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党论文 >

中苏两部党史著作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2 09:13
  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由于其特定的历史条件的需要,曾对当时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自1939年在中国翻译出版后,较长时间内被推崇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中共第一本党史著作《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写作。论文详细考察了这两本党史著作的著作思路与风格,比较了两部著作内容上形式上的异同点,从中总结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对《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继承与发展,着重研究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对《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突破。本文认为这两部党史著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当时历史大背景下一些主流思想的束缚。通过以上比较研究,本文认为今天的党史研究和编著应该注意一下几点:坚持党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史论结合点的原则,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的关系,正确处理党史学科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ABSTRACT
中文摘要
导论
    (一)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对《简明教程》的研究
        2. 对《三十年》的研究
        3.《简明教程》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一、两部党史的出版发行
    (一) 《简明教程》的出版发行
        1. 《简明教程》的出版发行
        2. 《简明教程》对苏共的影响
    (二) 《三十年》的出版发行
        1. 《三十年》的出版背景及其发行情况
        2. 《三十年》对中共的影响
二、《简明教程》对《三十年》的影响
    (一) 《简明教程》的主要特点
        1. 《简明教程》的主要优点
        2. 《简明教程》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二) 《简明教程》对《三十年》的影响
        1. 《简明教程》传入中国
        2. 《三十年》对《简明教程》的继承
三、《三十年》对《简明教程》的突破
    (一) 《三十年》不同于一般史书的主要特点
        1. 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
        2. 引经据典的写作方式
        3. 从政治因素出发论史
    (二) 《三十年》对《简明教程》的突破
        1. 深刻地探讨中共党史研究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
        2 对中共党史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
        3. 比较正确地对待党内斗争
        4. 对《简明教程》某些"框式"的突破
    (三) 正确评价两部党史
        1. 对《简明教程》的评价
        2. 对《三十年》的评价
四、两部党史对研究、编著党史的启示
    (一) 坚持党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 坚持史论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 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的关系
    (四) 正确发挥党史学科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形成始末[J]. 刘洪森,尚金州.  长白学刊. 2009(01)
[2]中共党史研究的两个里程碑——从《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到《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J]. 宋学勤.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4)
[3]论抗战时期《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影响[J]. 欧阳军喜.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8(02)
[4]党史学者胡乔木的遗愿[J]. 吴自涛.  钟山风雨. 2008(01)
[5]胡乔木论研究、编撰中共党史的指导思想和方法[J]. 程中原.  北京党史. 2007(05)
[6]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历史分期问题初探[J]. 彭成刚.  传承. 2007(07)
[7]胡乔木中共党史研究的理论、原则和方法[J]. 杜玉芳.  中共党史研究. 2006(06)
[8]对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认识[J]. 孙洋波.  福建党史月刊. 2006(08)
[9]必须尊重历史——俄教育部再版《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有感[J]. 周新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3)
[10]重新审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J]. 章世鸿.  炎黄春秋. 2003(04)



本文编号:3490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490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e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