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社会管理的转型度
发布时间:2021-11-24 17:5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中国社会开始了大转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法制的不健全和配套设施的不完备,导致中国社会转型出现了断裂、断层、塌陷及陷阱等“不和谐、不协调、不对称”的非整体性局面,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劳资冲突、经济与社会不和谐、人与自然不和谐等社会问题;农村尤为明显,转型中出现了“逆差序格局”、“关系强、社会弱、几乎无公共”的“公共性”不足和“法理与情理冲突”等社会新问题。其原因在于: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管理和建设的不协调、不同步、不对称和不和谐,当下农村社会管理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村新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也不能更好地解决当下存在的社会问题了,更无法保障农村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了;农村社会管理迫切需要创新及转型,以满足社会新现实的需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既是创新社会管理和加强“党建”的需要,也是农村社会转型、“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社会管理转型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结果和目的,而且农村社会管理转型是集理念、价值、主体、客体、载体、路径、体制和机制于一体的整体转型。农村社会管理的“转...
【文章来源】: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农村建设的形势所迫
1.1.2 社会管理创新的任务所在
1.1.3 农村社会转型的现实所需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研究概要
1.2.4 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转型理论”
2.2 “社会转型理论”
2.2.1 郑杭生的“社会转型理论”
2.2.2 唐德刚的“社会转型理论”
2.2.3 孙立平的“社会转型理论”
2.2.4 刘德厚的“社会转型理论”
2.2.5 黄建钢的“社会转型理论”
2.3 “社会管理”的研究理论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2 “多中心治理”理论
2.3.3 “整体性治理”理论
2.3.4 “新公共政策”理论
2.3.5 “一核多心”理论
第三章 “社会”的概念
3.1 中国“社会”概念的生成
3.1.1 “社”和“会”:两个不同的概念
3.1.2 “社会”开始形成
3.1.3 中国“社会”开始融贯东西
3.2 西方“社会”概念生成
3.2.1 西方“社会”的起源
3.2.2 西方社会学者的认识各异
3.2.3 西方的认识出现“两论”
3.2.4 东方“社会”新概念
3.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概念
3.4 不同学科的“社会”概念
3.5 “社会”:一个“整体概念”
3.5.1 血缘型社会
3.5.2 地缘型社会
3.5.3 国家型社会
3.5.4 文化型社会
3.5.5 人类型社会
3.5.6 层次型社会
3.6 “农村社会”:生产与生活并重的“关系社会”
第四章 农村社会转型
4.1 “社会转型”:社会的质变
4.2 转型陷阱:改革的陷阱
4.3 “农村社会”转型:一个“双重转型”
4.3.1 “农村社会”向“村庄社会”转型
4.3.2 “生产社会”向“生活社会”转型
4.3.3 “农村社会转型”:一个系统工程
第五章 “农村社会管理”转型
5.1 “社会管理”:一个“整体性”概念
5.1.1 “三权”:衡量社会管理的标准
5.1.2 “社会管理”:“多元共治”的“立体管理”
5.1.3 “社会管理创新”:为一个“更好”的运行状态
5.2 “社会管理转型”:一种“双向运动”的状态
5.3 “农村社会管理”转型:一个“整体性”转型
第六章 “农村社会管理转型度”
6.1 “转型度”:一个指标体系
6.2 “农村社会转型度”:一种“新哲学”
6.2.1 高度:跳出农村,超越城乡
6.2.2 广度:“大社会”的转型
6.2.3 速度:条件制约作用
6.2.4 深度:透过现象看本质
6.2.5 弯度:转型过程的“转折度”
6.3 “社会管理转型度”:一种“新思维”
6.3.1 维度:单维到多维
6.3.2 向度:单向到双向
6.3.3 力度:刚性到柔性
6.3.4 节度:节奏度和节制度
6.4 “农村社会管理转型度”:一个“新思路”
6.4.1 “视角度”:以“三权”看“农村社会管理转型”
6.4.2 “思考度”:让生活更美好
6.4.3 “作用度”: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J]. 陈伟,白彦. 政治学研究. 2013 (01)
[2]城市包容乡村:破解城乡二元的发展观[J]. 刘祖云,李震. 学海. 2013(01)
[3]以“城镇化发展”为旨归的“新村庄建设”探析——以我国东部沿海农村“新村庄建设”为例[J]. 卞明杰,黄建钢.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03)
[4]中国政党制度功能探析[J]. 袁廷华. 政治学研究. 2012(01)
[5]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J]. 孙立平. 社会学研究. 2011(04)
[6]良好的社会管理是一种社会性生产力——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陈光金[J]. 高金涛. 党员干部之友. 2011(07)
[7]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J]. 钟涨宝,狄金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8]农民理性的扩张:“中国奇迹”的创造主体分析——对既有理论的挑战及新的分析进路的提出[J]. 徐勇.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1)
[9]路桥建设业中包工头工资发放的“逆差序格局” “关系”降低了谁的市场风险[J]. 蔡禾,贾文娟. 社会. 2009(05)
[10]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 郑杭生. 中国社会科学. 2009(02)
硕士论文
[1]论我国“新村庄建设”的发展思路[D]. 卞明杰.浙江海洋学院 2012
本文编号:3516485
【文章来源】: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农村建设的形势所迫
1.1.2 社会管理创新的任务所在
1.1.3 农村社会转型的现实所需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研究概要
1.2.4 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转型理论”
2.2 “社会转型理论”
2.2.1 郑杭生的“社会转型理论”
2.2.2 唐德刚的“社会转型理论”
2.2.3 孙立平的“社会转型理论”
2.2.4 刘德厚的“社会转型理论”
2.2.5 黄建钢的“社会转型理论”
2.3 “社会管理”的研究理论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2 “多中心治理”理论
2.3.3 “整体性治理”理论
2.3.4 “新公共政策”理论
2.3.5 “一核多心”理论
第三章 “社会”的概念
3.1 中国“社会”概念的生成
3.1.1 “社”和“会”:两个不同的概念
3.1.2 “社会”开始形成
3.1.3 中国“社会”开始融贯东西
3.2 西方“社会”概念生成
3.2.1 西方“社会”的起源
3.2.2 西方社会学者的认识各异
3.2.3 西方的认识出现“两论”
3.2.4 东方“社会”新概念
3.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概念
3.4 不同学科的“社会”概念
3.5 “社会”:一个“整体概念”
3.5.1 血缘型社会
3.5.2 地缘型社会
3.5.3 国家型社会
3.5.4 文化型社会
3.5.5 人类型社会
3.5.6 层次型社会
3.6 “农村社会”:生产与生活并重的“关系社会”
第四章 农村社会转型
4.1 “社会转型”:社会的质变
4.2 转型陷阱:改革的陷阱
4.3 “农村社会”转型:一个“双重转型”
4.3.1 “农村社会”向“村庄社会”转型
4.3.2 “生产社会”向“生活社会”转型
4.3.3 “农村社会转型”:一个系统工程
第五章 “农村社会管理”转型
5.1 “社会管理”:一个“整体性”概念
5.1.1 “三权”:衡量社会管理的标准
5.1.2 “社会管理”:“多元共治”的“立体管理”
5.1.3 “社会管理创新”:为一个“更好”的运行状态
5.2 “社会管理转型”:一种“双向运动”的状态
5.3 “农村社会管理”转型:一个“整体性”转型
第六章 “农村社会管理转型度”
6.1 “转型度”:一个指标体系
6.2 “农村社会转型度”:一种“新哲学”
6.2.1 高度:跳出农村,超越城乡
6.2.2 广度:“大社会”的转型
6.2.3 速度:条件制约作用
6.2.4 深度:透过现象看本质
6.2.5 弯度:转型过程的“转折度”
6.3 “社会管理转型度”:一种“新思维”
6.3.1 维度:单维到多维
6.3.2 向度:单向到双向
6.3.3 力度:刚性到柔性
6.3.4 节度:节奏度和节制度
6.4 “农村社会管理转型度”:一个“新思路”
6.4.1 “视角度”:以“三权”看“农村社会管理转型”
6.4.2 “思考度”:让生活更美好
6.4.3 “作用度”: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J]. 陈伟,白彦. 政治学研究. 2013 (01)
[2]城市包容乡村:破解城乡二元的发展观[J]. 刘祖云,李震. 学海. 2013(01)
[3]以“城镇化发展”为旨归的“新村庄建设”探析——以我国东部沿海农村“新村庄建设”为例[J]. 卞明杰,黄建钢.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03)
[4]中国政党制度功能探析[J]. 袁廷华. 政治学研究. 2012(01)
[5]走向积极的社会管理[J]. 孙立平. 社会学研究. 2011(04)
[6]良好的社会管理是一种社会性生产力——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陈光金[J]. 高金涛. 党员干部之友. 2011(07)
[7]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J]. 钟涨宝,狄金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8]农民理性的扩张:“中国奇迹”的创造主体分析——对既有理论的挑战及新的分析进路的提出[J]. 徐勇.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1)
[9]路桥建设业中包工头工资发放的“逆差序格局” “关系”降低了谁的市场风险[J]. 蔡禾,贾文娟. 社会. 2009(05)
[10]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 郑杭生. 中国社会科学. 2009(02)
硕士论文
[1]论我国“新村庄建设”的发展思路[D]. 卞明杰.浙江海洋学院 2012
本文编号:3516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516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