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的选择性报道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1-09-06 00:01
近年来,网络媒体日益展现出充分的信息传播活力和强大的舆论调控力,对社会舆情产生着重要影响。自2006年南京“彭宇案”发生以来,全国各地被贴上“彭宇案”标签的报道铺天盖地,上演着一幕幕道德“罗生门”,其原因纷繁复杂。某些网络媒体由于各种原因,对新闻事件所进行的不当的选择性报道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事实上,网络新闻的选择性报道是一把双刃剑,对接触网络最频繁的青年的影响具有两重性。青年既可以在恰当的选择性报道所形成的舆论导向下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可能在不当的选择性报道影响下,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颇。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网络新闻的选择性报道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其积极影响,规避其消极影响,为青年的成长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媒体舆论环境。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对网络新闻的选择性报道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与对策这一课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除导论外,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在阐释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的主要表现:网络新闻报道的“局部真实性”、网络新闻报道的“价值倾向性”、类似事...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问题的缘起
2、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一) 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的内涵
1、网络新闻的含义
2、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的含义
(二) 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的主要表现
1、网络新闻报道的“局部真实性”
2、网络新闻报道的“价值倾向性”
3、类似事件报道“标签化”
(三) 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的原因
1、媒体竞争的驱动与网络媒体自身利益的诉求
2、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良莠不齐
3、政府等职能部门的“把关人”角色缺位
二、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一) 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激发青年的社会参与意识,使其更关注社会生活
2、有助于增强青年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维权意识
(二) 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消极影响
1、误导青年的价值判断,扭曲青年的价值取向
2、易造成信任危机,不利于青年的人际交往
3、诱发青年的非理性情绪,使部分青年出现行为失范
三、应对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的对策
(一) 加强网络新闻媒体的自我管理和媒体间的相互监督
1、提高网络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业务素养
2、制定职业规范,建立和完善网络新闻的审查检测机制
3、强化新闻媒体间的相互监督
(二)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担任好“把关人”角色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新闻媒体的法制化管理
2、加强对新闻工作的指导,及时回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误导性新闻
3、加强对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三) 构建大教育网络,提高青年的理性辨别能力
1、加强和改进家庭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加强学校教育,发挥育人培德的“主阵地”作用
3、鼓励全民参与,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监督作用
(四) 引导青年文明上网,自觉规范网络行为
1、增强青年的媒介素养,提高其理性思辨能力
2、提高青年的道德素养,帮助其强化网络道德自律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选择性报道视阈下的媒体舆论导向——从媒体报道“老人倒地”事件说起[J]. 王淑伟. 新闻爱好者. 2012(03)
[2]选择性报道:舆论引导的滥觞与流变——2009年新闻报道伦理失范现象研究[J]. 姚必鲜.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3]浅论传媒对受众道德素质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 谢加书,黄建榕.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4]媒介素养教育在英国(下)——访谈与思考[J]. 大卫·伯金汉,张开,林子斌.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6(06)
[5]新闻的整体真实与局部真实[J]. 赵忠泽. 军事记者. 2006(02)
[6]网络媒体的道德危机和社会责任[J]. 汪苑菁.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7]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 张开. 现代传播. 2003(01)
[8]论网络新闻的伦理与法制建设[J]. 钟瑛.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0(04)
硕士论文
[1]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D]. 高红卫.河北师范大学 2011
[2]网络热点事件中“新闻标签”现象研究[D]. 梁立超.河北大学 2011
[3]网络环境下青年群体社会责任现状研究[D]. 王乔.东北师范大学 2011
[4]负面网络舆情及其治理研究[D]. 冯世强.湖南师范大学 2010
[5]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政府舆论引导力研究[D]. 王征宇.内蒙古大学 2010
[6]论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 明义敬.苏州大学 2010
[7]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涂艳.贵州大学 2010
[8]网络舆论监督研究[D]. 兰伟平.湖南大学 2009
[9]网络媒体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D]. 赵梅.西北师范大学 2007
[10]试论我国网络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D]. 聂文闻.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86326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问题的缘起
2、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一) 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的内涵
1、网络新闻的含义
2、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的含义
(二) 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的主要表现
1、网络新闻报道的“局部真实性”
2、网络新闻报道的“价值倾向性”
3、类似事件报道“标签化”
(三) 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的原因
1、媒体竞争的驱动与网络媒体自身利益的诉求
2、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良莠不齐
3、政府等职能部门的“把关人”角色缺位
二、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一) 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激发青年的社会参与意识,使其更关注社会生活
2、有助于增强青年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维权意识
(二) 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消极影响
1、误导青年的价值判断,扭曲青年的价值取向
2、易造成信任危机,不利于青年的人际交往
3、诱发青年的非理性情绪,使部分青年出现行为失范
三、应对网络新闻选择性报道对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的对策
(一) 加强网络新闻媒体的自我管理和媒体间的相互监督
1、提高网络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业务素养
2、制定职业规范,建立和完善网络新闻的审查检测机制
3、强化新闻媒体间的相互监督
(二)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担任好“把关人”角色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新闻媒体的法制化管理
2、加强对新闻工作的指导,及时回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误导性新闻
3、加强对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三) 构建大教育网络,提高青年的理性辨别能力
1、加强和改进家庭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加强学校教育,发挥育人培德的“主阵地”作用
3、鼓励全民参与,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监督作用
(四) 引导青年文明上网,自觉规范网络行为
1、增强青年的媒介素养,提高其理性思辨能力
2、提高青年的道德素养,帮助其强化网络道德自律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选择性报道视阈下的媒体舆论导向——从媒体报道“老人倒地”事件说起[J]. 王淑伟. 新闻爱好者. 2012(03)
[2]选择性报道:舆论引导的滥觞与流变——2009年新闻报道伦理失范现象研究[J]. 姚必鲜.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3]浅论传媒对受众道德素质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 谢加书,黄建榕.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4]媒介素养教育在英国(下)——访谈与思考[J]. 大卫·伯金汉,张开,林子斌.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6(06)
[5]新闻的整体真实与局部真实[J]. 赵忠泽. 军事记者. 2006(02)
[6]网络媒体的道德危机和社会责任[J]. 汪苑菁.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7]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 张开. 现代传播. 2003(01)
[8]论网络新闻的伦理与法制建设[J]. 钟瑛.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0(04)
硕士论文
[1]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D]. 高红卫.河北师范大学 2011
[2]网络热点事件中“新闻标签”现象研究[D]. 梁立超.河北大学 2011
[3]网络环境下青年群体社会责任现状研究[D]. 王乔.东北师范大学 2011
[4]负面网络舆情及其治理研究[D]. 冯世强.湖南师范大学 2010
[5]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政府舆论引导力研究[D]. 王征宇.内蒙古大学 2010
[6]论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 明义敬.苏州大学 2010
[7]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涂艳.贵州大学 2010
[8]网络舆论监督研究[D]. 兰伟平.湖南大学 2009
[9]网络媒体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D]. 赵梅.西北师范大学 2007
[10]试论我国网络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D]. 聂文闻.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86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386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