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破茧之初”:1978年前后中国农村与农民的生存状态及地区差异

发布时间:2021-08-01 19:21
  “1978年”在当代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年份。研究“1978年”同样具有极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改革起步至今的30年间,无论是普通农民,还是历史研究者,他们对于农村改革充满了复杂的情结,既有对改革的崇敬,也有对改革的忧患;既有对改革的赞叹,也有对改革的不满。那么,该如何理解1978年前后的中国农村改革初期的农村与农民的生存状态?这一命题实际上既简单,亦复杂。所谓简单,似乎我们只需要将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及心理因素统统考虑进来,就能够对此作出较为全面的回答。所谓复杂,则是说政治、经济、社会及心理的因素纠合在一起,彼此影响、相互关联,很难对这些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而且,这些因素发挥影响的过程并不是局限在特定的历史时段内,其影响并不随着历史事件的终结而消逝。中国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极其巨大的,农民由此而激发出来的热情与力量迅速改变了农村长期贫困的局面。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中国农村率先启动了改革,但是农民并未成为改革的主要受益者。改革30年后,“三农”问题成了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有人将改革30年后的农村与农民的生存状态归结为“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在农业集...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其意义
    0.2 本文的方法论与逻辑结构
        0.2.1 本文的方法论
        0.2.2 本文的逻辑结构:基于比较层面的Q-A 模式
    0.3 与选题相关的学术研究现状
    0.4 关于区域选择及资料来源的说明
第1章 1978 年前后中国农村改革成因的历史渊源
    1.1 国家政治视域中的农村、农民与农业
        1.1.1 国家工业化战略中的“三农”地位
        1.1.2 农民的特性及其土改后的表现
        1.1.3 国家制度安排与农民曾经的变革实践
    1.2 1978 年前农村与农民的主体特征
        1.2.1 农民“当家作主”后的利益追求及其结果
        1.2.2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民及其贡献
        1.2.3 不需要政策的农村与农民的主体意识
    1.3 国家与农村的“沟通”:改革是如何发动的?
        1.3.1 内生还是外生:农村改革动力形成的历史轨迹
        1.3.2 从脱贫到致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农民的生存要求
        1.3.3 从“非法”到“合法”:党与农民在政策上的博弈
        1.3.4 从“哺育”到“反哺”:农村改革与工业化的关系及其特征
    1.4 小结
第2章 1978 年前后中国农村与农民的生存状态
    2.1 政治运动过后的农村:内外部条件与农民心理
        2.1.1 农村的外部环境:发展、停滞还是倒退
        2.1.2 农村的内部状况:经济与社会的种种条件
        2.1.3 改革之际的心理取向:迅速、犹豫还是固执
    2.2 “保守主义”的勇气:变革环境中的农村与农民
        2.2.1 这是谁的财产?农村产权观念的重发
        2.2.2 这是谁的地盘?农民进城的“冒险”之旅
        2.2.3 这是谁家的房子?发家致富的示范效应
    2.3 “茧”丢在了哪里:改革初期的遗留问题
        2.3.1 逐渐消退的农民对土地欲望
        2.3.2 由政策引发的新“富农”与“贫农”
        2.3.3 扩大的城乡差距与城镇化背后的农村差距
    2.4 小结
第3章 1978 年前后中国农村改革的局部化与差异性
    3.1 自然环境、人口、土地与劳动生产率
        3.1.1 温州(永嘉)、安阳、广元的地理、历史与经济概况
        3.1.2 生态系统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3.1.3 人口密度、农业生产效率与耕地拥有量
    3.2 改革意识的启蒙与农民群体行为
        3.2.1 农民的个体意识与从众心理
        3.2.2 传统观念与改革思想
        3.2.3 商业传统与市场经济萌芽
    3.3 改革进展的特征及其影响
        3.3.1 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及其对农民的启发
        3.3.2 农村工业化与小城镇的兴起
        3.3.3 国家主导型工业化与农村自主型工业化
    3.4 小结
第4章 1978 年前后农村改革所引致的后果及其影响
    4.1 农村的共同体性质及其现代化
        4.1.1 传统的农村共同体及其特征
        4.1.2 1949 至1978 年前的中国农村的性质
        4.1.3 商品化、工业化与农村社会结构的现代化
    4.2 改革过程中的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关系
        4.2.1 农村改革初期的“城市支援农村”
        4.2.2 城市冲击与农村回应
        4.2.3 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与依然对立的城乡关系
    4.3 农村改革模式的合理性及其误解
        4.3.1 “庭院经济”模式与“茅舍工业”模式
        4.3.2 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与珠三角模式
    4.4 小结
结论
参考资料
致谢



本文编号:3316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316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5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