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古典区位论开创空间结构分析的先河 ,空间学派已成为现代地理学的四大学派之一。从理论上考察 ,归根到底是由地理学的特性 ,即区域性所决定的。区域性决定了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但区域性本身与理论模型的提炼确实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冲突。因此 ,从区域性中剥离出空间性 ,就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模型提炼的前提。然而 ,仅有空间性并不解决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全部问题。可以认为 ,正确协调空间与区域的关系是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性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地理学界一方面已有数十年的实证分析积累 ,另一方面也充分意识到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在空间结构模型的归纳与提炼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对此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 ,对今后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领域、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空间结构模型、空间思维、分析技术、区域应用等 ,构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四大领域。参照自然地理学空间结构模型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本文认为区域空间结构模型的提炼可在水平至垂直谱系、空间至区域谱系等两个基本层面上展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学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空间结构 中心地学说 点轴理论 双核结构模式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4 0 1 31 0 1 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4 0 0 71 0 37)
【分类号】:K901
【正文快照】: 将空间从区域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因素 ,并据此提炼相应的空间结构模型 ,标志着地理学 4大学派之一的空间学派的产生 ,这是现代地理学发展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如果说自然地理学已基本建立了以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为代表的较为完整的空间结构体系 ,那么人文地理学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心源,范湘涛,郭华东;自然地理因素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影响的样式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2 金凤君;基础设施与人类生存环境之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3 陆大道;我国区域开发的宏观战略[J];地理学报;1987年02期
4 牛亚菲;中心地模式的实验研究——江苏省赣榆县和灌云县城镇网的优化设计[J];地理学报;1989年02期
5 鲁学军,周成虎,龚建华;论地理空间形象思维——空间意象的发展[J];地理学报;1999年05期
6 刘继生,陈彦光;交通网络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探讨[J];地理学报;1999年05期
7 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1期
8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9 马蔼乃;思维科学与地理思维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10 曹燕丽,崔海亭,刘鸿雁,戴君虎,王高建;五台山高山带景观的遥感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2 李传武;黄润;尚正永;;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刘正刚;张家玉;;明清时期安徽沿淮女性的生活选择[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4 杨英,张家红;物理模型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张小东;吴继荣;潘爱丰;;河东新城特色营造途径之探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周泽渥;孙晨明;;记忆中的旧城——城市历史意象的保护与发展[J];安徽建筑;2008年01期
7 梅小妹;苏剑鸣;;论风水思想对徽派园林的影响[J];安徽建筑;2008年03期
8 梁智尧;纪金皓;;试析人的基本需要对传统聚落风水选址的影响[J];安徽建筑;2008年04期
9 陈堂启;;论风水三大原则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关系[J];安徽建筑;2009年01期
10 梁彦庆,黄志英,葛京凤,于江海;农用地修正法定级中区位系数求取方法研究——以河北省冀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志海;张昭云;薛智勇;;基于空间网络的公路网测度与评价研究[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08年
2 刘中起;张伊娜;;长三角地区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基于经济的空间扩散与交通轴的分析[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杜娟;戴宾;;双核结构模式与成渝双核城市[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斌;;基于分形模型的重庆市城镇体系特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潘玉君;;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6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冯贤亮;;明清江南州县的衙署[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杜靖;;五服-姻亲与宗族——一个汉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9 覃成林;吕化霞;;山东经济空间分异型式及其成因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10 秦耀辰;朱洪栓;闫卫阳;刘兆存;;基于GIS的河南省公路交通网络分形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基础地理信息地形数据库信息量度量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艳红;综合运输通道客运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6 胡文英;元阳哈尼梯田景观格局及其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王春生;区域政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珠三角农村村治变迁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学录;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与系统耦合[D];甘肃农业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占;基于CA模型的城市用地扩张模拟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冷显鹏;基于空间视角的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体江;城镇体系与公路网络的分形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曾祥祯;抗战时期泰和市政建设与管理研究(1939-194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正龙;汉长昌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贺建谊;杭州余杭良渚文化旅游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杜洋;山地住区规划中相关风水问题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士谋,汤茂林,李昌峰,朱英明,管驰明;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相互关系的多层面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3期
2 王云才,郭焕成;鲁西平原可持续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与对策初探——东昌府区典型案例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2期
3 徐放;;居民感应地理研究的一个实例——对赣州市的调查分析[J];地理科学;1983年02期
4 黄锡畴;;欧亚大陆东部高山苔原的南缘[J];地理科学;1984年04期
5 陆大道;;二○○○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1986年02期
6 刘继生,陈涛;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J];地理科学;1995年02期
7 刘彦随;山地土地结构格局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地理科学;1999年06期
8 王心源,范湘涛,邵芸,郭华东,王长林,刘浩;基于雷达卫星图像的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1年01期
9 黄锡畴;长白山高山苔原研究的进展——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J];地理科学;1999年01期
10 М.И.李伏维奇 ,周恩济;论苏联欧洲部分草原和森林草原区域河流迳流状况的改造[J];地理学报;195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杜娟;戴宾;;双核结构模式与成渝双核城市[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孙春明;;基于点轴理论的兰渝铁路沿线经济带构建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3 侯甬坚;;中国古都选址的基本原则[A];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1986年
4 陈桥驿;;比较城市学刍议[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徐昊;胡跃平;罗燕;;高度城市化地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新思路——以武汉市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周利敏;冯艳英;;经济辐射对周边的影响——以京津冀为例[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赵金涛;陈永英;;京津冀结合部新城建设构想[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杨军;;基于同城对接的京津冀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研究——以河北省廊坊市为例[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贤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海工业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李纳新;阿拉山口口岸经济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毅;基于点轴理论的重庆市城镇空间结构演变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吴映梅;区域聚落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3 郭烽丽;基于点轴理论的福建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萍;基于点轴理论的山东半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史明华;贵广高速铁路对贵州区域经济影响力及利用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6 叶丽娜;义务教育区划及其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红波;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晓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研究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斌;区域一体化视角下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黄昌丽;基于成渝经济区的四川“一极一轴一区块”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4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34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