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权益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3 22:06
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2010年被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伴随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深层次矛盾的不断加剧,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问题也日益凸显,而精神生活出现问题实际上是这一群体所应当享有的精神权益出现受损缺失现状的外在直接表现。轰动一时的富士康员工“十二连跳”自杀事件,更是映射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权益受损缺失问题的严峻性,透视出全社会关注、维护、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的紧迫性。因此,结合中央文件中关于“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精神指示,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权益问题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概述。一是新生代农民工概述。主要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区分。二是精神权益概述。主要包括:精神权益的概念、精神权益的实质、精神权益的特征以及精神权益与精神权利的区分。三是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的主要内容。第二章,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的意义。一是理论意义。主要包括: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提供现实新热点;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立法新视角;为深化马...
【文章来源】: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概述
1.1 新生代农民工概述
1.1.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1.1.2 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区分
1.2 精神权益概述
1.2.1 精神权益的概念
1.2.2 精神权益的实质
1.2.3 精神权益的特征
1.2.4 精神权益与精神权利的区分
1.3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的主要内容
2 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的意义
2.1 理论意义
2.1.1 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提供现实新热点
2.1.2 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立法新视角
2.1.3 为深化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提供民生新维度
2.2 现实意义
2.2.1 是解决弱势群体精神生活问题的迫切要求
2.2.2 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制约因素的路径选择
2.2.3 是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3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的理论基石
3.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所蕴含的人权思想
3.2 人的社会历史主体理论所蕴含的人权思想
3.3 异化劳动理论所蕴含的人权思想
4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的实践基础
4.1 改革开放以来四大文明建设协同共进的丰硕成果
4.2 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物质积累
4.3 人权保障由理论研究走向实践探索的宝贵经验
5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受损缺失的主要表现
5.1 转型社会"浮躁人"的"精神失落感"
5.2 城乡社会"边缘人"的"认同危机感"
5.3 社会角色"蚁族人"的"动荡不安感"
5.4 叛逆社会"性格人"的"朴素盲目感"
5.5 理想社会"奋斗人"的"意志脆弱感"
6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受损缺失的主要根源
6.1 "二元制度型"障碍
6.2 "政府无为型"障碍
6.3 "自身弱势型"障碍
6.4 "企业缺失型"障碍
6.5 "社会忽视型"障碍
7 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的对策思路
7.1 改革二元户籍制度,为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权益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7.2 改善提高经济收入,为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权益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7.3 注重素质能力培养,为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权益塑造现代的公民主体
7.4 提升组织管理程度,为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权益获得平等市民话语权
7.5 形成人文关怀风气,为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权益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世界:主体意识及其培养[J]. 卞桂平. 理论导刊. 2011(06)
[2]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困境及其解决策略[J]. 李勋.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01)
[3]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需求研究[J]. 陈华.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4]社区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有效途径——基于长沙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与思考[J]. 廖敏.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0(11)
[5]新生代农民工自杀的社会学视角与预防措施——以深圳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为例[J]. 阳芬. 党政干部学刊. 2010(11)
[6]从富士康事件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J]. 刘艳艳.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6)
[7]新生代农民工身心健康问题研究[J]. 颜琴.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0(05)
[8]当前我国农民精神生活问题及解决的路径选择[J]. 陈春莲.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0(03)
[9]政府应关心和加强农民工的精神家园建设[J]. 张雪燕.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0(09)
[10]挣扎与弥补: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关怀体系[J]. 何晓红. 中国青年研究. 2010(09)
博士论文
[1]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 翟波.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马清华.河北师范大学 2010
[2]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心理及教育引导[D]. 原艳娜.中南大学 2009
[3]社会转型期人的精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曹静.河北师范大学 2008
[4]对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的思考[D]. 孟宪婧.吉林大学 2007
[5]对精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解读[D]. 谢辉.吉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49277
【文章来源】: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概述
1.1 新生代农民工概述
1.1.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
1.1.2 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区分
1.2 精神权益概述
1.2.1 精神权益的概念
1.2.2 精神权益的实质
1.2.3 精神权益的特征
1.2.4 精神权益与精神权利的区分
1.3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的主要内容
2 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的意义
2.1 理论意义
2.1.1 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提供现实新热点
2.1.2 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立法新视角
2.1.3 为深化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提供民生新维度
2.2 现实意义
2.2.1 是解决弱势群体精神生活问题的迫切要求
2.2.2 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制约因素的路径选择
2.2.3 是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3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的理论基石
3.1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所蕴含的人权思想
3.2 人的社会历史主体理论所蕴含的人权思想
3.3 异化劳动理论所蕴含的人权思想
4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的实践基础
4.1 改革开放以来四大文明建设协同共进的丰硕成果
4.2 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物质积累
4.3 人权保障由理论研究走向实践探索的宝贵经验
5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受损缺失的主要表现
5.1 转型社会"浮躁人"的"精神失落感"
5.2 城乡社会"边缘人"的"认同危机感"
5.3 社会角色"蚁族人"的"动荡不安感"
5.4 叛逆社会"性格人"的"朴素盲目感"
5.5 理想社会"奋斗人"的"意志脆弱感"
6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受损缺失的主要根源
6.1 "二元制度型"障碍
6.2 "政府无为型"障碍
6.3 "自身弱势型"障碍
6.4 "企业缺失型"障碍
6.5 "社会忽视型"障碍
7 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权益的对策思路
7.1 改革二元户籍制度,为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权益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7.2 改善提高经济收入,为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权益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7.3 注重素质能力培养,为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权益塑造现代的公民主体
7.4 提升组织管理程度,为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权益获得平等市民话语权
7.5 形成人文关怀风气,为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权益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世界:主体意识及其培养[J]. 卞桂平. 理论导刊. 2011(06)
[2]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困境及其解决策略[J]. 李勋.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01)
[3]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需求研究[J]. 陈华.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4]社区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有效途径——基于长沙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与思考[J]. 廖敏.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0(11)
[5]新生代农民工自杀的社会学视角与预防措施——以深圳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为例[J]. 阳芬. 党政干部学刊. 2010(11)
[6]从富士康事件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J]. 刘艳艳.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6)
[7]新生代农民工身心健康问题研究[J]. 颜琴.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0(05)
[8]当前我国农民精神生活问题及解决的路径选择[J]. 陈春莲.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0(03)
[9]政府应关心和加强农民工的精神家园建设[J]. 张雪燕.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0(09)
[10]挣扎与弥补: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关怀体系[J]. 何晓红. 中国青年研究. 2010(09)
博士论文
[1]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 翟波.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马清华.河北师范大学 2010
[2]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心理及教育引导[D]. 原艳娜.中南大学 2009
[3]社会转型期人的精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曹静.河北师范大学 2008
[4]对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的思考[D]. 孟宪婧.吉林大学 2007
[5]对精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解读[D]. 谢辉.吉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49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dllw/3549277.html