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的自我认同危机 ——以山东省博兴县为例

发布时间:2021-09-07 12:34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加快,为了提升城市环境的质量,使城市面貌协调一致,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全国拉开了城中村改造的序幕,各地的城中村改造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像北京,深圳,广州都是较早开始改造并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我国,城中村改造主要是以政府推进为主导,农民在此过程中基本扮演的是被动配合的角色。经过此番改造,原城中村农民由农村搬迁进社区居民楼,基础设施及生活环境确实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在某些生活的细节上得到方便。但是,无论是政府还是他人看到的大部分只是物质层面的变化,而忽略了意识在改造过程中的重要性。由于城中村农民已经习惯了在农村的生活,把多年来的知识、经验、习惯内化成一种内在的价值观,并对自我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认同,对自己的价值观,尊严感,自我实现有着强烈的肯定。在这种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人们清楚地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并依据此描绘未来的前景。在城中村改造之后,居住地域、交往人群等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打乱了人们原已形成的认同感。先前的经验对于现在的状况并不是那么好用了,人们开始对于自己的角色出现模糊的定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会出现什么结果,已经变得难以预测。在这种情况下,... 

【文章来源】: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理论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概念的界定
        1.3.1 自我认同危机
        1.3.2 城中村
        1.3.3 城中村村民
        1.3.4 城中村改造
    1.4 研究方法
        1.4.1 参与观察法
        1.4.2 个案访谈法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2 城中村改造现状概述
    2.1 中国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情况
    2.2 博兴县X村改造现状概述
3 城中村改造中农民自我认同危机概述
    3.1 角色混乱:农民与准市民身份的冲突
    3.2 自我意义迷失:自身意义界定能力弱化
    3.3 自我人格的不完善
    3.4 趋低认同
4 城中村改造中自我认同危机的探因
    4.1 由农村到城市等空间变动导致的自我确定性丧失
    4.2 人际互动的变化导致自我连续性中断
    4.3 社会舆论导向导致自我角色的方向性迷失
    4.4 消费实力差异导致自我角色能力的弱化
5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自我认同危机的解决途径
    5.1 社区认同
    5.2 身份认同
    5.3 发挥公共机构对个体自我认同的调适功能
    5.4 奠定消解认同危机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中村改造的困境及其对策探析[J]. 李泫永.  农业经济. 2011(11)
[2]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认同障碍解析——基于长三角相关调查数据的分析[J]. 姚俊.  城市问题. 2011(08)
[3]构建和谐城中村路径研究——以南宁市城中村为例[J]. 王造兰,刘少莹.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08)
[4]西安城中村改造中的农民悖论心理分析[J]. 刘玲.  城市发展研究. 2011(06)
[5]基于城市色彩规划理论的城中村改造研究——以昆明市为例[J]. 樊智丰,毕忠松,彭建松.  住宅科技. 2011(04)
[6]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自我认同研究[J]. 姚上海,罗高峰.  理论月刊. 2011(03)
[7]“新市民”心理归位延迟现象与对策分析——以广州市荔湾区城中村为例[J]. 秦抗抗.  南方农村. 2011(01)
[8]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J]. 杨豪中,王劲.  理论月刊. 2011(02)
[9]城中村改造探究——以晋中市龙田村城中村改造为例[J]. 王刚.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03)
[10]城中村改造中的政府角色扮演:安排者、监管者和协调者[J]. 邵任薇.  城市发展研究. 2010(12)

硕士论文
[1]城中村改造中政府引导的利益分配[D]. 岳昭亭.西北大学 2010
[2]关于加强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思考[D]. 李颖杰.天津大学 2010
[3]现代性视域中自我认同的危机与重建[D]. 肖毓.延安大学 2009
[4]武汉市邻校城中村研究[D]. 王毅.华中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89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389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b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