治不...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四、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中西语境下政治不信任的学理考察
第一节 政治不信任与政治信任的转换逻辑
一、政治不信任与政治信任既二元对立又共生共存
二、政治不信任与政治信任相互转化
三、政治不信任与政治信任的合理均衡
第二节 西方语境中政治不信任的问题逻辑
一、“共和”传统与分权制衡
二、权力的工具性与人性的“幽暗意识”
三、批判型公民的成长与福利国家发展危机
第三节 农村场域中政治不信任的传统根由
一、传统文化与官本位惯例
二、传统社会结构的“弊病”
三、传统治理格局的离散
四、历次政治运动的“后遗症”
第二章 乡村治理中政治不信任的现实审视
第一节 乡村治理中政治不信任的主要表现
一、农民政治的“退出”与非理性“表达”行为频发
二、基层政府信任大量流失
三、政府与民众的病态互动
四、政治信任外部化倾向突出
五、过度的戒备和防范意识凸显
第二节 乡村治理中政治不信任的可能后果
一、弱化政治价值认同
二、诱发政府治理危机
三、威胁政府合法性基础
第三节 乡村治理中政治不信任问题的生成原因
一、传统断裂与价值冲突
二、制度性缺陷与政府行为失范
三、利益分化与分配失衡
四、社会建设相对滞后
第三章 乡村治理中政治不信任问题的解构路径
第一节 筑牢意识形态屏障
一、培育农民的公民精神与政治主体意识
二、营造良性政治文化
三、建构社会共享价值体系
第二节 强化制度体系建设
一、健全法治制度体系
二、实现政党信任转型
三、重塑诚信政府
四、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第三节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一、落实惠农政策
二、统筹城乡发展
三、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四、创新农民利益协调机制
第四节 优化乡村政治生态环境
一、理顺政治系统内部关系
二、拓宽农民利益诉求渠道
三、构建农村社会信用体系
四、培育农村新型社会组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主体制下的理性怀疑与政治信任[J]. 上官酒瑞.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2(04)
[2]农村社会的历史转型与社会管理的现实难题[J]. 韦锋. 新疆社科论坛. 2012(01)
[3]村庄经济类型与村民政治信任——基于贵州L村与江苏Y村比较研究[J]. 谢治菊. 中国农村观察. 2011(06)
[4]政治信任的含义、层次(结构)与测量——对中西方学界相关研究的述评[J]. 谢治菊.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4)
[5]制度化不信任:内涵、理论原型和意义[J]. 上官酒瑞.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04)
[6]国外政治信任研究的历史进程与理论聚焦[J]. 上官酒瑞.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1(04)
[7]村民政治信任的结构:理论阐释与实证表达[J]. 谢治菊. 长白学刊. 2011(03)
[8]论社会转型期政治信任的法治基础[J]. 刘建军. 文史哲. 2010(04)
[9]政府范导型信任社会理论模型探析[J]. 翟松峰.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0(03)
[10]村民政治信任及其对村级选举参与的影响——基于广东省惠州市P村调查的实证研究[J]. 胡涤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博士论文
[1]转型时期我国农民的政治信任及其重建[D]. 邱国良.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政府信任危机研究[D]. 尹保红.中共中央党校 2010
[3]中国的信任问题研究[D]. 何立华.武汉大学 2010
[4]政治信任研究[D]. 周治伟.中共中央党校 2007
[5]现代社会信任问题研究[D]. 白春阳.中国人民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重建我国农村社会政治信任的路径研究[D]. 孙艳秋.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中国社会转型期政治不信任的正功能研究[D]. 徐承瑶.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政治信任研究[D]. 时晓建.华东师范大学 2011
[4]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冲突[D]. 魏春艳.东北大学 2008
[5]当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研究[D]. 王俊梅.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79439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四、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中西语境下政治不信任的学理考察
第一节 政治不信任与政治信任的转换逻辑
一、政治不信任与政治信任既二元对立又共生共存
二、政治不信任与政治信任相互转化
三、政治不信任与政治信任的合理均衡
第二节 西方语境中政治不信任的问题逻辑
一、“共和”传统与分权制衡
二、权力的工具性与人性的“幽暗意识”
三、批判型公民的成长与福利国家发展危机
第三节 农村场域中政治不信任的传统根由
一、传统文化与官本位惯例
二、传统社会结构的“弊病”
三、传统治理格局的离散
四、历次政治运动的“后遗症”
第二章 乡村治理中政治不信任的现实审视
第一节 乡村治理中政治不信任的主要表现
一、农民政治的“退出”与非理性“表达”行为频发
二、基层政府信任大量流失
三、政府与民众的病态互动
四、政治信任外部化倾向突出
五、过度的戒备和防范意识凸显
第二节 乡村治理中政治不信任的可能后果
一、弱化政治价值认同
二、诱发政府治理危机
三、威胁政府合法性基础
第三节 乡村治理中政治不信任问题的生成原因
一、传统断裂与价值冲突
二、制度性缺陷与政府行为失范
三、利益分化与分配失衡
四、社会建设相对滞后
第三章 乡村治理中政治不信任问题的解构路径
第一节 筑牢意识形态屏障
一、培育农民的公民精神与政治主体意识
二、营造良性政治文化
三、建构社会共享价值体系
第二节 强化制度体系建设
一、健全法治制度体系
二、实现政党信任转型
三、重塑诚信政府
四、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第三节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一、落实惠农政策
二、统筹城乡发展
三、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四、创新农民利益协调机制
第四节 优化乡村政治生态环境
一、理顺政治系统内部关系
二、拓宽农民利益诉求渠道
三、构建农村社会信用体系
四、培育农村新型社会组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主体制下的理性怀疑与政治信任[J]. 上官酒瑞.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2(04)
[2]农村社会的历史转型与社会管理的现实难题[J]. 韦锋. 新疆社科论坛. 2012(01)
[3]村庄经济类型与村民政治信任——基于贵州L村与江苏Y村比较研究[J]. 谢治菊. 中国农村观察. 2011(06)
[4]政治信任的含义、层次(结构)与测量——对中西方学界相关研究的述评[J]. 谢治菊.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4)
[5]制度化不信任:内涵、理论原型和意义[J]. 上官酒瑞.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04)
[6]国外政治信任研究的历史进程与理论聚焦[J]. 上官酒瑞.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1(04)
[7]村民政治信任的结构:理论阐释与实证表达[J]. 谢治菊. 长白学刊. 2011(03)
[8]论社会转型期政治信任的法治基础[J]. 刘建军. 文史哲. 2010(04)
[9]政府范导型信任社会理论模型探析[J]. 翟松峰.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0(03)
[10]村民政治信任及其对村级选举参与的影响——基于广东省惠州市P村调查的实证研究[J]. 胡涤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博士论文
[1]转型时期我国农民的政治信任及其重建[D]. 邱国良.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政府信任危机研究[D]. 尹保红.中共中央党校 2010
[3]中国的信任问题研究[D]. 何立华.武汉大学 2010
[4]政治信任研究[D]. 周治伟.中共中央党校 2007
[5]现代社会信任问题研究[D]. 白春阳.中国人民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重建我国农村社会政治信任的路径研究[D]. 孙艳秋.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中国社会转型期政治不信任的正功能研究[D]. 徐承瑶.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政治信任研究[D]. 时晓建.华东师范大学 2011
[4]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冲突[D]. 魏春艳.东北大学 2008
[5]当代中国政府信用建设研究[D]. 王俊梅.华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79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279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