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与重塑:城郊“新市民”的身份建构 ——吴江地区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3 01:31
斯蒂格利茨称之为“影响人类21世纪发展的大事”的中国城镇化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是空前的。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必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这样大规模的社会变迁中,其直接承受者——城郊“新市民”在政策和制度的安排下,“进城上楼”实现其政治身份上的“市民化”。新型城镇化中明确提出了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并且新型城镇化不再是一味追求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人口比重的城镇化,而是更加强调城镇化中的农民要通过这一过程真正获得市民待遇。那么,制度层面是怎样为“新市民”建构市民身份的?社会其他群体及社会文化是如何看待和建构“新市民”这样一个特殊身份的?生活在其中的“新市民”其身份感知是怎样的?他们又是面对农民身份的断裂,又是如何建构并重塑自己的新身份的?其自我的身份认同与国家定义的身份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在实证的调研中笔者发现,研究主体在身份感知中最多提到的就是“不一样”,他们和农民不一样,因为他们离开了农村、离开了土地;他们和市民不一样,因为他们的情感、心理和道德等因素让他们感觉不一样。这是“新市民”对于其身份的最朴素也是最直观的描述,在突然的从农村到城市的变迁中,原本的农...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 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 “新市民”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综述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城郊“新市民”
(二) 身份建构
第二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一) 理论视角——身份建构
(二) 论文结构安排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 实证调研的操作
三、田野调查点的基本情况
第三章 制度建构下农民身份的断裂
一、二元体制建构出“农民”与“市民”的差异
(一) 制度建构出的“农民”身份
(二) 制度建构出的“市民”身份
(三) 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与“市民”差异明显
二、制度建构让农民上楼变市民
(一) 制度建构为“新市民”创造新的居住环境
(二) 吴江为农民市民化做出的政策性安排
(三) 市民式的管理模式进入“新市民”社区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与文化建构多重身份
一、社会舆论中的多重身份
(一) 大众传媒中的“特殊群体”
(二) 社会问题聚焦的“问题群体”
(三) 研究者眼中的“弱势群体”
二、“城里人”眼中的“有钱的乡下人”
(一) 物质上:“他们都是有钱人”
(二) 心理上:“他们是乡下人,和我们不一样”
(三) 空间上:“他们住的那里是郊区”
三、社会支持“淡农化”
(一) 村组织失去昔日光华
(二) 血缘与地缘为主的人际网络弱化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个体感知重塑主体身份
一、征地拆迁的情感感知
(一) 城镇化的承受者
(二) 不公中的委屈者
(三) 市场中的被动者
二、从农村到城市的生活感知
(一) 被迫式认同:被“市民化”的认同选择
(二) 接纳式认同:受城市生活影响后的认同选择
(三) 比较式认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产生认同选择
(四) 基于发展的认同:年轻人的认同理性
三、身份重塑下的心理感知
(一) 被剥夺的孤独者
(二) 新接触事物的恐惧者
(三) 未来发展的迷茫者
四、传统道德重塑价值标准
(一) 节约:拆迁后的生活经历形成的消费观
(二) 孝道:从农民到市民的变迁过程突出了道德观
(三) 精明: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中凸显的利益观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一、对本研究的总结
(一) 身份建构是主体对生活信息选择、维护和创生的过程
(二) 身份建构的结果取决于主体感知
(三) 国家建构与个体感知存在矛盾
二、与经典研究的对话
(一) 费孝通笔下的“内生城市化”
(二) 从《小城镇大问题》看吴江城镇化
(三) “内生城市化’与被动城镇化的碰撞
三、断裂与重塑
(一) 农民身份的断裂
(二) 新身份的重塑
(三) 断裂与重塑
四、研究反思
(一)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新的行为逻辑
(二) 代际更替中“新市民”身份的消逝
(三) 本研究的不足
附录1 受访人基本信息
附录2 座谈会信息
附录3 访谈提纲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380133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 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 “新市民”身份建构的相关研究综述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城郊“新市民”
(二) 身份建构
第二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一) 理论视角——身份建构
(二) 论文结构安排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 实证调研的操作
三、田野调查点的基本情况
第三章 制度建构下农民身份的断裂
一、二元体制建构出“农民”与“市民”的差异
(一) 制度建构出的“农民”身份
(二) 制度建构出的“市民”身份
(三) 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与“市民”差异明显
二、制度建构让农民上楼变市民
(一) 制度建构为“新市民”创造新的居住环境
(二) 吴江为农民市民化做出的政策性安排
(三) 市民式的管理模式进入“新市民”社区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与文化建构多重身份
一、社会舆论中的多重身份
(一) 大众传媒中的“特殊群体”
(二) 社会问题聚焦的“问题群体”
(三) 研究者眼中的“弱势群体”
二、“城里人”眼中的“有钱的乡下人”
(一) 物质上:“他们都是有钱人”
(二) 心理上:“他们是乡下人,和我们不一样”
(三) 空间上:“他们住的那里是郊区”
三、社会支持“淡农化”
(一) 村组织失去昔日光华
(二) 血缘与地缘为主的人际网络弱化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个体感知重塑主体身份
一、征地拆迁的情感感知
(一) 城镇化的承受者
(二) 不公中的委屈者
(三) 市场中的被动者
二、从农村到城市的生活感知
(一) 被迫式认同:被“市民化”的认同选择
(二) 接纳式认同:受城市生活影响后的认同选择
(三) 比较式认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产生认同选择
(四) 基于发展的认同:年轻人的认同理性
三、身份重塑下的心理感知
(一) 被剥夺的孤独者
(二) 新接触事物的恐惧者
(三) 未来发展的迷茫者
四、传统道德重塑价值标准
(一) 节约:拆迁后的生活经历形成的消费观
(二) 孝道:从农民到市民的变迁过程突出了道德观
(三) 精明: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中凸显的利益观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一、对本研究的总结
(一) 身份建构是主体对生活信息选择、维护和创生的过程
(二) 身份建构的结果取决于主体感知
(三) 国家建构与个体感知存在矛盾
二、与经典研究的对话
(一) 费孝通笔下的“内生城市化”
(二) 从《小城镇大问题》看吴江城镇化
(三) “内生城市化’与被动城镇化的碰撞
三、断裂与重塑
(一) 农民身份的断裂
(二) 新身份的重塑
(三) 断裂与重塑
四、研究反思
(一) 城镇化过程中产生新的行为逻辑
(二) 代际更替中“新市民”身份的消逝
(三) 本研究的不足
附录1 受访人基本信息
附录2 座谈会信息
附录3 访谈提纲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380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380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