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基于成都市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调研
发布时间:2021-09-05 22:41
改革开放初期,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基层主要治理机制,为农村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和组织保证,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民主素质,同时也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和理论,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但是,经过将近3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利益关系较以前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传统村民自治制度的弊端开始开始在部分农村地区显现,主要体现为乡镇政府、村级公共组织和村民三者之间权、责、利关系的混乱。在这些地方,不仅村民的个人民主权利等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村集体的公共利益遭到侵害,国家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也往往无法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又为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本文以当前农村基层主要治理机制——村民自治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来解决长期以来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分为五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导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关于村民自治的实证研究综述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对村民自治相关概念及相关民主理论进行了综述。本部分对自治、村民自治、治理、治理机制等概念...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村民自治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2.1 村民自治相关概念界定
2.1.1 自治
2.1.2 村民自治
2.1.3 治理与善治
2.1.4 治理机制
2.2 民主理论思想
2.2.1 人民主权理论
2.2.2 代议制民主理论
2.2.3 宪政民主理论
2.2.4 多元民主理论
2.2.5 参与民主理论
2.2.6 协商民主理论
3 传统村民自治的问题及改革的历史机遇
3.1 传统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分析
3.1.1 村民自治的产生
3.1.2 传统村民自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3 原因解析
3.2 新农村建设——村民自治制度创新和完善的历史性机遇
3.2.1 村民自治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3.2.2 新农村建设为村民自治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利益基础
3.2.3 新农村建设为村民自治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3.2.4 新农村建设为村民自治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基础
4 成都市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运行及实践效果评析
4.1 成都市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创新背景
4.1.1 城乡一体化与“三个集中”
4.1.2 四大基础工程
4.2 成都市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创新及特点总结
4.2.1 治理主体更加多元
4.2.2 职能分工更加明确
4.2.3 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合理
4.3 温江区H镇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实践效果评析
4.3.1 H镇概况
4.3.2 H镇Y村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具体做法
4.3.3 H镇新型村级治理机制运行的成功经验及问题总结
5 启示与建议
5.1 实现乡镇政府职能与村级组织自治职能的分离
5.2 实现村庄公共事务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
5.3 实现村庄社会职能与经济职能的分离
5.4 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基础上嵌入常效的民主参与机制
5.5 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定方向、管规则、强监督的核心领导作用
5.6 对于在村级公共组织中担任职务的村民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和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村民委员会选举中贿选的内在逻辑[J]. 吴思红. 东南学术. 2010(02)
[2]甘肃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问题的研究[J]. 张小华,张小东. 社科纵横. 2007(08)
[3]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民主选举探析——以湖南省S县T乡为例[J]. 赵俊文.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苏南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与对策[J]. 钱玉英.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民族地区村民自治问题探析——基于恩施自治州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情况的调查[J]. 司马俊莲. 理论月刊. 2007(02)
[6]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问题研究[J]. 王英,刘雪松.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6(04)
[7]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扫除的障碍[J]. 周良才.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03)
[8]我国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 蓝海涛. 农业经济问题. 2006(03)
[9]对村民自治概念的法学分析[J]. 张景峰. 社会主义研究. 2003(04)
本文编号:3386220
【文章来源】: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村民自治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2.1 村民自治相关概念界定
2.1.1 自治
2.1.2 村民自治
2.1.3 治理与善治
2.1.4 治理机制
2.2 民主理论思想
2.2.1 人民主权理论
2.2.2 代议制民主理论
2.2.3 宪政民主理论
2.2.4 多元民主理论
2.2.5 参与民主理论
2.2.6 协商民主理论
3 传统村民自治的问题及改革的历史机遇
3.1 传统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分析
3.1.1 村民自治的产生
3.1.2 传统村民自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3 原因解析
3.2 新农村建设——村民自治制度创新和完善的历史性机遇
3.2.1 村民自治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3.2.2 新农村建设为村民自治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利益基础
3.2.3 新农村建设为村民自治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3.2.4 新农村建设为村民自治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基础
4 成都市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运行及实践效果评析
4.1 成都市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创新背景
4.1.1 城乡一体化与“三个集中”
4.1.2 四大基础工程
4.2 成都市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创新及特点总结
4.2.1 治理主体更加多元
4.2.2 职能分工更加明确
4.2.3 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合理
4.3 温江区H镇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实践效果评析
4.3.1 H镇概况
4.3.2 H镇Y村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具体做法
4.3.3 H镇新型村级治理机制运行的成功经验及问题总结
5 启示与建议
5.1 实现乡镇政府职能与村级组织自治职能的分离
5.2 实现村庄公共事务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
5.3 实现村庄社会职能与经济职能的分离
5.4 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基础上嵌入常效的民主参与机制
5.5 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定方向、管规则、强监督的核心领导作用
5.6 对于在村级公共组织中担任职务的村民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和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村民委员会选举中贿选的内在逻辑[J]. 吴思红. 东南学术. 2010(02)
[2]甘肃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问题的研究[J]. 张小华,张小东. 社科纵横. 2007(08)
[3]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民主选举探析——以湖南省S县T乡为例[J]. 赵俊文.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4]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苏南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与对策[J]. 钱玉英.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民族地区村民自治问题探析——基于恩施自治州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情况的调查[J]. 司马俊莲. 理论月刊. 2007(02)
[6]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自治问题研究[J]. 王英,刘雪松.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6(04)
[7]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扫除的障碍[J]. 周良才.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03)
[8]我国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 蓝海涛. 农业经济问题. 2006(03)
[9]对村民自治概念的法学分析[J]. 张景峰. 社会主义研究. 2003(04)
本文编号:3386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386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