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及创新研究——基于江浙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发布时间:2021-09-12 09:46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地区面临着绿色发展导向不明确、机制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缺乏系统性以及忽视了村民主体性及参与性等问题,江苏和浙江两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验说明,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要明确乡村绿色发展导向、处理好系统谋划特色发展和差别化生态保护的关系、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式、因村施策的专项环境整治规划和系统化布局、坚持"以人为本"。
【文章来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9(06)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浙江“千万工程”建设经验
2020年5月出台的《江苏省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方案》中提出“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是以乡镇全部或部分行政村为实施单元,以山、水、林、田、湖、草、村全要素为整治对象,全域开展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公共空间治理的综合性整治活动”(见图2)。提高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城乡生态平衡,以建设生产优质、生活美好、生态宜居特征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在统筹谋划下推进经济建设、生态保护、环境整治、社会建设等,解决农村的不利条件,整体部署并协调推进乡村建设。江苏省建立统一的“三线一单”信息管理平台,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现成果落实固化和动态管理。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信息管理平台与政务大数据互通共享,为自然资源领域管理、决策和服务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江苏省把村庄规划作为乡村建设的技术支撑和公共资源配置的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的原则,在充分考虑人口增减、产业发展、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农民生活习惯的基础上,科学编制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求、体现乡村特色的村庄规划,并通过规划减少和避免公共资源浪费。以南京市为例,南京市将村庄规划和环境整治相结合,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创造乡村魅力、保持地方优势相结合,重视空间布局优化和完善公共服务空间并保护村庄肌理,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见图3)。江苏省始终重视对试点村庄的技术指导,工作之初便组织专业力量编印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系列指导手册》等系列文件,指导地方开展工作。为了建成既有特色又有活力的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实行设计师负责制,推行规划设计陪伴式服务,各设计师团队与乡村干部群众密切配合,深入乡间地头,开展田野调查,形成的乡村规划设计成果反映了农民群众的真实需求(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绘出“内外兼修”的江苏美丽乡村[J]. 吕美晔,刘明轩. 群众. 2019(07)
本文编号:3394004
【文章来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9(06)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浙江“千万工程”建设经验
2020年5月出台的《江苏省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方案》中提出“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是以乡镇全部或部分行政村为实施单元,以山、水、林、田、湖、草、村全要素为整治对象,全域开展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公共空间治理的综合性整治活动”(见图2)。提高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城乡生态平衡,以建设生产优质、生活美好、生态宜居特征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在统筹谋划下推进经济建设、生态保护、环境整治、社会建设等,解决农村的不利条件,整体部署并协调推进乡村建设。江苏省建立统一的“三线一单”信息管理平台,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现成果落实固化和动态管理。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信息管理平台与政务大数据互通共享,为自然资源领域管理、决策和服务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江苏省把村庄规划作为乡村建设的技术支撑和公共资源配置的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的原则,在充分考虑人口增减、产业发展、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农民生活习惯的基础上,科学编制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求、体现乡村特色的村庄规划,并通过规划减少和避免公共资源浪费。以南京市为例,南京市将村庄规划和环境整治相结合,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创造乡村魅力、保持地方优势相结合,重视空间布局优化和完善公共服务空间并保护村庄肌理,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见图3)。江苏省始终重视对试点村庄的技术指导,工作之初便组织专业力量编印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系列指导手册》等系列文件,指导地方开展工作。为了建成既有特色又有活力的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实行设计师负责制,推行规划设计陪伴式服务,各设计师团队与乡村干部群众密切配合,深入乡间地头,开展田野调查,形成的乡村规划设计成果反映了农民群众的真实需求(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绘出“内外兼修”的江苏美丽乡村[J]. 吕美晔,刘明轩. 群众. 2019(07)
本文编号:3394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394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