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农民工定居转移问题研究 ——基于武汉市的调查

发布时间:2021-07-15 15:03
  农民工城市定居问题属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论文通过横向比较分析,明确了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定居同步转移是世界各国(地区)的普遍规律。可由于“工业优先”经济发展战略下以户籍为核心的系列特殊制度背景,使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双层刚性,进而使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完全有别于世界它国(地区)的流动性而非迁移性特征,诞生了“农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农民工规模的日益壮大,农民工城市就业过程中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不少有利于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的政策措施,一定程度地改善了农民工城市就业与生活的环境。但总体而言,城市农民工低下的经济社会政治地位以及长期候鸟迁徙的生存状态,并无多大程度的改观。迄今为止,农民工从未成为我国各级城市吸纳的主要群体。促进农民工城市定居转移,不仅是理论的需要,更是现实的需求。通过理论分析,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以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影响我国农民工城市定居转移决策的推拉模型,并用实证分析法对模型中的城乡推拉因子进行了系统考察,验证了模型中提出的农民工“城市就业”...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农民工定居转移问题研究 ——基于武汉市的调查


显示的关于农民l一白己参保情况的调杏结果看,60%以上的农民l一任何保险也没有购买,购买两个以上保险险种的仅l}.‘6.3%,任何单个项目的参保比

城市居民,状况,农民,城市社会


来祖较多图 8.2调查对象与城市居民交往状况在关J几农民}_与城市居民关系的调查中,样本选择结果如图8.2所示:没有来往或关系很差的比例合计14%,来往较多及结交有城里朋友的比例合计33%,50%左右关系一般。总体上,调查对象与城市居民的关系旱纺锤型分布态势,这种稳定型的社会关系结构表明农民I_与原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一业社会中,传统农业社会的地缘、血缘等熟人文化必将被城市社会的契约文化所替代,让农民「认识这种必然趋势,培养农民上的独立人格,通过不断努力,在城市中立稳脚跟,更能促进农L心T一与城市社会的彻底融合。 8.1.3与雇主及社区(街道)组织的关系状况关于雇_七及社区或街道组织与调杳对象关系的调查统计结果如表 8.1。与雇土关系较为恶劣的比例为7.3%

法律,农民,维权


等方面的帮助。无论从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平上,社区组织或街道对农民卜的服务还无法与里人相比。而现代社会是一个组织化的社会。从农民I_合法权益的保护来说,由于缺乏相关组织支持,造成劳资双方的力量不平衡,农民_l_的劳动权利和人身权利往往受到严重损害从农民!_来说,组织化服务程度的高低是其能否实现城市融合的基础,与社区或街道组织之间的关系状况对于农民I一城市定居转移极其不利。.1.4在城市社会的自我维权能力对‘J飞问卷例举的《劳动法》、((国家关于劳动时间的规定》、《妇女权益保障法》、《农民l_维权手》等与农L引_权利与义务相关的法律法规,74.5%的调查对象法律意识和市民意识薄弱,(不清自己身为城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表示“儿乎都不知道”,20.1%的调杏对象“知道一点”“知道很多”的比例仅为5.4%。农民「对法律性规则的低水平认知一方面与他们白身的教育和会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也显示城市政府在相关法律宣传上的不力。对于遭遇城里人歧视时的反应,31.4%的调杳对象表示“无所谓”,表示“自卑”!},‘21.9%、“立反击”,‘117.4%、“发誓要做城里”人「L:‘16.7%、“以后找机会报复”,’.‘29.33%。可见,在遭遇会不公平待遇或歧视时农民l一不是一味忍让,就是做出一些极端的失范行为,城市社会生活角的维权能力很差,需要相关机构和组织的引导与帮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融合度问题[J]. 钱文荣,张忠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4)
[2]进一步健全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议[J]. 杨琳,何芳.  中国房地产. 2006(06)
[3]城市规模效益比较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 郭莉滨,杨庆媛,谢金宁.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4]GDP增加2.3万亿并不代表中国一夜暴富[J]. 王红茹.  中国经济周刊. 2006(01)
[5]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困境与出路——政策分析的视角[J]. 彭宅文,乔利滨.  甘肃社会科学. 2005(06)
[6]转型期我国农民工弱势群体“镜中边缘人”现象的新分析[J]. 窦开龙.  河西学院学报. 2005(06)
[7]论经济适用房政策中的政府失灵[J]. 汪淑珍.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8]当代中国农民工阶层的群体特征探析[J]. 金崇芳.  理论导刊. 2005(11)
[9]经济适用房——房地产市场的冷凝器?[J]. 邹毅.  北京房地产. 2005(11)
[10]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何去何从[J]. 康琪雪.  中国房地信息. 2005(11)

博士论文
[1]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条件和制度条件[D]. 李佐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2]中国城镇住房问题研究[D]. 赵四海.华中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研究[D]. 窦开龙.西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85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285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e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