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协调视角下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探究
发布时间:2021-09-24 06:56
政治参与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公民的一项重要民主权利,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对人民民主的认识,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①,再一次肯定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性,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至今仍占总人口的60﹪以上,虽然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农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并一再强调“平等对待城乡居民的选举权,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但当前我国农民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利益仍然通过一些示威、静坐、对抗等超出制度范围内的方式来参与农村的政治社会生活,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城乡间贫富差距扩大,利益结构不平衡。当前,我国这种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常此以往必将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更会影响我国科学发展的进一步落实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本文试图从利益协调的角度出发,探究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其消极后果,以此为基础寻求减少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合理路径。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论文的创新点
四、 论文的框架
第二章 新时期利益格局变化与农民政治参与
第一节 新时期利益格局的特点
一、 利益格局的概念解析
二、 新时期利益格局的特点
第二节 制度化政治参与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
一、 政治参与定义的争论
二、 制度与制度化界定
三、 制度化政治参与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区分
四、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内涵
第三章 当前我国农民非制度政治化参与及消极影响
第一节 当前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主要表现
一、 越级上访
二、 暴力对抗活动
三、 集体维权行动中的横向联动
第二节 当前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主要特点
一、 参与主体:广大农民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二、 参与性质:主要为工具性参与,目的性参与较少
三、 参与手段:非理性、极端化参与明显增多
四、 参与策略:制造事端,扩大影响范围
五、 参与效果:参与效果差,政治效能感低
第三节 当前我国农民非制度政治参与的消极影响
一、 影响了我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进程
二、 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 有损于民主法制建设
第四章 利益协调视角下减少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一、 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
二、 加大政府对农村资金和科技的投入
第二节 调整利益分配机制,加大农业支持力度
一、 调整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方式
二、 完善农业保险,继续减免农民税收
第三节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一、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二、 加强农村法制化建设
第四节 加强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一、 完善制度化建设,拓宽农民政治参与渠道
二、 加快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民依法参政
三、 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组织化程度
四、 合理规范和引导非正式组织
第五节 增强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拓宽政治参与渠道
一、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
二、 强化媒体功能,完善行政监督
三、 促进农民政治参与网络化,加快信息传递速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治理研究述评[J]. 章荣君.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02)
[2]网络化背景下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透视[J]. 杨小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3]网络政治视野中的公民政治参与[J]. 郑芸. 苏州大学学报. 2006(01)
[4]政治稳定视野下的社会各阶层政治参与分析[J]. 黄俊尧.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06)
[5]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J]. 黄俊尧. 学术探索. 2005(05)
[6]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特点的演变分析[J]. 李翠霞.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03)
[7]浅析公民政治参与扩大的制度保证[J]. 刘玉,宋秀娟.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5(02)
[8]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模式的演进[J]. 祝天智.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5(02)
[9]电视传媒对农民政治生活影响的双重性分析[J]. 戴烽,邱新有. 江西社会科学. 2004(12)
[10]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J]. 陈勇. 贵州社会科学. 2004(03)
本文编号:3407310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论文的创新点
四、 论文的框架
第二章 新时期利益格局变化与农民政治参与
第一节 新时期利益格局的特点
一、 利益格局的概念解析
二、 新时期利益格局的特点
第二节 制度化政治参与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
一、 政治参与定义的争论
二、 制度与制度化界定
三、 制度化政治参与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区分
四、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内涵
第三章 当前我国农民非制度政治化参与及消极影响
第一节 当前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主要表现
一、 越级上访
二、 暴力对抗活动
三、 集体维权行动中的横向联动
第二节 当前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主要特点
一、 参与主体:广大农民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二、 参与性质:主要为工具性参与,目的性参与较少
三、 参与手段:非理性、极端化参与明显增多
四、 参与策略:制造事端,扩大影响范围
五、 参与效果:参与效果差,政治效能感低
第三节 当前我国农民非制度政治参与的消极影响
一、 影响了我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进程
二、 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 有损于民主法制建设
第四章 利益协调视角下减少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一、 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
二、 加大政府对农村资金和科技的投入
第二节 调整利益分配机制,加大农业支持力度
一、 调整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方式
二、 完善农业保险,继续减免农民税收
第三节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一、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二、 加强农村法制化建设
第四节 加强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一、 完善制度化建设,拓宽农民政治参与渠道
二、 加快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民依法参政
三、 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组织化程度
四、 合理规范和引导非正式组织
第五节 增强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拓宽政治参与渠道
一、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
二、 强化媒体功能,完善行政监督
三、 促进农民政治参与网络化,加快信息传递速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治理研究述评[J]. 章荣君.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02)
[2]网络化背景下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透视[J]. 杨小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3]网络政治视野中的公民政治参与[J]. 郑芸. 苏州大学学报. 2006(01)
[4]政治稳定视野下的社会各阶层政治参与分析[J]. 黄俊尧.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06)
[5]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J]. 黄俊尧. 学术探索. 2005(05)
[6]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特点的演变分析[J]. 李翠霞.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03)
[7]浅析公民政治参与扩大的制度保证[J]. 刘玉,宋秀娟.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5(02)
[8]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模式的演进[J]. 祝天智.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5(02)
[9]电视传媒对农民政治生活影响的双重性分析[J]. 戴烽,邱新有. 江西社会科学. 2004(12)
[10]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J]. 陈勇. 贵州社会科学. 2004(03)
本文编号:3407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407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